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宏兵 南京理工大學
中國FTA:特征、障礙與建設原則
尤宏兵 南京理工大學
1.起步較晚,發展較快。WTO成立至2005年7月間,向WTO通報的區域貿易協定高達 206個,其中WTO成立前有124個,但其時無中國影子。中國入世標志著中國真正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雙邊FTA的步伐也因此而不斷加快,且成效顯著。中國最早參與的FTA為亞太貿易協定,該協定前身為“曼谷協定”,2006年7月1日改為現名。2000年4月在曼谷協定第 16次常設技術委員會上,中國被同意加入,從此拉開了中國發展雙邊FTA的序幕。截止2009年12月,中國在雙邊FTA談判方面共涉及15個雙邊自由貿易區,有39個國家/地區參與了與中國建立 FTA的活動。目前,已簽署的十個,它們分別為亞太貿易協定、中國-巴基斯坦FTA、中國-東盟FTA、中國大陸-香港CEPA、中國大陸-澳門CEPA、中國-智利FTA、中國-新西蘭FTA、中國-新加坡FTA、中國-秘魯FTA及中國大陸與臺灣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六個仍處于談判之中,正在進行官方可行性研究的兩個,正在進行學術可行性研究的協定有四個。此外,還有區域與次區域論壇或合作若干個。
2.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目前,中國發展的雙邊FTA兼具南南型及南北型兩類。在已建立的9個中外FTA中,有7個屬于南南型,正在談判及論證中的FTA亦多屬此類。按照傳統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經濟發展水平相同或者相似國家的專利,因此發展中國家是很難被作為主導世界經濟的發達國家接納并成為 FTA成員的。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一理論已被墨西哥加入美加FTA攻破。不僅如此,中國亦在南北型FTA的建設方面發揮了表率作用,中國-新西蘭及中國-新加坡之間簽訂的FTA亦可資其他南北型FTA的建設借鑒。盡管中外 FTA形式多樣,合作內容各異,但均突破了傳統局限或聚焦于貨物貿易領域合作的狀況,將合作內容延伸到服務貿易、投資、政府采購及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充分說明新世紀FTA的建設者們均堅持一個理念:若要合作就要深層次合作。
3.分布廣泛,成效顯著。中國發展的雙邊FTA已基本符合了“依托周邊,拓展亞洲,兼顧全球”的總體布局,且取得了預期效果。目前,已經與建立的十個中外FTA的合作伙伴分別位于亞洲(7個)、大洋州(1個)、拉丁美洲(2個);正在談判中的7個FTA的合作伙伴則分別位于亞洲、大洋州、拉丁美洲、非洲及歐洲。若將學術界正在探討的中美FTA考慮進來,則中國建立FTA的足跡已遍布五大洲,但亞洲是重點。
1.貿易創造效應。雙邊FTA基于貿易便利化的實踐促進了相互間貿易規模的擴大。1995年WTO成立時,中國對現有的與中國簽訂FTA的成員的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占當年中國出口總額及進口總額的38.42%和23.18%,后來隨著20世紀90年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施,到2001年中國入世時,分別下降到25.12及15.45%。但隨著中國加快雙邊FTA的簽訂及已簽FTA的逐步生效,上述兩個比例分別提高到 30.55%及24.87%,貿易創造效應明顯。金融風暴以來,表現更為明顯。不僅中國對FTA伙伴國出口的表現明顯好于同期中國對全球的出口,與中國簽訂FTA的伙伴國在自貿協定支撐下對華貿易下滑有限甚至逆勢上揚。
2.資源供應效應。能源資源的互補是當前中國選擇FTA伙伴時的重要考慮因素。中國工業化正處于能源資源消費高峰,資源瓶頸制約度高,與此同時,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擁有的資本、技術、人力資本等要素規模也相對有限。而目前與中國建立FTA的國家/地區均具有占優勢的各種要素資源,如東盟的林業資源,智利的銅礦,新西蘭的技術、資本、畜牧和林業資源,澳大利亞的技術、資本、鐵礦和農業資源,海合會的石油等,上述資源均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的。與這些國家/地區建立FTA,無疑可為中國的資源供給提供一個更低成本且更穩定的渠道,有助于緩解國內資源緊張的壓力。實踐證明,資源已成為部分中國FTA參與伙伴的對華的主要出口產品。
3.發展環境效應。中國建立的FTA促進了中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在更廣泛領域被承認。截止2007年2月已有77個國家/地區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2004年4月新西蘭正式承認中國已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并成為西方國家中第一個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目前與中國建立FTA的東盟、智利、秘魯、巴基斯坦等均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這無疑為中國企業出口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發展環境。通過與有關國家締結雙邊FTA,有助于增強中國的國際政治地位,有效消除軍事對抗根源,聯合成員國共同防范地區性安全問題,還有助于各國在環保、反恐、疾病控制等非傳統安全領域開展合作。因此,對中國而言,確立并實施雙邊FTA戰略,有利于拓展政治、外交與安全活動空間,增強中國國際政治經濟影響力,并最終為中國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雖然中國已經入世,但非市場經濟地位仍成為引發中外貿易摩擦的主要障礙。根據 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規定,中國在加入WTO后的15年內可被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這一規定如同“緊箍咒”將繼續套在中國頭上,無疑阻礙著中國FTA進程,影響中國與他國/地區的FTA談判。
