沈 莉向燕輝沃建中
高中生主觀幸福感與自我控制、人際交往及心理健康關系*
沈 莉①向燕輝①沃建中②△
目的 探討高中生主觀幸福感與自我控制、人際交往及心理健康的關系。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對高一至高三年級共731名學生進行研究。結果 ①心理比較健康組、一般組及不健康組的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依次下降,且兩兩差異極其顯著(F=50.671,P<0.001);②自我控制高、一般及差的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依次下降,且兩兩差異極其顯著(F=13.867,P<0. 001);③與同伴關系好、與同伴關系一般及與同伴關系差的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依次下降,且兩兩差異極其顯著(F=4.314,P<0.05);④與老師關系好、一般及關系差的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依次下降,且兩兩差異極其顯著(F=19.634,P<0.001);⑤與父母關系好、一般及關系差的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依次下降,且兩兩差異極其顯著(F=13.890,P<0.001);⑥除與同伴關系外,心理健康、與老師關系、與父母關系及自我控制都能顯著預測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結論 高中生心理越健康、自我控制越好,主觀幸福感越高;人際關系越好,主觀幸福感越強;心理健康對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最大,其次是與老師關系、自我控制和與父母關系。
主觀幸福感;自我控制;人際交往;心理健康
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對自己生活的認知評估和情感評估,它是積極心理學家們提出的一種特別重要的個體經驗[1]。隨著積極心理學興起,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一直是近幾年里心理學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從影響因素來講,國內外研究發現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經濟方面、個人特征及社會發展方面。有研究表明個人的收入水平是主觀幸福感的重要預測變量之一[2-4],另外也有許多研究表明,個體的年齡[5-6]、性別[7]、人格特征[8]等對主觀幸福感有重要影響。有些研究者從社會發展角度對主觀幸福感研究發現,受教育程度[9]、職業類型[10]等等對主觀幸福感也產生較大的影響??梢?國外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多從一些經濟或個體社會發展的角度去探討,而從個體心理特征方面去探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另外有研究者認為[11],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可能不同,這就提出了幸福感研究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本土化問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對國外幸福感的研究結論在應用于中國群體時要特別的謹慎。故對中國群體的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就顯得更為重要。
基于此,本研究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來探討其一些心理特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高中生群體正處于青春期發育的高峰階段,其情緒、情感、人格特征等正趨向于成熟,且同時面臨高考的壓力,故對高中生群體的幸福感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國內許多學者從人格、學業成績、心理健康等角度對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已經做過一些探討。魏群等人[12]的研究發現,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與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關。這說明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有密切的關系。本研究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探討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自我控制屬于自我意識的重要內容。有研究表明,高中生的自我意識處于高速發展階段。自我意識的發展是高中生認識外界客觀事物的條件,也是改善高中生自身主觀因素的有效途徑,如果能較好的認識自我,可以逐漸實現自我完善與自我提高,故自我意識對幸福感有巨大的貢獻[13]。而自我控制作為自我意識的一個關鍵因素,對主觀幸福感的作用是怎樣的?另外,查閱國外文獻,尚未發現對主觀幸福感與自我控制之間關系的研究。本研究將從自我控制角度探討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
最后,我們也將從人際關系的角度考察社會支持對高中生主觀幸福的影響。社會支持是主觀幸福感的重要指標,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國外許多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能顯著預測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與主觀幸福感有密切關系[14-15]。而人際關系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支持,對主觀幸福感也起到重要作用。國外有研究發現,與家庭成員之間關系及朋友的關系對個體主觀幸福感有顯著預測作用[16-17]。國內學者也研究發現,對中國的高中生而言,與同伴的關系好壞是主觀幸福感的有效預測指標[18]。而高中生的人際關系包括與同伴關系、與老師的關系及與父母的關系,關于后兩者與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探討的研究并不多見,故本研究將從高中生與同伴關系、與老師關系及與父母關系3個角度去分別探討人際關系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另外,從三方面考察人際關系的同時,還考察心理健康因素在各種人際關系中對主觀幸福的作用。
