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術旸
(重慶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重慶 400050)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城鎮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總體上呈波動下降的趨勢。其影響因素很多,但收入是影響消費的最主要的因素。消費水平沒有充分開發直接影響上海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因此,研究收入和消費的關系有利于進一步了解國內消費市場,從而制定準確的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費政策。本文根據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以上海為例,對居民收入與消費之間關系進行分析與建模,最后得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本文選用 1978—2008年上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和“人均消費支出(C)”,利用以 1978年為基期的上海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P),令 Yt=(Y/P)×100和 Ct=(C/P)×100,即得剔除價格因素后的實際收入(Yt)和實際消費(Ct)。為了減少數據處理中的誤差,尤其是異方差,對原始數據分別取自然對數,得到實際收入(lnYt)和實際消費(lnCt)。其變動的趨勢見圖1,由此可以看出,它們都是帶有趨勢的非平穩序列。應用的計量分析工具是專業計量軟件Eviews 6.0。

圖1 lnYt和 lnCt走勢圖

圖2 △lnYt和△lnCt走勢圖
從原始序列變量圖,可直觀看出其不平穩的態勢。時間序列計量分析需要樣本是平穩的單位根過程,否則就存在“偽回歸”問題。對兩者進行一階差分后,△lnYt和△lnCt相應序列圖如圖2所示。由圖看出,經過一階差分后,兩者圖形漸趨平穩。進一步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以確定其是否為 I(1)過程。單位根檢驗采用 ADF檢驗法,單位根檢驗最佳滯后階數按照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準則確定,AIC值越小,則滯后階數越佳。ADF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lnYt、lnCt及其一階差分的單位根檢驗結果
根據單位根檢驗結果,lnYt、lnCt的水平序列的 ADF值 5%的顯著性水平上大于Mackinnon臨界值,不能拒絕單位根假設。一階差分后△lnYt和△lnCt對應的ADF值小于 5%置信度下的Mackinnon臨界值,則應拒絕單位根假設。因此,lnYt、lnCt是非平穩的,服從 I(1)過程,而△lnYt和△lnCt是平穩的,服從 I(0)過程。
單位根檢驗的結果顯示,lnYt、lnCt都服從 I(1)過程,符合Engle與 Granger提出的 E-G兩步法協整檢驗的前提條件。設協整方程為 lnCt=a+βlnYt+et。lnCt為自變量,lnYt為因變量進行 OLS回歸,回歸結果如下:


其中括號中的數值為T統計量的值。
上述公式已用廣義差分法消除了多重共線性,且由檢驗結果可見,方程(1)T檢驗、F檢驗和擬合優度檢驗都通過。由此可得殘差

若變量 lnYt和 lnCt具有協整關系,則(2)式中的 et應具有平穩性,對 êt進行 ADF檢驗,其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êt的 ADF檢驗結果
由 ADF的絕對值 3.301564大于 a=5%和 10%的臨界絕對值,可以認為 êt是平穩序列。因此,可以認為上海的居民收入和消費之間具有協整關系,即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其中 ecm=LnCt-0.323111-0.861151LnYt,進行OLS估計,得到

由檢驗結果可見,方程(3)T檢驗、F檢驗和擬合優度檢驗都通過。(3)式即為所要求的誤差修正模型,其中0.6846和-0.5464為兩變量的短期相關參數,ecmt-1中的 0.86115為兩變量的長期相關參數。各個差分項反映了變量的波動,ΔLnYt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波動,ecm為誤差調整項,ΔLnCt表示消費的波動,其波動受到兩種因素的影響,其一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波動 ΔLnYt,其二為誤差調整項的波動,人均可支配收入波動 1%會使消費波動 0.68%,誤差調整項的系數也叫做修正系數,為 -0.5464,反映了對偏離變量間長期均衡關系的調整力度,該系數為負表明當LnCt>0.323111+0.861151LnYt+et時,即(t-1)期的非均衡誤差為正時,由于誤差修正項的系數為負,必然對t期的△LnCt值有反向調整作用,從而導致 t期的 LnCt值回落;同理,當LnCt<0.323111+0.861151LnYt+et時,誤差修正機制將導致LnCt值增大,即 ecmt-1對△LnC的凈影響為正。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本文基于上海市 1978—2008年的實際數據,在平穩ADF檢驗基礎上,獲得其對應的協整關系,在此之上建立了誤差修正模型來探究收入與消費的內在關系。從分析可以得出上海市該期間居民收入與消費之間存在真實的長期均衡與短期動態關系。
2.從長期均衡來看,在對城鎮居民消費 Ct與收入Yt取對數形式后,表明了城鎮居民消費的消費彈性達到0.861151。這表明,目前上海的消費仍然是主要由收入決定的。因此,欲啟動消費市場以拉動經濟的增長,必須增加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3.從短期動態變化看,由誤差修正模型可知,ΔLnYt的系數為 0.6846,表明本期上海城鎮居民實際收入的變動對消費變動有顯著的同向變動影響。也就是收入每增加 1個百分點,本期消費將提高 0.6846個百分點。
1.增加居民收入和有效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重視提高工資收入水平,增加居民收入份額。深化稅收制度改革,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減輕居民的稅收負擔。積極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穩步提高工資收入尤其是城鄉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
2.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目前社會保障制度還很不完善,城鎮居民對現有經濟收入與預期生活有不安全感,這種心理使得他們降低了當期對消費的需求,從而大大妨礙了消費結構的優化。特別是住房、醫療、教育這三大項的支出,使得百姓不敢消費,造成強烈的儲蓄動機。這就迫切要求加快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大政府轉移支付力度和范圍,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升居民收入總體水平。還應根據地方財政能力,努力增加公共投入,改善民生,拉動內需。
3.大力發展中小企業。無論是要提高消費能力還是擴大居民收入,最關鍵的還是要保證國民經濟可持續的較快增長。不過,從增加居民收入的角度來看,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無疑會更有效地達到目的。加快發展中小企業的方法,主要包括三個要點:一是放松市場準入。二是加大政府對中小企業的財政支持力度,主要進行稅費減免。三是大力發展資本市場,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1]蔣滿齡,周國霞.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協整分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2]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杭斌,申春蘭.經濟轉軌中消費和收入的長期均衡關系和短期動態關系[J].管理世界,2004(5).
[4]江灝.城鎮居民收入對消費傾向影響的計量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7(1).
[5]張曉峒.計量經濟學軟件 Eviews使用指南[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