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勇 武漢科技大學
多邊貿易中的企業社會責任與最低工資
張智勇 武漢科技大學
在多邊貿易中,由人權或者權益導致的摩擦越來越多,由此使得企業社會責任在貿易中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其中最低工資由于一方面與勞動者權益相連,另一方面又與勞動力成本、產品競爭力緊密相連,所以對最低工資的地位及水平的確定更顯復雜。這種兩難的局面體現在 SA8000的相關規定中,也體現在政府的政策規定之中。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自然環境的社會責任,主要包括遵守商業道德、生產安全、職業健康、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保護環境、支持慈善事業、捐助社會公益、保護弱勢群體等活動。
在國際貿易中,借助企業社會責任的名義來提高最低工資,是發達國家提高欠發達國家產品成本,削弱欠發達國家產品競爭力的一種手段。這種做法正如在一國國內工會成員要求提高非工會成員的最低工資,以及美國歷史上發達的北方要求欠發達的南方提高最低工資一樣。其目的就是在產品可替代的情況下,通過最低工資的強制實施,增加欠發達者的產品成本。由于這種增加最低工資的做法,在經濟的目的性上過于“赤裸”,因此往往遭到抵制。但是,一旦最低工資的增加被蒙上了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反對血汗工廠、保護勞動者權益等溫情面紗以后,其推行的麻煩就有可能大為減少了。以企業責任運動(Corporate Accountability Movement)為例,它強調可以通過抵制,標簽化,社會責任投資等手段影響消費者的行為,進而對企業的行為造成影響。其中標簽化工具源于南亞兒童苦役聯盟。該工具通過在地毯上打上認同標簽,告知消費者,該產品的生產者至少拿到了生產當地的最低工資。當最低工資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項內容時,往往會和國際貿易掛鉤。比如當美國威脅取消貿易優惠政策后,印尼在1994年就宣布將它的最低工資提高了29%。1936年,舊中國批準了國際勞工組織第 26號公約(即1928年《最低工資確認機制公約》),該公約在1983年被中國政府審查后予以承認。公約指出:要求承允制定或維持一宗辦法,以便能為那些在無法用集體協議或其他方法有效規定工資,且工資特別低廉的若干種行業中工作的工人,確定最低工資。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中國共批準了25個。最近的一次是2007年1月25日批準的1981年第115號《職業安全與健康公約》。這些公約涉及到勞動管理、職業健康、女工和童工權益、勞動年齡等諸多議題。其中,舊中國簽署的第7、第15和第59三個有關最低勞動年齡的公約曾在1999年被中國的宣布退出。而關于最低工資的另外兩個重要公約:131號公約《特別參照發展中國家情況確定最低工資公約》和第95號公約《工資保障公約》則未獲得批準。相比較而言,同為發展中國家,東亞的印尼(18個)、印度(43)個、泰國(15個)等批準的公約比拉美的墨西哥(78個)、巴西(95個)、阿根廷(75個)、智利(60個)等國要少許多。這可能與兩個地區的社會經濟制度與傳統文化區別有關。在東亞,比如日本(48個)作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強調溫和的專制主義,因而對突出與集體對抗的個人權益的勞動權較為淡化。
在國際經濟中,最低工資是與勞工標準、血汗工廠、貿易摩擦和企業社會責任等話題緊密交織在一起的。就中國而言,改革初期,借助勞動力比較優勢,大力發展“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已經奠定了“世界工廠”的地位,并多年保持貿易順差。這種格局的形成,自然招致貿易逆差國家的制約與其他競爭性國家的追趕。貿易摩擦的焦點正在轉移,內容更為復雜。摩擦的內容由最初強調關稅壁壘,到綠色壁壘,再與勞動權益(含涉及最低工資的相關內容)、人權相關聯。從轉變的軌跡中可以發現一個重要關節點在于,關注的重點從關注物轉變為關注人。比如,在關稅壁壘中,根據本國產業發展的需要,針對具體的行業和物品進行征稅。在綠色壁壘中,也是針對物品提出進一步要求。然而,在最近與人權掛鉤的貿易摩擦中,重心則向物中所蘊含的剝削、是否人道等事關人權、倫理道德等看似非經濟因素轉化。
在發達國家,政府與工會組織在面臨就業壓力之時,會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勞工權益提出質疑。認為,發達國家產品的滯銷和工人失業的加重,是受到欠發達國家工人過低工資所造就的低成本優勢沖擊而成的。而這種低成本優勢,以發達國家的價值觀來看,則建立在侵犯工人權益的基礎之上。這種勞工標準的差異化,形成了低工資經濟體對發達經濟體的“社會傾銷”,是一種不公平競爭。但對不發達國家而言,基于國情差異,對勞工標準則有不同的理解。更為重要的是,激進學派的理論指出,欠發達國家的血汗工廠并非主觀所為,恰恰是發達國家的跨國資本在全球剝削的反映。發達國家一方面希望在欠發達國家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一方面又希望這種產品不會對母國市場和就業形成沖擊。不是別人,正是資本全球化帶來了全球勞工權益的惡化。將此理論聯系到現實,可以發現,伴隨著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主義的式微,
新自由主義在民族國家鼓吹勞動力資源的市場調節加劇了勞動者處境的惡化。民族國家迫于國際資本的流動性威脅,對資本侵蝕勞動者權益的事實采取了一種默認的姿態,并對工會的力量進行了壓制。這種弱化政府干預以融入經濟一體化和換取“市場經濟體”標簽的政策取向,使得勞動者權益保護失去了最可依賴的后盾。
SA8000(SocialAccountability8000,社會責任標準)是一種以改善工人工作條件,保護勞工權益為主要內容的,全球第一個可用于第三方認證審核的新興管理標準體系。據其宣稱,它的目的是讓工人擁有體面而公平的工作條件。
