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癌癥都是讓人類束手無策的絕癥,“十個癌癥九個埋,剩下一個不是癌”。時至今日,現代科技手段雖不斷進步,但對癌癥卻仍無太大作為。2008年3月13日,北京市衛生局發布消息稱:北京市近年來惡性腫瘤死亡率不斷提高,已升至各種疾病之首。目前,我國對腫瘤的防控投入力度很大,每年用于癌癥病人的醫療費超過1000億元,但癌癥導致的家庭和社會問題仍呈幾何級數增長,這不能不令我們深思:癌癥患者該如何理性面對癌癥?在整個診療過程中,北京癌癥患者群體的真實心理狀況如何?記者就此隨機采訪了8位癌癥患者,記錄了他們和癌癥抗爭的勇敢而真實的心理狀態,對疾病和生命展開了一次最深切的體認之旅。
被確診為癌癥后,多數患者的第一表現為驚訝、懷疑和不相信,總希望是誤診,想方設法去否定事實,轉而遍尋很多專家求證,結果仍然如山巋然。隨后,出于對治療中的痛苦、潛在的死亡、經濟負擔及對家人的擔憂等原因,罹患癌癥的人在確診后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心理表現。
有些人的主要心理情緒是害怕、絕望、孤獨、無助。1997年,50歲的姜寅生的大便從帶膿變成棗紅色,雖然懷疑自己是腸癌。由于從心理上就對腫瘤醫院感到恐懼,于是他選擇了去協和醫院看病。查出癌癥后,他覺得自己像被扔進了一個黑暗無底的深坑,整個世界瞬間變得一片漆黑。在體檢時被查出乳腺癌的陳莉華剛滿50歲,一想到三個家人都因癌癥去世,自己又得了癌癥,她心里特別憋屈,躺在被窩里不停地流淚,幾天幾夜瞪著天花板默默無語。北京地鐵車輛廠前工程師張穎脖子腫了好幾年,她以為是甲亢,可每次去查都沒問題,直到12年前的年底,一天半夜她被憋醒了,這才趕緊去天壇醫院看外科,大夫說這個腫物壓迫氣管必須做掉。次年3月張穎做了手術,長在甲狀腺上的瘤子呈花生豆狀,活檢結論是很少見的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極易復發和轉移。當時她聽到這個結果,一片茫然,一想到兒子將無依無靠,就像有一口氣吊著,上不來也下不去,感覺心跳慢得像要停止一般。
面對癌癥,還有些人表現為憤恨不平、意志消沉。15年前的8月,41歲的孫桂蘭在洗澡時發現右乳下方有一腫塊,就到醫院去查,她對記者說:“我清楚地記得,那天我愛人從醫生辦公室出來,眼淚嘩嘩地流,當時我全明白了。這么倒霉的事怎么讓我趕上了?”那段時間孫桂蘭不愿意和任何人交往,整天把自己關在家里,頭暈眼花、渾身乏力,什么事也不想干。而48歲的楊和平1999年已有五六年便秘便血史,而且失眠、消瘦、兩腿乏力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她沒當回事。一天,楊和平無意中接了張小廣告,發現結腸癌的5條癥狀自己符合3條,這才到同仁醫院看肛腸科,專家做了直檢后確診為結腸癌。她卻不太相信,B超、腸鏡等檢查都還沒做怎么就確診了?于是她又到腫瘤醫院做了各項檢查,和同仁醫院的結果毫無二致。當時楊和平的妹妹因肺癌去世剛8個月,她自己又攤上絕癥,常常是吃著吃著飯,眼淚就忍不住地啪嗒啪嗒往下掉。剛上大學的兒子安慰她說:“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你會好起來的,不會跟我姨一樣。”這種悲觀的情緒困擾了她大約兩個月。
確診為癌癥后,有人采取回避態度,還有人甚至動過自殺的念頭。1997年8月的一天,李秀芬早上起來揉肚子幫助排泄,感覺肚子里有個腫塊。到9月底時她覺得腫塊長大了,吃東西有點惡心,體重減得很厲害,她安慰自己沒什么事,仍沒到醫院去看病。兩個月后,腫塊更大了,一低頭就能看見,這回實在回避不了了,她才去醫院查,結果顯示右側的卵巢上長了個腫瘤,手術后切片檢驗確診為惡性腫瘤時,她有些不愿意去正視。2000年4月,老曲(化名)被醫生告知是胃癌中期,當時腦袋嗡的一聲,醫生還說了什么也沒聽見,渾渾噩噩也不知道怎么回的家,一進家門就像面條般癱在玄關處。他老伴去世了,兒子外派,女兒出國,家里只剩他一個人,患了絕癥后,孤單凄涼的感覺格外強烈。他不想讓兒女為自己擔憂,也不想治療,只想一死百了。老曲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半個月,兩三天只吃一頓飯。
