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孝億
在近代職業教育的發展過程中,職業教育曾以多種形式出現。如洋務派主導的洋務學堂、清末新政的實業學堂、革命派創辦的職業教育以及教育社團創辦的職業學校等。自同治五年設立福建船政學堂以來,洋務派相繼創辦了一批具有實業教育性質的軍工科技學堂。甲午戰敗,洋務運動破產,洋務學堂為實業學堂所替代。清末實業學堂上承洋務學堂,下啟民國初期的職業教育,可視為近代職業教育肇端的代表??梢哉f,清末實業學堂的創設是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本文試圖通過實業學堂創辦過程的歷史分析,以期窺得中國近代早期職業教育命運之一斑。
洋務派實業性質學堂的設立源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隨著鴉片戰爭的失敗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清廷“天朝上國”的美夢被列強一次次的侵略所驚醒,一些開明士大夫開始謀求“自強”、“求富”之道。以奕忻、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的洋務派,著手創辦近代軍事工業以 “抵御外侮”。在近代軍事工業學堂之外,具有實業教育性質的學堂相繼設立。如“專收生童學習電器并寄電信,又制造電線、電報各種機器”的福州電報學堂。①如在武昌開辦的湖北礦務局工程學堂,是“中日戰爭前開辦的最后一類政府主辦的現代學?!薄"谌缋铠櫿略谔旖蛟O立醫學堂,附屬于天津總醫院,“選募聰穎生徒撥入西醫學堂,分班肆業。訂雇英國醫官歐士敦來津,偕同洋漢文教習,擬定課程,盡心訓迪”。③又如1893年張之洞在武昌城內開辦的農務學堂,次年添招蠶科,后又添設農桑、畜牧、森林各科。并在洋務局內設立工藝學堂,“廣種植,興制造,講商務”。④在科舉制日益式微的清末,實業性質學堂的設立為中國教育帶來了一縷新鮮陽光。洋務學堂不再以培養封建官僚為目的,而是培養近代專門技術人才,學科主要為軍事技術、工礦電報以及外國語類。在教學內容上,學堂雖然還開設有《圣諭廣訓》、《孝經》等科目,但已占其課程的一小部分,經史之學已大為減少,而諸如天文、地理、生物、化學、代數、機器制造與操作等現代學科卻普遍開設。實業性質的學堂雖為軍事技術學堂的附屬結構,但實業學堂確實是培養了近代中國第一批工業、外語、外交和軍事等領域的專門人才。在師資上,洋務學堂積極延聘外籍教員,革新教學方式,注重培養學員的實際操作能力。但在“中學的綱常名教及經世大法無不具備”、“但取西人制造之長補我不逮足矣”的指導思想下,洋務派希望單純依靠引進“西藝”而實現“求?!?、“自強”的目的最終落空了。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慘敗于 “蕞爾小國”,徹底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而維新派則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維新運動期間,實業教育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一批具有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改良派,如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人,根據我國當時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主張發展實業學堂。資產階級改良派把辦學堂作為維新運動的重要手段,認為“國勢之強弱,系乎人才;人才之消長,在乎學校?!雹菥S新派認為,西方各國的強大,在于“農、商、礦、林、機器、工程、駕駛”之強大。因此,中國需要學習西方廣設專門學校之舉措,以培養農工商礦林等實用人 才,以達到“通經濟變人才”的目的。1898年,康有為奏請設立各省農務學堂,并請“開農報,以廣見聞,開農會,以事比較。每省開一地質局、譯農學之書,繪農學之圖”。同年,清政府下詔“于京師設立農工商總局,……其各省州府縣,皆立農務學堂,廣開農會,刊農報,購農器,……其工學、商學各事宜,亦著一體認真舉辦”。⑥于是,兩江總督劉坤一設立江寧農務工藝學堂;江南道監察御史曾宗彥奏請并經總理衙門議準設立礦務學堂;兩廣學務張鳴岐在廣西設農學堂;湖南省亦設農務工藝學堂;江西紳士蔡金臺等在高安縣地方設立蠶桑學堂;端方于京師專設農務中學堂等等。綜觀這一時期設立的實業學堂,呈現出幾個突出的特點。首先,民用實業學堂開辦之多,為近代之最。與洋務派注重軍事工業不同,此時農、工、商、礦學堂設立較多,特別是在官方主辦的學堂之外,民間資本也創辦了一批實業學堂。學堂科目的設置也多為與國計民生、民族資本主義相關的工礦技術、農業、紡織、林業、獸醫、商業等;其次,實業教育與留學教育相結合。甲午戰爭以后,“效仿日本”為一時之盛,留學日本亦為潮流。留學生回國以后多為實業教育之教習,或直接投身創辦實業學堂??梢哉f,實業學堂的創辦與留學教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其發展程度還是有限的,實業學堂的教育亦受到限制。比如,實業學堂多為地方官辦,民間資本辦學較少,且尚無穩定的學堂教育制度。從學制上確立實業教育,是在清末新政時期。
