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爭年代的大量創傷和危急病癥推動了現代醫學的迅猛成長。然而,在和平時期,因大量、頻繁應用現代醫藥致害的人數可能超過它挽救的人數。1973 年,以色列的醫生罷醫一個月,據耶路撒冷殯儀館統計,同期死亡人數下降了50%。1976 年,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的醫生罷醫,除急診外,不處理任何病人,結果在52 天內病人的死亡率下降了35%。同年,洛杉磯的醫生只是消極怠工,病人的死亡率就下降了18%。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發現,醫院里每死亡4 個人,就有1個是死于醫藥本身。世界上超過1/3 的疾病為醫源性疾病(本來沒有病,治出來的病)。在中國,因醫治導致死亡的人數是傳染病死亡人數的10 倍。
曾經,當西方世界的過度醫療大行其道之時,中國大多數醫生和患者還壓根不知道過度醫療為何物,然而近20 年來,過度醫療的野火也迅速在我國竄生,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2004 年,著名醫學家諸少俠因患糖尿病,在深圳市人民醫院住院4 個月,花費120 萬元,用了16 種抗生素,做了24 次胸部X 光透視,終因手術創傷過度離開人世。2006 年,退休教師翁文輝在哈醫大二院住院66 天,醫療費高達550萬元,最后仍撒手人寰。更令人詫異的是,他沒有糖尿病,但醫院記錄表明他平均每天被測血糖9 次。
那么,究竟何謂“過度醫療”?簡單地說,就是指超出正常診療需求的醫療服務,包括過度檢查、過度治療、過度用藥等。深為公眾詬病的“看病貴、看病難”問題,最直接的成因就是“過度醫療”。
治個感冒幾百元、開個處方數千元,這在如今的某些醫院已是稀松平常;亂檢查、亂收費的現象甚囂塵上,“百萬天價醫療案”接連出現;可以保守治療的病用手術的方法來解決、可以使用低檔的置入物選用進口的材料;可以保全的器官做手術切除;給已無力回天的晚期癌癥患者開出雪片般的檢查單和藥方……面對片面市場化所造成的行醫逐利化的現實,不少百姓憤而疾呼:什么“懸壺濟世”、“國家醫院”,簡直就是“商人醫院”、“黑心醫院”!由過度醫療引發的多米諾后果給醫療界乃至整個社會造成巨大的影響:眾多患者家庭因病返貧,低收入人群面臨小病看不起、大病坐等死的嚴酷現實,醫患關系如弦緊繃,醫療糾紛層出不窮,社會不安定因素激增……
而這一筆爛賬該算到誰的頭上?細析之下,過度醫療的幾大肇因赫然在目:首當其沖是經濟因素,如醫療機構過度市場化、醫務人員收入與效益掛鉤、以藥養醫、藥品回扣、開單提成等;緊隨其后的還有醫學本身的復雜性與醫生的診療水平低的因素、法律法規制度因素(如醫生為“避免吃官司”而做的“防御性”治療)以及個別患者的不合理要求等其他因素。為此,本刊記者兵分四路,就過度醫療的幾大成因組成下列幾篇板塊式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