1.1 對象 采用班級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河北省一所中學高中3個年級的學生,根據SPSS 15.0探索分析結果,剔除部分數據,剔除標準是探索分析表中所出現的異常值,最后得到有效被試731人,其中男309人,女422人,文科生256人,理科生475人,高一257人,高二241人,高三233人。
1.2 研究工具
1.2.1 自我控制量表 采用沃建中課題組修訂的中學生自我控制量表,該問卷共12道題,分為情緒控制、行為控制及情緒敏感性3個維度,問卷采用1~5的5點計分,并設有反向計分題。學生在該問卷總分越高,意味著其自我控制性越強。對該量表的的信效度檢驗發現,其整體問卷的信度系數為0. 63,在題量較少的情況下,是可以接受的。另外KMO and Bartlett’s Test,其Chi-Sqare=1559.54,P<0.001,說明有較好的構想效度。
1.2.2 人際關系量表 采用沃建中等人編制的中學生人際關系量表[22],該量表分5個維度,與異性關系、與同性關系、與父母關系、與老師關系及與陌生人關系,其中與異性關系和與同性關系可以歸為與同伴關系。該問卷共50道題,采用5點評分,各維度得分越高,說明個體的人際關系越好。各分量表的同質性和復測信度檢驗,其α信度系數為0.51~0.79,復測信度為0.83~0.91,且用KMO and Bartlett’s Test,其Chi-Sqare=1343,P<0.001,說明構想效度較好。
1.2.3 心理健康量表 采用沃建中等人編制的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該量表分為焦慮、抑郁、孤獨、敵對、恐懼、不良生理反應、考試焦慮7個維度。該問卷共38道題,采用5點評分,各維度得分越高,說明個體的心理健康程度越差。各分量表的α信度系數為0.62~0.81,且用KMO and Bartlett’s Test,其Chi-Sqare=8298.06,P<0.001,說明構想效度較好。
1.2.4 主觀幸福感量表 采用自編的中學生主觀幸福感量表,該量表為單一維度,共10道題。主要以學生對學校生活、學習及心理感受等幾方面為出發點來編制該問卷。問卷采用1~5的5點計分,并設有反向計分題。學生在該問卷總分越高,意味著其學生主觀幸福感也越強。對該量表的的信效度檢驗發現,α信度系數為為0.77。另外KMO andBartlett’s Test,其Chi-Sqare=1559.54,P<0.001,說明有較好的構想效度。
1.3 施測程序 利用軟件工具,把問卷題目制作成測試軟件,其題目排列做了隨機化處理,然后把測試軟件拷在學校所在的機房。培訓3名老師為主試,培訓內容包括測試的指導語標準化,問卷解釋的標準化等等。組織學生按班級整體施測。
1.4 統計工具 采用SPSS 15.0 for w indow s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1 不同自我控制、心理健康高中生的幸福感差異 對高中生的自我控制總均分進行標準化,并依次分為Z>0.5,-0.5≤Z≤0.5,Z<-0.5 3個分數段,并分別命名為高自我控制群體、一般自我控制群體及低自我控制群體。同理,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總均分進行標準化,也一次分為Z>0.5,-0.5≤Z≤0. 5,Z<-0.5 3個分數段,分別命名為心理健康不良組、心理健康一般組、心理健康組。以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為因變量,進行自我控制(3)×心理健康(3)的多元方差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自我控制、心理健康與主觀幸福感的方差分析
表1可見,細膩健康維度和自我控制的主效應都極其的顯著(P<0.001),而心理健康與自我控制的交互作用沒有達到顯著水平。進一步對不同心理健康程度進行多重比較發現,心理健康組的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一般健康組(P<0.001)和心理不健康組(P<0.001),且心理健康一般組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也顯著高于心理不健康組(P<0.001)。對不同自我控制進行多重比較發現,高自我控制組的主觀幸福感要顯著高于一般控制組(P<0.001)和低控制組(P<0.001),且一般控制組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也顯著高于低控制組(P<0.01)。
2.2 不同人際關系、心理健康高中生的幸福感差異
2.2.1 不同同伴關系、心理健康的高中生幸福感差異 將高中生與同伴的關系的均分進行標準化,并依次分為Z>0.5,-
0.5 ≤Z≤0.5,Z<-0.5 3個分數段,并分別命名為與同伴關系好、與同伴關系一般及與同伴關系差3組。然后以主觀幸福感為因變量,進行同伴關系(3)×心理健康(3)的多元方差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與同伴關系好壞、心理健康與主觀幸福感的方差分析
表2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在與同伴關系(P<0.05)和心理健康維度上主效應(P<0.001)均顯著,但與同伴關系和心理健康的交互作用并不顯著。對同伴關系進行多重比較發現,與同伴關系好、與同伴關系一般、與同伴關系差的學生群體主觀幸福感得分依次呈遞減的趨勢,且兩兩差異極其顯著(P均<0.001)。
2.2.2 不同的與父母關系、心理健康的高中生幸福感差異將高中生與父母關系的均分進行標準化,按著Z>0.5,-0.5≤Z≤0.5,Z<-0.5 3個分數段分別命名為與父母關系好、與父母關系一般及與父母關系差3組。然后以主觀幸福感為因變量,進行與父母關系(3)×心理健康(3)的多元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與父母關系好壞、心理健康與主觀幸福感的方差分析
表3結果分析發現,高中生主觀幸福感在與父母關系和心理健康維度上主效應均極其顯著(P均<0.001),但兩維度的交互作用并不顯著。進一步對父母關系進行多重比較發現,與父母關系好、關系一般、關系差的學生群體在主觀幸福感得分上依次遞減,且與父母關系好的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得分顯著高于與父母關系差的學生,與父母關系一般的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得分也顯著高于與父母關系差的學生。
