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榮華 張鐵武
“入世苦行”觀念表現在浙商身上,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后。浙商創業不分貴賤,再小的生意都愿意從零做起

中 國傳統文化核心的“禮”思想內涵深刻。儒學思想中,禮限定著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性質,禮文化調整人的道德修養;禮為人之本質,禮作為一種制度,規范家庭和社會關系。“禮”文化的研究和開發,對現代浙商文化的發展仍發揮不可替代的影響。
浙江人歷來重商。從戰國時期的范蠡、宋代的朱熹事功學派、明代額王陽明心學,到清代浙東學派,重商思想一以貫之。關于浙商精神的概括大體上都沒有脫離“經世致用”、“義利兼容”、“工商皆本”等重利重商的使用范疇。
近代浙商的歷史主要體現在三大商幫上,即近代以誠信聞名的龍游商幫、賈而好儒的南潯絲商、穩健大氣的寧波商幫,他們都曾有輝煌的歷史,在經營管理上創造了很多寶貴的思想財富。如龍游商幫注重商業道德,遵守商業規范,“為商十要”中有:“凡待人,必須和顏悅色,不得暴怒驕奢,年老務宜尊敬,幼輩不可欺凌,此為良善忠厚;凡與人交接,便宜察言觀色,務要背惡向善,處事最宜斟酌,不得欺軟畏強,此為勤緊用心;凡入席,鄉里務以遜讓,不可酒后喧嘩,出言要關前后,不得胡說亂談,此為篤實至誠……”他們堅守以義取利的儒家倫理品格。不過,這一階段的浙商倫理觀念還不成系統,倫理觀念側重于個人倫理道德,經營準則等。
當代浙商作為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民商,仍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眾多主體之一。當代浙商的成長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改革開放至20世紀90年代初的自發沖動和艱難成長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21世紀初期的政策支持和快速成長階段,21世紀初期至今的社會轉型與趨于成熟階段。浙江民營企業崛起已成為中國民營企業的一道亮麗風景,“浙商”一詞在各種場合不斷被提及,成為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名詞,代表一個當今中國人數最多、分布最廣、影響最大的創業群體。
從通都大邑到窮鄉僻壤,甚至在歐陸各國城市,到處都有操浙江口音的投資者和生意人。由各地的“浙江村”、“溫州路”、“義烏街”可見一斑,全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大都設有浙江商會。浙商的倫理觀念也日漸系統化、科學化。企業都有自己的文化,注重自己的品牌形象,全國范圍內出現了不少浙商品牌以及浙商代表,李書福、魯冠球、南存輝、馬云等等這些商人被人們津津樂道。
禮文化熏陶下的浙商,不再是那個一味逐利、一切以經濟利益優先的生意人群體,他們現在更關注將企業做成百年老店
儒家“入世苦行”思想影響了浙商倫理觀?!叭胧揽嘈小庇^念表現在浙商身上,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后。浙商受自然環境條件的制約在創業階段大多經歷了千辛萬苦,早期浙商中,“白天是老板,晚上睡地板”,已是普遍現象。浙商創業不分貴賤,再小的生意都愿意從零做起。浙江的小商品遍及全球??此撇黄鹧鄣纳庠谡闵棠陱鸵荒?、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干常人所不屑、忍常人所不能的艱苦創業中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甚至成為行業的巨頭。
傳統“義利觀”影響了浙商倫理觀??鬃又鲝垺耙粤x制利”,強調“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孟子主張謀求利益應合乎道義,“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干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孟子·萬章上》)。浙商群體自古以來一直是義利并舉,他們能在義利之間較好進行平衡。浙商從來不忘回饋社會以及家鄉,已更多地把目光投在了承擔社會責任上。2006年中國慈善排行榜入榜的163人中,浙商占21人,胡潤推出的“中國慈善家排行榜”中樂善好施的團隊是浙商。浙商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十分低調,不愿意公開自己的慈善事業,他們認為自己從社會得到財富回饋給社會是理所當然的。
禮文化中人與自然關系影響了浙商環境倫理觀。古代主張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天人合一”,提出了“禮法自然”理念,使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禮”而得到了更多的關聯融合,并演進到了更高的高度。禮法自然要求施禮必須順應自然規律,對自然的索取要有節制。從禮文化的視角看,浙商倫理在進一步完善、發展,在汲取“禮法自然”的精神。在倡導發展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的今天,企業在倫理建設中應該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禮的規范作用影響了浙商的經營理念。禮的秩序性意義是最重要的意義,但在現代社會禮的秩序意義逐漸的被掩藏。對浙商而言,在經營活動中對秩序的把握是受到禮文化的影響的。浙商擅于把握規律,更懂得違反秩序會帶來的危害。浙商注重公平競爭,他們認為市場經濟應該有合理的競爭秩序,市場的準則不能違反,道德的規范更要遵守。禮文化所規范的紛繁復雜的人、事、物之間的關系,實際上都是圍繞著人這一根本主體,脫離了人而規范其他秩序是毫無意義的。在創業初始階段,許多浙商都是跟員工一起干臟活累活,也有這種與員工同甘共苦的習慣。他們在發展壯大以后仍然尊重員工,關心員工,據調查浙江地區也是《勞動法》實施較好的地方。浙商之間關系密切,很重視與合作伙伴良好關系的培養,浙商會合理地把握義和利的關系,不會為了義而不講商業原則,也不會為了利而放棄義。浙商有很強的抱團傳統和精神,相互幫助,共同發展。
禮對人格的要求促進浙商個人道德品格的提升。“克己復禮為仁”。浙商大多出身貧微,從農民、鞋匠等“草根”生長而來,也有“草根浙商”之稱?!安莞闭闵贪l展的初級階段大都是為了生存而創業。大多數浙商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后,他們在發展壯大的同時增加了社會就業機會,幫助有識之士發揮潛能和增長才干,獲得社會的尊重。自然而然地,浙商們發現,其實“為自己賺錢”的同時,也同樣給別人、給社會帶來了財富。伴隨著企業實力的壯大以及觀念的改變,浙江企業家開始從“功利”向“公利”轉變。浙商財富越多,擁有資源越多,承擔的社會責任就越大,當代浙商要從“浙商”進化為“責商”。這都說明浙商個人道德品、整個浙商倫理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
馬云說,做企業的人分為三類,生意人、商人、企業家:生意人唯利是圖,商人有所為有所不為,企業家關注長遠和社會責任。我們今天看到的浙商,不再是以前那個一味逐利、一切以經濟利益優先的生意人群體,他們現在更關注將企業做成百年老店、追求產品質量與企業信譽、善待員工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