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祖增

農產品漲價問題從未像現在這樣引發人們的關注。10月份,農產品價格同比上漲超過10%,為CPI“貢獻”了74%;11月上旬,全國50個城市超7成食品漲價,蔬菜價格依然延續了10月下旬的普漲態勢(商務部監測數據顯示,11月上旬主要蔬菜價格比年初上漲了11.3%,比去年同期上漲62.4%)。令人憂慮的是,此輪農產品漲價不是某個品種的結構性上漲,而是所有產品的集體上漲,并引發了食品制成品價格的全面上漲。比起高房價,由農產品漲價主導的高物價更能對普通民眾(全國接近一半人口的恩格爾系數都超過40%)的生存質量構成擠壓,平抑過快上漲的農產品價格已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熱點問題。
食品價格向來是CPI走高的主要推手,10年來的通貨膨脹基本上反映的都是農產品市場的巨大波動。但本輪通脹的生成機理與眾不同,并非由于農產品供應不足造成,學界把此輪通脹更多的聚焦點放置于成本和流動性之上。就流動性而言,當股市泡沫退潮、房地產市場又遭受政策打壓時,急速膨脹的流動性開始選擇了最不靠譜的農產品市場,農產品也就成了資本逐利的投資品和資本品。這一年內大小農產品頻遭到炒作,“蒜你狠”、“豆你玩”、“辣翻天”、“姜你軍”、“糖高宗”陸續粉墨登臺。而國外流動性的再次泛濫更是激化了矛盾,與半年前相比,全球小麥和玉米價格已漲了57%、大米漲了45%、糖漲了55%,大豆價格漲到過去16個月來的高位。
雖然貨幣超發帶來短期內的炒作是不能回避的漲價推手,但“罪不全在游資”,投機資金只是順應或加速了漲價的趨勢,同時在豐產背景下供求關系、周期性理論也無法解釋此輪價格上漲,成本的持續走高才是催動本輪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推手。在農產品的成本中,近年來勞動力成本和土地租金成本的上漲尤為明顯。今年大多數省市都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許多內陸省份的漲幅超過30%,流行的說法是,人工飆漲是因為已經逼近人口結構拐點,而勞動力短缺所引發的“漲薪潮”不是短時間可以結束的。據專家分析,低端勞工工資今后3-4年將每年上漲20%-30%,國內勞動者報酬將逐步向世界平均水平甚至向較發達國家水平看齊。而對照對去十年,勞動力成本占比越高的農產品,恰恰是過去十年的累計漲幅最大的。
實際上,跟工業品相比,國內農產品價格長期來一直處于被低估地位,適度漲價有其合理性。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不僅勞動力價格高企,土地等要素價格的剛性上升也漸成常態,農產品漲價已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現象。特別是伴隨著火熱的“農民進城”圖景、農村勞動力加速流出,農村“三化”現象(農村空心化、農田拋荒化、城鎮侵占化)開始愈演愈烈,而大城市的高速擴張導致城市周邊的食品供應基地越來越少甚至消失,這都極大地抬高了農產品供給的成本。更重要的是,上述推高成本的因素將長期存在,并且效應逐步增強。可以說,被低估的農產品正通過漲價回歸價值,進入趨勢性的上漲通道,農產品市場在開始逐步地告別低價時代。
在這場“漲價的狂歡”中,有人說農產品漲價真正得到好處的未必是耕作的農民,但是如果不漲,吃虧的一定是農民。陳錫文因此說,“各種要素都在漲,憑什么不讓農產品漲?”;張五常最近感慨,“農產品的相對價格上升是好事,而蔬菜之價急升是大好特好”。但對政府而言,調控物價是其天職。隨著旨在穩定物價的“國十六條”等相繼出臺,近期許多農產品品價格都止住了飛漲的腳步,部分農產品價格開始止漲回跌,但大宗農產品價格已經出現拐點的論調尚言之過早。從另一方面看,如果政府看不到農產品漲價的內在動力,只單純通過政策管制人為抑制農產品價格,那么未來農產品漲價壓力會更大、價格會更高。對于今后的農產品價格而言,這依舊不是一個輕松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