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雯,楊仲利,何建宏
(解放軍第三〇三醫院191臨床部特檢科,廣西貴港 537105)
輸尿管囊腫也稱輸尿管黏膜脫垂、輸尿管終端囊性擴張,為輸尿管末端開口處的囊性擴張并向膀胱膨出,屬于先天性發育異常,是臨床上十分少見的疾病[1]。診斷此病的方法多種多樣,其中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輸尿管囊腫在臨床上的應用最為廣泛,適用于常規體檢及囊腫早期發現。本文回顧性分析我科2000~2008年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的9例輸尿管囊腫,旨在進一步認識彩色多普勒技術對本病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9 例均為男性,年齡20~46歲,平均31.2歲。以患側腰腹脹痛、排尿不暢等癥狀就診6例,健康體檢發現3例。
采用阿洛卡SSD-3500彩超診斷儀,探頭頻率為3.8 MHz。檢查前囑患者飲水600~800 ml,待膀胱適當充盈后,取仰臥位,充分暴露恥骨聯合,行盆腔常規掃查輸尿管。觀察輸尿管囊腫時,用對側掃差法,適當加壓探頭,動態觀察囊腫大小變化及噴尿所致的色彩變化,同時追蹤檢查雙腎有無積水伴輸尿管擴張征象。
9 例均顯示輸尿管末端向膀胱內突出的類圓形囊性腫物,動態觀察該囊性腫物呈周期性逐漸增大和縮小,呈“膨縮征”,其中,單純性囊腫8例,左側8例,右側1例,左側輸尿管囊腫伴結石1例,術后均證實為輸尿管囊腫。見圖1、2。


輸尿管囊腫多屬先天性發育異常,后天性因素所致罕見,如輸尿管口周圍炎癥、水腫、黏膜膨脹造成輸尿管狹窄,在尿液的作用下形成囊腫[2]。在膀胱三角區內見輸尿管末端呈囊性膨向膀胱內,大部分囊腫壁薄,實時觀察可見囊腫大小隨輸尿管蠕動周而復始地變化,呈“膨縮征”[1]。輸尿管囊腫是由外層覆蓋膀胱黏膜和內層輸尿管黏膜組成,囊腫多為單純性,部分可合并結石,合并囊內結石可引起腎積水。該病多見于成年人,以女性多見,本組均為男性。超聲影像學表現:①顯示輸尿管末端向膀胱內突出的圓形或橢圓形環狀結構,形如囊袋,壁薄、光滑,內為無回聲區,后方無增強效應。②動態觀察該囊腫呈周期性逐漸增大和縮小,呈“膨縮征”[1],膨大時直徑多為3.0~4.0 cm,縮小時為0.6 cm;彩色多普勒,適當降低彩色量范圍,觀察囊腫縮小時囊內尿液自囊腫頂部狹小口處向膀胱流出,呈緩慢彩色流出,容易觀察到囊腫開口處,且與對側無囊腫的輸尿管末端噴尿對比,有囊腫側色彩淡,距離短,這與尿液動力學有關。③合并結石時,囊腫壁稍增厚,回聲稍增強,囊內顯示可移動的強回聲團,后方伴聲影,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腎積水和輸尿管擴張。本病主要與輸尿管小憩室、膀胱內留置導尿管、膀胱壁腫瘤相鑒別:輸尿管憩室多位于輸尿管與膀胱交界處,其特點是不突入膀胱腔,而是位于膀胱外側面與輸尿管相通。后者無周期性舒縮變化[2],膀胱內留置導尿管表現為一圓形光環,但此光環在尿道內口,有一導尿管回聲,注意詢問病史很容易鑒別[3-5];膀胱腫瘤以實性多見,常呈菜花樣生長,囊性腫瘤尚未有文獻報道。超聲檢查簡便易行,無輻射,無創傷性,尤其對小兒使用高頻探頭,比尿路造影檢查更敏感而準確,運用CDFI技術更有利于輸尿管囊腫的明確診斷,適合常規體檢和囊腫的早期發現。
[1]曹海根,王金銳.實用腹部超聲診斷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86-287.
[2]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5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4.
[3]錢蘊秋.臨床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1:277.
[4]李剛,許敬華.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輸尿管囊腫診斷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19):3019.
[5]張云山,賀聲,朱世華.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輸尿管囊腫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3,19(7):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