就中國而言,在當前,不少犧牲勞動者權益以謀求利潤的事例屢屢發生,突出表現在煤炭工人的高事故率與高死亡率,“民工荒”中所體現出來的低工資、超負荷勞動等不法事件上。然而在理論界,對SA8000持排斥態度的并非少見。理由在于:在關稅和一般非關稅壁壘不斷被削減的今天,SA8000容易被貿易保護主義者所利用,成為限制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有力工具。如果企業社會責任、勞工保護的要求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跨國公司訂單的附加條件中,那么以SA8000社會責任認證為代表的“勞動壁壘”就將成為繼技術壁壘、綠色壁壘之后,“中國制造”走出世界的下一個攔路虎。

表1 S A 8 0 0 0社會責任因素的識別
在實際生活中,對SA8000的看法亦有觀望和懷疑的成分。一項調查表明:按反應從積極到消極的方式排序,依次為跨國公司、工廠經營管理方、工人、政府部門、消費者。資方普遍擔心SA8000的實施會帶來成本的增加;工人則對其效果表示懷疑;在雇工與雇主之間的利益權衡上,政府顯然處于兩難的境地;而消費者則明確表示自己從中并未受益。
盡管如此,對企業社會責任與SA8000標準表示謹慎認同或大力支持的呼聲正越來越強烈:SA8000標準將道德標準與社會良知標準化和制度化,反應了對資本權力的制約,其保護勞動者的權益不受侵犯的宗旨與《勞動法》及相關的法規的規定是一脈相承的。國內的相關機構則明確指出了SA8000實施后的長遠利益。
客觀的講,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把貿易和勞工標準聯系起來,不是道義使然,主要的目的是利用該標準來約束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行業產品的出口。這無疑會使企業人工成本增加,勞動力低廉優勢削弱。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目前與美國等國家存在的大的貿易順差,大部分集中在服裝、鞋帽等傳統領域。這些領域,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不高,主要的競爭優勢來自勞動力成本。如果企業完全滿足SA8000的要求,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是必然的結果。這樣一來,政府似乎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以SA8000的標準為契機,推動《勞動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保護農民工權益的話,會加大企業壓力,最終可能損害就業和經濟發展;如果拒絕SA8000的標準,又會遭到外方進口抵制,縱容雇主對農民工的非法侵害行為。綜合來看,可以考慮以下原則。
第一,注重規避SA8000標準帶來的貿易壁壘效應,這顯然有違該標準的初衷。該標準在國際勞工組織那里無疑是為保護勞工權益而定,只是在客觀上被發達國際利用成為貿易保護的工具。這表明,無論是企業界或理論界,在對勞工權益的認識上還未達到應有的高度,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更多的來自于生存的壓力,而非營造和諧勞資關系的主觀努力。
第二,就實業界來看,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和 SA8000標準的主要是東部地區的出口外向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因此研究的案例和結論具有地域上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第三,在我國,中小企業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人工成本的變化對企業競爭力直接產生影響。這說明,SA8000標準的實施對其影響是最為深刻的。但目前的許多研究有的以跨國企業為對象,有的則對企業規模不加區分地泛泛而談。這種狀態顯然不能滿足現實中的迫切需求。
第四,客觀而言,在特殊歷史背景下,東部省份的中小企業已經走過了靠犧牲勞工權益來獲得發展的原始積累時期。顯然,在當前建立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東部地區中小企業的發展模式在中部省份將不可能再被復制。這客觀上給中部省省份中小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積極應對 SA8000標準對企業的客觀制約,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同時謀求企業和區域經濟的加速發展,顯然是各地區需要認真考慮的。
[1]Brown T.J.,P.A.Dacin.The Company and the Product:Corporate Associations and Consumer Product Responses.Journal of Marketing, 1997,(1).
[2]Broad,Robin and John Cavanagh, The Corporate Accountability Movement:Lessons and Opportunities(.pdf), World Wildlife Fund, Washington,DC,1998.p28.http:// www.peri.umass.edu/fileadmin/pdf/ broad.pdf
[3] http://www.ilo.org/ilolex/english/ newcountryframeE.htm。
[4]《美欲向我掄SA8000大棒,珠三角恐成重災區》http://info.news. hc360.com/HTML/001/002/003/ 003/24566.htm,惠聰網。
[5]譚深主編:《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與中國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10.3969/j.issn.1003-5559.2010.11.027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批準號:07JC840014);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十一五”規劃資助課題([2010]14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