傳統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指出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經濟體應在地理位置上相鄰、經濟發展水平上相同/相似。但從中國目前已建立的FTA來看,具有很多反傳統實踐性特征:制度不同、經濟發展階段與水平不相近、地理位置相鄰的固然不少,但地理位置相距甚遠的同樣不少。而這些反傳統實踐性特征恰恰又在一定程度上成為FTA建設或發展的障礙,主要包括:(1)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其結果是合作初期效果顯現,但發展潛力空間有限。(2)價值觀差異。目前中國的FTA主要合作伙伴雖同處亞洲,但文化差異非常大:語言不同,心理、立場不同,向心力和文化認同感較差,且兩種社會制度共同存在。意識形態上的差距決定了人們的價值觀存在差異。
目前中外FTA合作內容雖然較為廣泛,但仍集中于貨物貿易領域,在服務貿易、投資等領域的合作層次仍很淺。在發達國家FTA的建設過程中,服務貿易既是談判時的重要議題,亦是建成FTA后成員受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已建立的或正在談判的FTA中,服務貿易同樣是重要內容之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服務貿易發展迅速,服務貿易競爭力顯著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很明顯。對于發達國家而言,他們往往要求將服務開放納入雙邊FTA談判中去,但服務業這根軟肋往往成為談判中雙方分歧的焦點或障礙。
在發達國家FTA的建設過程中,對參與雙邊FTA等區域貿易協定的準備工作十分充分,并設有專門機構,負責收集雙邊FTA相關數據,以對潛在合作伙伴進行研究和評估,為本國選擇合作伙伴及參與雙邊FTA談判及建成后政策實施提供參考。中國在此方面卻有很大差距,目前為雙邊FTA決策服務的研究嚴重缺乏,且缺乏對雙邊FTA現狀及各國基礎信息的收集、處理及研究。實施過程中則缺乏宏觀思想的指導,以致在建立雙邊FTA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
作為服務于國家安全及整體貿易戰略的工具,FTA各協定談判間應保持相互間的密切聯系,以保持系統性。在建設FTA的過程中,我們對此是有充分考慮的,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完整、系統的雙邊、區域及多邊并重,協調發展的經濟安全戰略尚未形成。較低的經濟發展程度決定了中國在FTA建設時,更多地關注國內經濟發展,更多地考慮共同的利益、共贏的局面及能否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而作為國家安全和整體貿易戰略的服務工具,中國還未能全面地展開FTA布局,缺乏整體的戰略安排。
新時期FTA的特點之一是對以政治為主的非經濟因素越來越重視。因此,中國在FTA建設路上同樣存在著政治上的牽制和制約,主要來自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發達國家與亞洲地區已經簽署或正在談判中的FTA的制約;其二是“中國威脅論”的制約。
雙邊FTA發展的最終結果在于形成一個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于一體的一籃子協議。實踐證明,一國能否抓住并利用好FTA帶來的各種機會,從根本上取決于該國是否具有完善的產業結構、強勢的產業基礎及企業或企業集團。因此,迅速提高勞動生產率,完善資源配置,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生產力,真正增強中國的綜合經濟實力應成為當務之急。具體而言,應堅持“三條腿”走路,即:不斷改善投資環境,科學合理引進外資,走升級國內產業結構之路;提高出口商品的技術附加值,優化出口商品結構,走以質取勝之路;加大改革力度,促進中國跨國公司及知名品牌的建設,走實力制勝之路。
FTA各成員國經濟發展水平的異質性決定了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的成員往往須承擔較大的“調整成本”,甚至國內經濟與市場結構還會受到較大的沖擊,因此經濟實力相對較強的成員向相對較弱的成員提供必要的傾斜和照顧,有助于保證“互惠互利”的原則得到真正體現,實現雙贏。目前,在發展中國家中,中國的GDP總量最大,且綜合實力仍在不斷增強。因此,在中國與發展中經濟體組建的FTA中或未來繼續與其發展FTA時,中國可借鑒美國在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時積極務實的態度,充分考慮、尊重、照顧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實力相對弱小的特點,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同時在與發達國家建立FTA時,中國也可從我們仍是發展中國家這一客觀事實出發,要求對方在市場開放方面給予必要的“過渡期”,以減緩不必要的沖擊。
歐盟及北美自由貿易區發展的實踐證明:超國家的、高效的FTA組織機構對于保證FTA成員間制度化的緊密合作、保障各成員國經濟合理有序的發展和競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建立一個超國家的FTA管理機構非常必要。該機構應將雙邊FTA決策、規范成員間有序合作、事后評估及解決合作中可能出現糾紛等問題作為主要職能,減少并簡化不同協定在談判、執行過程中的重復環節,制定統一的監督標準,并合理控制全部協定的總交易成本。
近期,在建立FTA上,可以技術合作和貿易便利化為起點,著重于重點產業和領域的多邊合作,逐步推進;在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并存條件下加強協作,大力發展水平分工;同時,在WTO的規則框架下,相互減讓關稅,削減非關稅壁壘,擴大雙邊及多邊貿易。從長遠看,雙邊FTA涉及的領域,應拓寬至服務貿易及多種便利化和合作形式等方面;在合作伙伴選擇上,將大的經濟體(如美、歐盟等)作為合作對象。
要使中國企業能真正全面地享受到FTA的好處,須建立一個完善的由政府、行業協會及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共同組成的服務體系。政府應在規劃雙邊FTA戰略、具體談判、協議簽署及最終協議執行等全過程中,不間斷地對產業部門及企業發出政策預警,幫助企業最大限度地抓住FTA的機遇,并規避風險。作為行業協會則應盡快進入角色,通過各種途徑及時向行業內企業介紹有關FTA協議的內容與建設進程;加強在FTA伙伴市場的行業規范與行業自律;與有關FTA伙伴國的行業協會、商會建立和發展良好的合作關系。“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http://fta.mofcom.gov.cn/)”是由商務部國際經貿關系司主管的一個關于中國自貿區的專業性網站,該網站的建設為中國社會各界提供FTA信息方面已經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后應繼續發揮好起作用。
10.3969/j.issn.1003-5559.2010.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