2.2.3 不同的與老師關系、心理健康的高中生幸福感差異將高中生與老師的關系的均分進行標準化,按著Z>0.5,-0. 5≤Z≤0.5,Z<-0.5 3個分數段分別命名為與老師關系好、與老師關系一般及與老師關系差3組。然后以主觀幸福感為因變量,進行與老師關系(3)×心理健康(3)的多元方差分析,結果見表4。

表4 與老師關系好壞、心理健康與主觀幸福感的方差分析
表4結果分析發現,與老師關系和心理健康的主效應均極其顯著(P均<0.001),但兩者的交互作用不顯著。進一步不同的老師關系的主觀幸福感多重比較發現,與老師關系好、與老師關系一般、與老師關系差的學生群體的主觀幸福感得分依次呈遞減的趨勢,且兩兩之間差異都具有極其顯著的統計學意義(均P<0.001)。
2.3 自我控制、心理健康和人際關系對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回歸分析 以自我控制、心理健康、與同伴關系、與父母關系、與老師關系為自變量,以主觀幸福感作為預測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5。
表5的結果可以看出,逐步回歸分析中,除同伴關系沒有進入回歸方程外,心理健康、與老師關系、自我控制及與父母關系都依次進入了回歸方程,從模型4可以看出,4個預測變量可解釋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43%。從各個模型的決定系數可以看出各個變量的貢獻。其中心理健康可解釋36%的變異,而與老師關系、自我控制、與父母關系的增量依次為4. 5%、1.3%、1%。
3.1 高中生主觀幸福感在心理健康與自我控制上的差異本研究把心理健康與自我控制結合起來探討其與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結果表明,心理健康與自我控制的主觀效能感的主效應都極其顯著,說明高中生心理越健康,其主觀幸福感也就越高;高中生自我控制越好,其主觀幸福感也越強。本研究得出的心理健康與主觀幸福感之間關系的結果與前人研究是一致的[12],其原因可能是,心理不健康,其負性情緒也突出,高中生對生活體驗也就越消極,從而影響其主觀幸福感。而自我控制包括情緒控制、行為控制及情緒敏感性,這些指標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故在本研究中得出自我控制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密切的關系。
3.2 不同人際關系、心理健康高中生的幸福感差異 魏斯(W eiss)的社會需求假設認為[19],在個體與他人的交往中,不同類型的人際關系提供不同的社會支持功能。本研究根據高中生的所處的年齡階段與其學校學習環境,分別從與同伴關系、與父母關系及與老師關系3個方面,并結合心理,分別考察高中生主觀幸福感在同伴關系與心理健康上的差異,父母關系與心理健康上的差異,老師關系與心理健康上的差異。
考查高中生主觀幸福感在與同伴關系和心理健康維度上的差異,結果發現高中生在與同伴關系和心理健康維度上主效應都極其的顯著,但交互作用并不顯著。進一步分析發現,與同伴關系差、關系一般、關系好的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得分依次呈遞增的趨勢,且兩兩之間差異極其顯著,這說明高中生與同伴關系越好,其主觀幸福感也越強。有人研究發現[18],高中生與同伴的關系能顯著預測其主觀幸福感,本研究支持了前人研究。
對高中生與父母關系和心理健康的方差分析發現,二者的主效應都極其顯著,但交互作用沒達到顯著水平。進一步分析發現,與父母關系差、關系一般、關系好的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得分呈依次遞增趨勢,且與父母關系好的學生與關系差的學生、關系一般的學生與關系差的學生之間的主觀幸福感得分均有顯著的差異,這說明與父母關系越好,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也越高。對高中生來說,面臨高考的重重壓力,父母與孩子之間及時有效的積極溝通就顯的尤其重要,有利于高中生緩解學習的壓力,從而其主觀幸福感也相應較高。由此可以看出,與父母關系的好壞是影響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對高中生與老師關系和心理健康的方差分析發現,二者的主效應也非常顯著,但交互作用沒達到顯著水平。進一步分析發現,與老師關系差、與老師關系一般、關系好的高中生主觀幸福感依次呈遞增趨勢,且兩兩差異極其顯著。說明與老師關系越好,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也越強。國外研究發現[20],良好的師生關系利于學生形成對學校的積極的情感,與同學形成積極的情感關系,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而積極的情感與心理健康水平都是個體主觀幸福感的重要指標,這也進一步佐證了師生關系對個體主觀幸福感的影響。與師生關系好的學生,可能更多由于學習成績關系的原因,有人研究發現[12],學習成績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預測作用。故學習成績越好,老師可能越喜歡,學生與老師越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其主觀幸福感也越強。
3.3 自我控制、心理健康及人際關系對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通過逐步回歸方法對自我控制、心理健康與人際關系各維度進行分析發現,心理健康對高中生主觀幸福感的解釋變異最大,其次是與老師關系、自我控制及與父母關系。這表明4個預測變量中,相對來說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對其主觀幸福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前人類似的研究發現,心理與主觀幸福感具有密切的關系,負性情緒越突出,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越低,反之,正性情緒越突出,個體主觀幸福感越高[12]。可見,心理的健康是主觀幸福感的重要指標,心理在主觀幸福感中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逐步回歸分析中,與同伴關系并沒有進入回歸方程。而在前人研究中發現[21],中學生的同伴關系對其主觀幸福感沒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對此的解釋可能是多樣的,包括工具的差異性、樣本取樣的問題等等。本研究傾向認為本身事實就是這樣,當中學生進入高中時,無論高一、高二還是高三,都得面臨高考的壓力,而這種壓力與老師的關注、父母的期待有直接關系,但同伴之間的關系可能相對顯得不太重要,故同伴關系在回歸預測中并沒有進入回歸方程。