“壬寅學制”與“癸卯學制”從學制上確立了實業教育的地位。壬寅學制使實業教育形成了初中高三級系統:設立簡易農工商實業學堂、中等農工商實業學堂和農工商醫高等專門實業學堂。同時,在大學堂中也設有商、政、文、農、格致、工藝、醫七科。實業學堂的設立,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的需要。癸卯學制關于實業學堂的設置更加豐富和多樣:從縱向來看,三系設置中單獨設立了實業教育系統,并明確規定了農工商各級各類實業學堂的入學條件、修習年限和培養目標等。從橫向來看,初級階段有藝徒學堂、實業補習學校和初等實業學堂;中級階段,有農、工、商中等學堂;高級階段有實習教員講習所和高等農工商實業學校等。在三級學堂之間,學制還規定了升學與師資培養等問題。正是從學制上確立了實業教育的地位,因而,實業教育在1907-1909三年間在全國范圍內快速發展起來。以下是1907-1908年間實業學堂與學生數情況簡表:

表1 實業學堂情況簡表(依據陳元暉《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資料整理)⑦
依照上表,按照當時全國23個省計算,平均每省有實業學堂10所,學生約234人,外籍教員也約占教師總人數的百分之十??梢哉f,清末新政以后實業教育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清末民族資本主義取得了進一步發展,辦實業者甚多。1904—1910年七年間,民族資本企業達六千多家,相當于1904年以前40多年間設廠總數的一半,其中特別是1909、1910年兩年就設廠2800余家。⑧隨著企業生產的擴大,相應的技術人才需求繼續擴大,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實業教育的發展;其二,學部成立與學制頒行確保了實業教育的發展。清末新政期間,清政府提出了“尚實”的指導思想,地方督撫亦開始熱心學務,創辦實業,特別是1905年廢除科舉制,使得實業教育取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1905年12月,清廷成立學部,司責全國的實業教育管理,而后又在提學使司中設立實業課,主管地方實業學堂。1906年,學部通令各省舉辦實業學堂。1908年,學部再次通令各省限兩年內,各府設中等實業學堂一所,每州縣設初等實業學堂一所。清政府這些舉措雖不是全部落實,但還是在客觀上促進了實業教育的發展。
與龐大的實業學堂數目和學生數量相比,實業學堂的硬軟件實則顯得捉襟見肘。清末,帝國主義加速掠奪中國財富,海關稅為帝國主義所控制,賠款數額之大相當于清政府十幾年的財政收入。在國步艱虞、庫儲一空的窘境中,清政府用于實業學堂的投入就十分有限。財政投入的不足,加之地方官員腐敗與敷衍,使得實業學堂在設備、場地、生源與師資等方面面臨諸多困境。在學部的官報當中,辦學之困可見一斑。湖北鐵路學堂“理化器械藥物概向他處借用,亦不便利”,而兩湖礦業學堂也是“礦業應有設備,尚付闕如”。⑨“農業學堂大都但設蠶業一科,工業學堂大都但設染織一科,以此二科為吾民所素習而設備亦較省,避難就易,以為有此已足,號稱實業,敷衍門面”。⑩開封工業學堂亦是“一切使用儀器全無,偶有一、二實驗,亦不合法。瞬即一月期滿,而學生尚滿然不解一端。”[11]至于教師與生源,情況也不容樂觀。如湖北農務學堂的招生就顯得十分困難。張之洞在招 生告示中希望“官紳商聰穎子弟”,“如志講求農務者或有志講求工藝者,分赴各學堂報名”,但時人“卑視農工的緣故,報名人數很少”。除去那些為“獎勵出身”而來的學生,實則誠心于實業的學生更加稀少。教師也是濫竽充數,據統計,新式學堂里竟然有百分之三十的教師沒有接受過近代新式教育。正因為此,許多實業學堂處在停辦的邊緣,如1909年,津浦路務學堂“為節費裁冗起見”,被迫停辦;[12]湖北也因“學款奇絀”,于 “宣統三年上學期高等農業學堂停辦”,“宣統四年上學期,農業教員講習所畢業停辦”;“下學期,工業教員講習所畢業停辦”;[13]清政府對此也毫無辦法,只得準奏停辦,飭令有條件時予以恢復。
從清末教育的總體狀況來看,實業教育在學制結構中的地位還是低微的,而實業教育系統內部更是問題如麻。癸卯學制事實上確立了實業教育、普通教育、師范教育三級并行的學校制度,但與其他兩類教育相比較,實業教育的發展還是十分緩慢的。以1907年實業教育與師范教育、普通教育情況的比較為例:1907年,全國學堂總數為37888所,學生總數為1013572名。其中實業學堂137所,學生數為8693名;師范學堂541所,學生數為36091名;普通學堂35028所,學生數到達837153名。[14]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出,實業學堂其實只占總學堂數的0.36%,學生數亦為總規模之0.86%。與同期師范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規模與發展速度亦不能同日而語。在實業教育系統內部,各地方、各科目、各層次之間的設置也是極度不合理的。以專業科目設置為例,《奏定實業學堂通則》明文指出,正式實業學堂分為初、中、高三等,按專業劃分為農業學堂、工業學堂、商業學堂和商船學堂。1907-1909年三年間,三類學堂發展概況如下表:

