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江寧醫院(211100) 張有成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210029) 丁永斌 夏建國
如何在早期預防胃癌、延遲早期胃癌向進展期發展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其中,化學預防成為熱點之一。化學預防是指用一些天然或合成的化學藥物干預腫瘤的發生和發展。阿司匹林作為非甾體類藥物(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NSAID)的代表藥物,幾十年來在臨床上廣泛用于各類風濕和類風濕、心血管疾病。近年的研究表明,其尚有抗腫瘤增殖和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作用,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顯著降低結腸癌的死亡率(40%~50%)[1]。本研究采用MTT法觀察阿司匹林對胃癌細胞生長的影響,并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觀察阿司匹林對移植瘤生長的影響,并討論其作用機制。
1.1 材料 人胃癌細胞株SGC7901由江蘇省人民醫院普外科實驗室提供。BALB/c nu/nu裸小鼠,雄性,鼠齡3周,體重18.2±0.6g,購自上海動物實驗中心。
1.2 方法
1.2.1 細胞培養 SGC7901胃癌細胞常規培養于含10%滅活的新生小牛血清、100U/ml、100U/ml鏈霉素的RPMII640培養液中,取對數生長期的細胞進行實驗。
1.2.2 MTT比色實驗 取對數生長期的SGC7901細胞制成單細胞懸液,按每孔3.5×104個細胞種進96孔板中,37℃,5%CO2培養箱中貼壁培養24小時后,分別加入終濃度為0.1、1.0、8.0mmol/L的阿司匹林,每一濃度設3個復孔,以不含阿司匹林培養基的細胞作為陰性對照,以空白孔調零。繼續培養24、48、72小時,每孔加MTT20μl,4小時后棄去上清液,每孔加DMS0150μl,振蕩10分鐘,570nm處測定光吸收值(A值)。按照下列公式計算抑制率:抑制率(%)=(1-試驗組平均A值/對照組平均A值)×100%。
1.2.3 人胃癌裸鼠移植瘤實驗 人胃癌細胞SGC7901按2×106個細胞接種于裸鼠前腋下,12只裸鼠隨即分成兩組,治療組于接種次日開始腹腔灌注阿司匹林10mg/kg,對照組腹腔注射生理鹽水。第30天處死裸鼠。測量兩組胃癌種植瘤的長徑、短徑及瘤種。按下列腫瘤體積及腫瘤生長抑制率:腫瘤體積=1/2長徑×短徑,腫瘤生長抑制率=(對照組腫瘤體積-治療組腫瘤體積)/對照組腫瘤體積×100%。
2.1 阿司匹林對SGC7901增殖的影響 隨著阿司匹林的濃度升高和作用時間延長,SGC7901的生長明顯呈抑制作用:阿司匹林作用后細胞的吸光變化隨著濃度的升高,吸光度逐漸的降低(附表1)。阿司匹林對SGC7901的抑制率,隨濃度升高和時間的延長(附表2),抑制率逐漸升高,各組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 阿司匹林對移植瘤的影響 兩組裸鼠均有胃癌原位移植瘤的生長,其組織經病理切片檢查證實為胃腺癌,阿司匹林組腫瘤的體積為0.874±0.058cm3,瘤重為0.975±0.067g,對照組腫瘤的體積為1.579±0.115cm3,瘤重為1.674±0.094g,兩者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抑制率達44.6%。(見附圖)

附圖 阿司匹林對移植瘤的影響

附表1 阿司匹林作用后的吸光度

附表2 阿司匹林對SGC7901的抑制率
阿司匹林是世界范圍內使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最近的動物實驗及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常規服用NSAID可使結腸癌的發病危險性減少50%,可降低食管癌及胃癌發病率,即NSAID對胃腸道腫瘤可能具有防治作用[2]。
本實驗使用MTT法測定阿司匹林對胃癌細胞的作用,結果顯示,阿司匹林濃度越高,胃癌細胞受到的抑制作用越明顯,且其抑制作用隨著時間的延長更加明顯。
體外移植瘤實驗中,使用阿司匹林腹腔灌注組的移植瘤明顯小于對照組腫瘤,并且裸鼠的一般情況也是干預組好于對照組,通過解剖裸鼠尸體,干預組并沒有出現明顯的消化道出血、潰瘍等病變,提示了小劑量的阿司匹林在裸鼠抗腫瘤化學預防作用中的安全性。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能抑制胃癌細胞和移植瘤的生長,具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目前,消化道腫瘤,尤其是胃癌就診病例幾乎均為中晚期患者,就其治療而言,遠期療效尚無突破性進展。隨著腫瘤發病人群的日趨年輕化,腫瘤對人類的危害也日益嚴重。
針對比較明確的腫瘤病因以及相關危險因素的一級預防固然是腫瘤防治的理想策略,但是由于腫瘤發病的多階段性以及各相關危險因素之間交互作用的復雜性,一級預防還難在實際工作中開展[3]。因此,除了改善膳食結構與采用先進的早期診斷、治療技術,做到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外,尋找有效的化學預防藥物已成為新近腫瘤二級預防的策略[4][5]。以阿司匹林為代表的NSAID有望在胃癌等腫瘤及其癌前病變的化學預防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的最終目標是為把NSAID作為腫瘤的化學預防藥物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