3.4 素質教育的主題是學生全面發展,而主觀幸福感是衡量學生全面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指標 以上的分析提示教育者要切實貫徹素質教育的要旨,就要注重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培養。要提高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從人際關系來講,首先必須重視其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和親子關系的建立,加強師生間、親子間的溝通,讓學生從繁重的學習生活中得到調節。其次還要培養班級良好的人際氛圍,使學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另外,除人際關系外,最重要的是做好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以教學生一些發泄情緒、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從而提高其主觀幸福感。最后,還要教學生一些自我控制的方法,這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1]Diener E,Oishi S,Lucas R E.Personality,culture,and subjective well-being:Emotional and cognitive evaluations of life[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3,54:403-425
[2]Clark A,Frijters P,ShieldsM A.A survey of the income happiness gradient[J].Journal of Econom ic L iterature(forthcom ing),2007, 5:42-51
[3]Graham C,EggersA,Sukhtankar S.Does happinesspay?An exploration 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Russia[J].Journalof Econom ic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4,55(3):319-342
[4]Schyns P.Income and satisfaction in Russia[J].Journalof Happiness Studies,2001,2:173-204
[5]Blanchflower D G,Oswald A J.Money.sex and happiness:An empirical study[J].Scandavian Journal of Econom ics,2004,106(3): 393-415
[6]Ferrer-i-Carbonell,A,Gowdy J M.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happiness[J].Ecological Econom ics,2007,60(3):509-516
[7]A lesina A,Di Tella R,M acCulloch R.Inequality and happiness:A re Europeans andAmericans different[J].Journalof Public Econom ics, 2004,88:2009-2042
[8]DeNeve KM,Cooper H.The happy personality:A meta-analysis of 137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8,124:197-229
[9]Bukenya J O,Gebremedhin T G.Schaeffer P V.Analysis of rural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A spatialapproach[J].Econom icDevelopment Quarterly,2003,17(3):280-293
[10]Bardasi E,FrancesconiM.The impact of atypical employment on individualwell-being: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British workers [J].Social Science andM edicine,2004,58:1671-1688
[1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J].Am.Psychologist,2000,55:34-43
[12]魏群,楊學軍,李英華,等.北京市高中生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8,29(2):132-134
[13]王士雷.高中生主觀幸福感對學業成就影響的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14]Baumeister R,Leary M.The need to belong: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5,117:497-529
[15]Diener E,Oishi S.The nonobvious social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5,16:162-167
[16]Lelkes O.Know ing what is good for you.Empirical analysis of personalpreferences and the“objective good”[J].The JournalofSocio-Econom ics,2006,35:285-307
[17]Pichler F.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of young Europeans.Feeling happy but who know s why[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6, 75:419-444
[18]夏俊麗.高中學生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研究[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雜志,2007,7(1):4-6