面對癌癥,還有些人外表豁達,內心十分糾結,呈現出表里不一的狀態。63歲的王魯彬,1995年查出甲狀腺癌。當時妻子從醫院回家后神態異常,告訴他醫生還要做些檢查,王魯彬當時就知道自己是得了絕癥,心情五味雜陳。他告訴記者,妻子性格豁達,孩子也上大學了,他不在了,他們也能很好地生活下去。“不管高低貴賤,大家或早或晚都得去八寶山會齊,早一點又怕什么呢。”王魯彬的妻子卻在隨后的采訪中告訴記者,人的性格其實都有兩面性,“別看他外表滿不在乎,其實經常自己在家生悶氣。”
很多人在手術前都會有恐懼、害怕、孤單的心理活動。1997年9月查出直腸癌,11月出院,姜寅生住院的時間雖不長,卻非常坎坷。第一次去掉了一截結腸,術后7天出現了腸粘連,保守治療了一個月,經過檢查發現小腸里還有一段壞死,只好做了第二次手術,沒想到第二次手術后再次發生了腸粘連,一連5天沒有排泄,那種難受勁兒難以形容。當時他覺得自己肯定是過不去這一關了,每次上手術臺,他都覺得可能再也下不來了,這時他才發現原來死亡離自己不過咫尺之遙。

▲積極健康的心態有利于癌癥的康復
有些腫瘤無法事先確認是良性或惡性,只能在手術切除后進行病理切片時才能得出結論,大多數患者尤其是親歷其中的患者,心理活動變化尤為劇烈。李秀芬向記者描述了當時做手術的情景:1997年12月1日,前2個小時的手術,因為是局部麻醉,意識是清醒的,切出來的瘤子就被送去檢查,等那邊結果出來如果是良性就縫傷口。這時電話響了,做手術的主任接完電話說,縫吧,當時李秀芬松了口氣,以為取出來的是良性瘤。這時電話又響了,她想是不是又出什么問題了,心直往下沉。但隨即由于施行了全麻,她失去了知覺,從上午10點到下午2點持續了4個小時的清掃手術,摘除了她的子宮、兩側卵巢和盲腸,拿出的13×10×8的腫瘤,像個小氣球。病理科的主任后來回憶說,腫瘤上面有層特別完整的白膜,乍一看以為是良性的,隨后把包皮切開做切片,發現里面都呈菜花狀了,檢查結果是2期畢惡性瘤。
有專家指出,積極參加諸如腫瘤康復會、抗癌樂園之類體能鍛煉團體活動的癌癥患者,其總體的治療效果、康復情況和轉移復發率較未參加這類團體的患者明顯好很多。
1996年7月,孫桂蘭右肋骨及髖關節開始經常性疼痛,經同位素掃描、X光片及CT檢查后,確診為右乳腺癌術后骨轉移,醫生們說她的生存期也就是半年。“真是走投無路了,朋友告訴我有個抗癌樂園,那里大多數人活得很好。”她發現比她病情還嚴重的病友都能康復,便增強了活下去的信念。有5年時間,孫桂蘭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練功上,風雨無阻地到龍潭湖公園去練郭林氣功,從早上6點到下午5點,除了吃飯,幾乎整天呆在公園里。練了一段時間后,吃飯香了,睡覺好了,體質變強了,孫桂蘭也覺得有希望了。
楊和平做完放化療后,就在朋友的介紹下學練了郭林氣功,每天早上從6點到11點,堅持練習5套功長達10年。體能鍛煉給她帶來了明顯的益處,她雖然一直沒有吃升白藥,各項指標卻都正常,白血球達到了5000,體重也回升到130斤。
姜寅生術后那段時間從早上8點到夜里3點,一直點滴營養液,還要測量各項指標,沒法睡覺,身體弱到連一節廣播體操都做不完。在病友的推薦下,他來到抗癌樂園學練氣功,去的當天就把40分鐘的氣功堅持練完了,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練完后他回家躺在沙發上就睡著了,病后第一次睡那么香。到今天,姜寅生已經不間斷地練了13年氣功,身體基本沒有大礙。
“心態好,奇跡才會發生。”15年與癌抗爭,孫桂蘭深刻體會到癌癥不等于死亡。她說:“癌癥治療和康復最重要的就是擁有健康的心理,自強不息、自娛自樂、自救互助才是最佳抗癌方法。”有專家通過一些癌癥患者的案例發現,很多人在獲知患癌前病情發展較慢,獲知后病情卻急轉直下。
因過于勞累,聯合證券的負責人許旭(化名)37歲時患上了肺癌。生病前他事業順利,父母親都為他感到自豪。查出癌癥對他本人和父母親的打擊都很大,同時,隨著患病而來的問題也很多,工作合同到期、家庭負擔、看病的經濟包袱一下就把許旭壓垮了。其實查出來時只是早期肺癌,然而心態的不佳加快了許旭的病情發展。2000年,患病不到一年的許旭去世了,當時他的孩子才8個月。