表2 1907-1909年實業學堂及學生數簡表
由上表看來,實業學堂設置多為農業學堂,農業學堂學生數也最多,工業學堂與商業學堂發展則明顯滯后,商船學堂則因數目稀少而未專門統計。實業學堂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清末的社會經濟狀況。中國是一個農業國,民族工業不發達,商業則還處于起步階段。就農業學堂設置而言,雖然數目較多,但科目齊全者也是寥寥無幾,且多是簡易速成之學,其中也不乏濫竽充數、敷衍門面之事。清實業學堂章程中,農業學堂一般分為農業、蠶業、林業、水產以及獸醫五個專業。但在實際辦學中,“中等以下農業學堂以下絕大多數為蠶桑學堂,綜合性的也多開設蠶科”,“專門的獸醫學堂也只有北洋馬醫學堂一所(1904年于保定設立),水產學堂也只有煙臺和天津等零星幾處。獨立分類的商船學堂也同樣只有吳淞一所。 ”[15]
實業學堂的管理問題亦十分突出。清末興辦實業學堂主要有三股力量:一為清學部提振實業,二為地方督撫大員熱心學務,三為民族資本民間辦學。事實是,清學部雖名為全國教育事業主管部門,并且也大力提倡實業教育,但在國庫空虛,內朝權利單薄的情況下,興學之舉最終也只是“望洋興嘆”。如1906年,學部要求各省“一律遵照奏章籌設各項實業學堂,按照地方情形,先設中等、初等實業學堂及實業補習普通學堂”,并要求“限六個月內,統將籌辦情形咨部立案”,但直到1908年,“咨報到部者尚不多見”。[16]由此看來,學部政令不暢,地方無暇顧及,主管領導職責自是名存實亡。就是地方熱心學務的督撫,有時也為學堂管理而苦惱。以張之洞的湖北農務學堂為例,農務學堂第一任總辦張鴻順,是典型的保守封建官僚,他既不懂農業,也不關心學堂事務,而專于蠅營狗茍,為仕途升遷奔走。在其主政農務學堂期間,從不過問教學,不接見教習,也不關心學生。就連兩位美國教習也不得不在1899年秋辭職而去,張之洞只得另外高薪聘請日本教習,直到羅振玉主政期間,學堂才走上正軌。而民間資本所辦實業學堂更是“積習甚多”。不少實業學堂名為學堂,實為誆騙學生錢財之地。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雖然創設了不少實業學堂,在形式上已經初具職業教育之規模,但實業學堂并未真正實現“實業救國”的鵠的。實業學校的創設與實業教育思潮的興起并沒有破除“本末之論”,亦未形成一種新的教育文化心理而進一步促進近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實業教育在“名”與“實”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實業學堂的創設是清末這一歷史階段的時代產物,從它的創辦與發展以及它的“名實”之辯當中,我們依稀可窺得中國早期職業教育的命運。對此,河南焦作大學吳玉倫教授曾有過精辟的論述:“實業教育在清末這一特殊歷史階段從無到有得到發展,其成就和影響不可磨滅。同樣,處于起始階段的職業教育,受到教育自身發展和社會環境因素的多重制約,其缺陷和不足也顯而易見。百年后的今天,客觀公允地肯定這一時期職業教育的歷史貢獻,深入透徹地剖析其局限和缺失,全面公正地總結其歷史經驗和 教訓,對當今職業教育的理論建設和實踐指導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盵17]誠然,在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要實現職業教育的發展確有許多“堅冰”要破,而發展緩慢的價值觀念,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為首要“職業教育前途之礁”。
清末實業學堂的名實之辯,可以說是與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程度相對應的。教育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總是以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為基礎的。在清末實業界,確也曾出現過一批著名的民族工商業。但總體看來,民族資本主義并沒有成為清末經濟的主體。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在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小農經濟的夾縫中生存的,小農經濟的發達,客觀上阻礙了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自發產生,而在列強船堅炮利的轟擊下,清廷被迫打開了國門,外國資本主義如潮水般涌入中國,破壞了正在緩慢發展的資本主義。也正因為如此,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從一開始就顯得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在一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尚不發達,且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壓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辦實業教育,注定是無法逃脫“實業救國”抑或“教育救國”的藩籬,這也是為什么辦實業最終只落得曲高和寡、曲終人散的原因??梢哉f,晚清實業教育的興起和發展,其政治色彩遠大于經濟意義。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就形不成對實業人才的廣泛需求,因而實業學堂的招生以及就業問題就變得十分困難。適時人們經常譏諷實業學校為“失業學?!?,可能其中不失夸張,但在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情況下,辦實業學堂困難重重確是事實。
