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立志
(安徽大學 經濟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國經濟的發展,不僅表現在GDP的增長上,同時也體現在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上。因此,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不僅要重視GDP的數量指標,還要關注產業結構這個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的質量指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尤其是市場經濟建立后,各產業產值增加迅猛,產業結構效益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表1 2000—2007年產業產值及比重
根據表1,2000年第一、二和三產業的產值分別為14944.7億、45555.9億和 38714億,到了 2007年,相應的數據是 28095億、121381.3億和 100053.5億,分別增加了 88%、166.4%和 158.4%;其中第二產業增長最快,第三產業次之,第一產業落后。第一、二和三產業占總產值的平均比重分別為 13%、46.6%和 40.4%,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最高,第一產業比重最低。
我國各產業總體來看都保持著增長的趨勢,但增速不一。第一產業增速存在波動,尤其是在 2003年增速高達 24.4%后,2004年開始大幅下滑,但基本保持著其他年份的平均水平;第二產業一直保持遞增態勢,從 2001年的 8.7%增長到 2006年的 18.1%;第三產業增速比較平穩,基本保持在 12.2% ~15.4%的區域內。到 2007年,我國GDP的構成中,第一、二和三產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 11%、48%和 40%;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最低,第三產業增速明顯,對GDP的貢獻度正在追趕第二產業。
從各產業安置的就業人數來看,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最多,第三產業次之,第二產業最少。2005—2007年,第一產業各年的安排就業人數比重分別為 46.9%、44.8%和 42.6%;第二產業對應數據依次為 22.5%、23.3%和 25.2%,第三產業依次為 30.6%、31.4%和32.2%。雖然我國第一產業從業人數最多,但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第一產業勞動力正逐步流入到第二、三產業。
根據 1998年世界銀行公布的三次產業比重的數值,中等收入國家一、二、三產業依次為 12%、38%和 50%。從世界范圍來看,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占 GDP的比重為 60%~80%,實現了“經濟服務化”,2002年發展中國家第三產業占 GDP的比重平均為 55.2%。我國第三產業近年來在 GDP中所占比重的變化不大,一直在40%左右徘徊,最高年度的 2002年達 40.79%,2006年達40%。這離發展中國家 2002年的水平還有很大距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更大。第三產業比重較低說明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還不充分,經濟發展的貢獻過分依賴于第二產業,因此第三產業有繼續發展的潛力和空間。
理論界對產業結構效益的衡量采用比較勞動生產率這個指標,即各產業所占GDP比重除以各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從圖1中可以看到,我國三大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水平參差不齊,第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很低,從 2000年起,一直保持在 0.30以下。第二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最高,從 2000年的 2.00到2007年的 1.91,比較穩定。第三產業作為新興發展的產業,發展迅猛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波動,2002年前比較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過后幾年持續下滑。
從總體上看我國的產業結構的總體效益水平很低。第一產業與其他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水平相差甚遠,與第二產業相比,2007年的差距最小,相差 1.65,2004年相差最大,相差 1.94;與第三產業相比,2007年相差0.97,2004年相差 1.13。根據 S.庫茲涅茨的研究,當第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接近第二、第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時,產業結構的總體效益水平較高。農村生產力水平低下和農村人口眾多,要達到三大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基本相同的目標任重而道遠。

圖1 2000—2007年各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比較
從第一產業看,根據部分學者研究,合理的農、林、牧、漁業的產值比應該為 47.4:3.70:36.2:12.7。 2007年,我國農業生產總值為 48893億元,農、林、牧、漁的產值比為 50.4:3.8:33:9.1。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農業的需求不僅停留在糧食的產量之上,而且對于農業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比如,對林業的環保需求,對牧、漁業偏好多樣性的要求。當前我國的農業結構內部,種植業比重過高,我國的種植業在農業中的比重歷來穩居首位,牧、漁業比重還太小。因此,要適當減少對種植業的投入,加大對牧、漁業和林業的投資。其次,我國農業產品加工多處在初級階段,農業品加工產業值和農業產值比是 0.43:1,發達國家是 2:1,農業產品的加工程度過淺。
自市場經濟改革后,推翻了以往“以重工業”為發展核心的發展思想,第二產業中輕工業得到重視,但內部結構矛盾依然存在。從工業經濟總量看,2005年排在前五位的仍是重工業,依次為電子通信、冶金、電力、化工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占總量的比重為 39.6%。重工業內部加工工業的比重有所上升,重工業向高加工度方向發展。2000—2003年,采掘業在重工業中的比重從19.82%下降到 14.58%,下降了 5.24個百分點,加工工業占重工業的比重從 41.06%上升到 45.10%,增加了4.04個百分點。對于大多數工業來說,都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部分先進工業的關鍵技術并沒有掌握在國人手中,工業的創新力度不夠。
從第三產業的內部看,當前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主要以信息、咨詢、科技、金融等新興產業為主,服務水平先進。而我國的第三產業發展中除了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社會服務業等傳統產業市場化程度較高外,其他服務業的市場化程度都比較低。信息咨詢、科研開發、郵電通訊、金融保險等基礎性服務業發展仍然滯后。同時我國的第三產業缺乏創造性,多數服務都是以人工為直接的服務,服務水平參差不齊,且在管理水平方面缺乏經驗。
我國經濟出現區域不平衡有政治因素的影響。改革開放初期,首先開放的是深圳,然后開放的有珠海、廈門、汕頭和上海等地,這些地區皆是東部地區,中央對這些地區給予政策支持和優惠,給這些地區以先發優勢,當這些東部地區發展相當成熟后,才有“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在東西部差距較大的情況下,政策的傾斜性不強,并不能在短時間內縮小差距。
地方政府的干預造成盲目重復建設。對于企業所在地政府,企業是其稅收的重要來源,因此對于落戶在該地的大企業,即使產業轉移其他地區更適合企業和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但當地政府可能會在轉移過程中添加一些阻礙。地方政府干預的另一個結果是地區盲目重復建設,其本質是地方政府競爭過度所為,其根本原因是現行行政體制下地方官員的政治升遷動機。
我國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低下,一是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機械化水平較低,農業生產多數靠人工操作。二是我國農村勞動力缺乏流動性,發達國家通過城鎮化和工業化來實現農業人口轉移的。雖然我國目前采取同樣的路徑,但我國人口眾多,城市居民的就業壓力本來就很大,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較弱,更重要的是我國的戶籍制度以及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限制了農村人口的流動。因此,農業產值由于技術水平有限得不到提高,農業人口無法從農業中轉出,導致農業的效益低下。
國外的投資對我國產業差距造成的影響不能忽略,企業都是追逐利潤的,外資企業也是如此。外國企業投資的重點是第二、三產業。據有關數據統計,1998—2005年期間中國第二產業吸收的 FDI占FDI總額的比重平均為 72.73%,第三產業為 25.58%,第一產業為 1.69%,外國企業投資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次之,第一產業微乎其微。在第二產業中,制造業所占比例很高,2005年達到 94.99%,房地產業占第三產業總規模在一半以上。從上面分析可知外商投資對第二、三產業的傾向性使原本發展不平衡的產業的規模更加不平衡,外商投資增加了第二產業的產值,尤其是其中的制造業,進一步拉大了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差距。
[1]丁輝關.“十一五”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策略分析[J].改革與戰略,2007(6).
[2]張平.論中國三大區域產業結構的差異[J].經濟評論,2007(5).
[3]尚永勝.我國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商業研究,2006(24).
[4]黨耀國,劉思峰,薛信莉.我國第一產業內部結構調整的數學模型與對策[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