30多歲的黃和是某新華書店的骨干職工,馬上要升中層干部,工作很積極,有時忙得飯也顧不上吃。有一次在送書下鄉活動中,突然胃疼得厲害,去醫院一查,是胃癌早期。醫生告訴她,早期胃癌的治愈率還是相當高的,如果盡快進行手術、放化療、中醫中藥等綜合性治療,5年存活率為90.9%,10年存活率為61.9%。然而黃和的整個精神狀況卻變得極不穩定,每天茶飯不思,睡不安寢,看著才一歲多的女兒就淚如雨下,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從確診到去世才3個月。
而另一方面,積極健康的心態則有利于癌癥的康復。有過輕生念頭的老曲在想通之后,心情好了許多,他去醫院做了腫瘤切除和化放療,并開始堅持每天早起去公園鍛煉。他吃得好,睡得香,加之適量運動鍛煉,臉色很快紅潤了起來,各項指標都正常了。之后每半年復查一次,從確診至今已有10年了。而他的一雙兒女,至今還不知道父親的病情。他告訴記者,病痛并不可怕,保持樂觀的心態,就能活得長久。
然而,癌癥的高復發、高轉移這一鐵的法則卻不可能輕易改變。進入康復期后,很多癌癥患者對自己的身體不如治療期那么上心,過度勞累導致癌癥復發的例子也不少見。北京抗癌樂園的老陳康復期長達13年,最終還是復發了。病友認為這都是由于他生活不規律、飲食不注意加上過于勞累所致。但無論如何,積極的心態還是大大延長了癌癥患者的生存期。北京抗癌樂園豐臺園園長李秘君患的是晚期甲狀腺癌,脖子上長了雞蛋大的腫瘤。她屬于對化療不敏感的體質,而且集中了好幾個不利治療的因素。由于身體里的癌細胞太活躍,結果手術做了6次,化療做了3次,放療做了4次。可李秘君的性格特別好強:肺部只有燒餅大的地方是好的,爬八大處居然能一口氣爬到頂;確診時醫生斷定她活不過一年,她卻頑強生存了十多年。以她病情的嚴重程度而言,是積極的心態創造了奇跡。
鏈接
心理專家點評:從癌癥病人的整個治療、康復過程,專家們發現,心理因素所發揮的積極影響,是其他醫學治療方法所不能取代的。目前比較一致的認識是惡劣的不良情緒可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減弱免疫系統識別、消滅癌細胞的作用;相反,良好的心理情緒,可以提高和平衡機體的免疫功能,不但可以防止惡性腫瘤的發生,同時還可以使已經出現的腫瘤處于自限狀態,最終被機體免疫功能所消滅,這就是心理因素強大的物質作用。美國《癌癥》雜志的論文顯示,在針對9417名癌癥患者的26項獨立研究中,有抑郁癥征兆的癌癥患者死亡率比精神狀況良好的患者高25%;確診抑郁癥的癌癥患者死亡率比精神狀況良好的患者高39%。“癌癥病人1/3是嚇死的,1/3是因用藥過度病人無法耐受而死的,最后1/3才是治療無效而死的。”這話雖無科學根據,但卻說明一個道理:病人若能樂觀對待并采取正確的治療行為,就可能戰勝癌癥,延長生命。
記者手記:亟需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
汶川大地震后曾有人建議:給全國中小學生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以科學和理性的態度看待生命。與英美等國家在中小學普遍開展死亡教育相比,中國個別地方開展的死亡教育經常面對爭議。其實,死亡能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在本次采訪中,記者可謂經歷了一次深刻的死亡教育。時時觸目驚心的生死話題讓記者仿佛真實地觸摸到了死亡。每一刻都可能是最后一刻,生和死相伴而行,我們往往珍視生,回避死,殊不知,從出生邁向死亡的過程是大自然最基本的規律。西方文化不把死作為生命的結束,而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印度教認為,正像自我在肉身中會由童年過渡到青年和老年一樣,生命也將從這一肉身過渡到另一肉身。這種死亡觀給人帶來的確定感,是有積極意義的。
不管社會發展速度如何快,在我國,死亡仍然是人們不愿觸及的沉重話題,尤其對癌癥病人,坦然面對死亡者并不常見,震驚、怨天尤人、內疚、渴望、抑郁、絕望、接受,是癌癥患者交替出現的各種反應。友誼醫院友誼心友心理咨詢師費小懿告訴記者,“面對癌癥,樂觀幾乎是沒有的,只是有的人比較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