實業學堂的創辦在推動教育近代化的同時,也在進一步瓦解中國傳統教育的價值觀念,但這條路注定不平坦。如前所述,在激蕩變革的中國近代,任何西方文明的引入,都是在中華社會文化語境下進行的,職業教育思潮亦是如此。社會文化傳統與教育之間始終是一種相互關聯的狀態,“一個社會特有的制度制約,影響著人們的文化觀念與行為,其相對穩定的教育方式又使傳統文化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再生,由此體現出傳統文化范式控制的惰性。晚清實業教育作為中國職業教育的初始階段,其發展進程中難免不滲透封建社會制度孕生的文化惰性?!盵18]可以說,制度的、文化的、范式的制約是清末實業教育最難以突破的瓶頸。自古以來,“百工之學”視為“末”,“孔孟之學”視為“本”,辦實業學堂自然被封建士大夫視為“本末倒置”。在“官本位”的封建社會,知識分子不屑于此等“奇技淫巧”,縱然是進入實業學堂的學生,也是“心窺仕途”,望有“躋身朝堂”之日,而無暇“攻末之業”。最典型的莫過于新政時期“法政學校”之事,1905年廢科舉以后,舉子們感到仕途被斷,紛紛再尋他路。而此時清政府拋出立憲之謊,故特設立培養官員法政知識之法政學堂,法政學堂遂成為躋身政界的唯一之途。結果是舉子競相奔走,法政學堂一哄而起。據華東師范大學霍益萍教授的考證,“當時全國有法政科專門學堂46所,學生11688人,而同層次的高等實業學堂,農工商加在一起僅13 所,學生 1690 人。兩者學生數的差距為 1∶6?!盵19]這個史事再次說明,自洋務運動以來,人們價值觀念的發展是十分緩慢的,作為封建社會知識分子主體的封建官僚和“讀書人”視農工商為“賤業”的觀念并未改變,而“追逐仕宦”“勞心治人”的認識卻是根深蒂固。也正是因為這種社會文化心理,職業教育在中國的命運更顯得崎嶇坎坷。以至于到了民國“勞工神圣”、“勞動光榮”的思想十分盛行之時,黃炎培也不得不感嘆:“當學校予以準備升學或謀生兩途使自抉時,決不甘舍升學而就謀生,致見輕于同列。以至非至升學預備科額滿時,不愿入謀生預備科?!盵20]
注 釋:
①《萬國公報》,第393卷。
②③朱有讞:《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上冊).上?!萌A東師大出版社,1983年版,第494、490頁。
④《張文襄公奏稿》第29卷,第26頁。
⑤陳寶箴:《時務學堂招考示》,《戊戌變法》(四),第493頁。
⑥《戊戌變法》(二),第 251、57 頁。
⑦陳元暉,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實業教育、師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4—65頁。
⑧陳真:《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一輯)第10頁。
⑨湖北鐵路學堂調查總表,《學部官報》1908,(158).
⑩關曉紅:《晚清學部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頁。
[11]《公論新報》,1908 年 2 月 9 日。
[12][13]《教育雜志》,1909 年第 10 期。
[14]陳元暉,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16頁。
[15]吳玉倫:《清末實業教育制度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6.215。
[16]陳元暉,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實業教育、師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頁。
[17]吳玉倫:《對近代職業教育早期階段的歷史評價》,《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1)。
[18]鄧純余,馮莉:《晚清實業教育的制度文化惰性探源及啟示》,《職業技術教育》,2009,(19)。
[19]丁鋼:《文化的傳遞與嬗變:中國文化與教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頁。
[20]《黃炎培教育文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75、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