[19]李幼穗,孫紅梅.兒童孤獨感與同伴關系、社會行為及社交自我知覺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7,30(1):84-88
[20]Birch S H,Ladd G W.Children’s InterpersonalBehaviors and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 34(2):121-130
[21]吳超.中學生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22]沃建中,林崇德,馬紅中,等.中學生人際關系發展特點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3:9-15
Relationship of Sen ior High School Students’SubjectiveWell-being with Self-control,I nterpersonal I nteraction,M ental Health.
Shen L i,X iang Yanhui,W o J ianzhong.T he 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w 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P.R.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w ith self-control,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mental health in senior high students.M ethods A total of 731 students from the senior high school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Results ①The studentswho reported higher level of mental health scored significantly better for SWB than thosewho reported average and lower ones(F=50.671,P<0.001).②The studentswho reported higher level of self-control scored significantly better for SWB than thosewho reported average and lower ones(F=13.867,P<0.001).③The score of SWB tended to decline gradually in groupsw ith better peer relationship,average peer relationship,lower peer relationship.Further more,the sco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etter peer relationship and average peer relationship,between average peer relationship and lower peer relationship(F=4.314,P<0.001).④The score of SWB of students tended to decline gradually in groupsw ith better teacher relationship, average teacher relationship,lower teacher relationship.Further more,the sco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etter teacher relationship and average teacher relationship,between average teacher relationship and lower teacher relationship(F=19.634,P<0.001).⑤The score of SWB of students tended to decline gradually in groupsw ith better parental relationship,average parental relationship,lower parental relationship.Further more,the sco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etter parental relationship and average parental relationship,between average parental relationship and lower parental relationship(F=13.890,P<0.001).⑥The metal health,teacher-student’s relationship,parent-student’s relationship and self-control could predicted the SWB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Conclusion W ith the better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mental health,self-control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the SWB is becom ing better.The influencing of mental health on SWB is the most,followed by relationship w ith the teacher,self-control and relationship w ith par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Self-control;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M ental health
2010-02-25)
① 中國.西南大學心理學院(重慶) 400715 ②北京師范大學 △通訊作者 E-mail:jianzhongwo@126.com
*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兒童青少年心理素質的促進對其學業成就的影響。批準號:DBA0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