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 平
【摘 要】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材把學生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培養學生把已獲得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為此,筆者認為在當前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需要進行一系列教育觀念的轉變,適應新課程、新課堂,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關鍵詞】初中生物 教育觀念 轉變
教書教得好, 育人育得好, 才是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 才是真正的名副其實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教師應該通過言教身教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風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們需要進行一系列教育觀念的轉變:從教育思想和觀念的更新到教育模式與學校管理的變革;從課程教材改革到實現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現代化;從學生評價到教育教學評價,等等。本文擬對這些問題發表一管之見, 以供參考借鑒。
一、教師觀的轉變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作為教師,不應只滿足于能教好課,而應該具有較高的教育理論修養。一方面,教師應進修一些有關教育理論方面的課程。另一方面,教師應結合教學進行教育研究,每學期都應寫一些科研論文,這樣,教師不是在單純地進行知識的傳授,而是象心理學工作者那樣,發現學生心靈的奧秘,捕捉學生內心的感受,培養學生健康良好的個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對學生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必須掌握廣博的知識與各種技能,除了應注意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外部行為之外,更應該注意自己的個性及心理品質,應該從政治、道德、知識、能力、心理、審美能力等諸方面提高自己,全面發展,綜合提高,成為“全能型”、“開拓型”、“創造型”的教師。總之,要讓學生具有的品質,教師應首先具有,21世紀的教師要走在21世紀學生的前頭。
二、教材觀的轉變
傳統教育理論認為:教材應按邏輯順序進行編排,它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認知層次,因此內容繁雜,只重視縱向的知識體系,忽視了知識的橫向聯系和綜合運用,只利于教師教,不利于學生學。新的教材觀應是:①教材現代化。 ②教材結構化。 ③教材的多樣化。 ④教材的趣味化?,F代教學理論認為,教材內容包括五個層次:知識層次、能力層次、情感層次、認知層次、教學思想及方法層次。從教材的結構上,應突破重點,以重點帶全面。
三、人才觀的轉變
一般地說,人才分三個層次:那些具有非凡創造力和創造精神,具有突出智慧,豐富學識和優良心理品質的高級人才,是人才的第一層次;能夠熟練掌握和通曉某一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既能動腦,又能動手的專業人才,是人才的第二個層次;有一定文化素養和實踐經驗的廣大公民和普通勞動者,是人才的第三個層次。
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是多層次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既需要科學家、也需要音樂家、藝術家、體育明星、發明家。我們的學校要把培養多種人才作為我們的任務,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人的大腦分為兩個區域,分別控制語言和數學兩種智能,美國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卻認為,人具有六種智能,由大腦的六個區域來控制,前兩種是眾所周知的語言和邏輯(數學)智能,后四種則分別為音樂智能、體育智能、空間想象智能和感知自己或他人情感的智能。這六種智能各有自己的信息儲存庫,這一點可由某些健忘癥患者的癥狀來證明。他們有時喪失了某種記憶力,而另一種智能卻異常發達,這同時也證明了這六個區域中的某一區域若縮小,即某種智能衰退。其他區域則相應擴大,占據原屬于另一智能的區域。另一智能則有可能發展。這就為我們培養各種人才做了生物方面的最好注釋,也就是說,學生在這六種智能中的任一方面的發展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們完全沒有理由只以文化課的分數高低來衡量是不是人才,而應努力發現學生的特殊才能,為學生特殊才能的發展提供特殊的條件。
四、認識觀的轉變
近年來,科學、技術、社會這些本屬不同范疇和不同性質的體系,在現代社會中已愈來愈成為緊密關聯相互滲透的整體,而生物在“科學、技術、社會”教育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F代高科技領域取得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生物學科發展的結果。因而初中階段的生物教育應該完成三個任務:①教給學生基礎的、系統的生物知識;②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能力;③使學生養成科學態度和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但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連一項指標都達不到。因為他們不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思考,而是讓學生大量地背誦,靠死記硬背即可,而新的教學觀念認為:背誦一些概念原理不是學習,能背誦,記住的東西并不一定能理解,而不理解的東西是學不會的。
五、課堂觀的轉變
教師應在課堂上營造和創立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為愉快的學習,精心設計游戲、實驗、情景,讓學生感到學習有趣味、有意思,現在流行的諸如“愉快教育法”、“幽默教學法”、“快樂學習”等均屬這種類型。教師應當每節課只講10分鐘,剩下的時間讓學生相互交流,提問、消化、教師不“承包”學生的學習,教師不再以講為主,而是以導為主,變“講師”為“導師”,學生不再以聽、抄、記為主,而是以練、思為主,自己動手、動腦、動口,自己閱讀、思考、質疑,使課堂真正成為學堂,使學生活動成為教學的中心環節,在寬松、自然、和諧的氛圍中,讓知識、方法、能力如泉水般流進學生的心田,這才是我們真正的課堂觀。
六、評價觀的轉變
許多學生從小學起就開始受“考試”、“補課”的折磨,其目的只有一個:上大學,而怎樣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有道德、情操、素養的公民,卻往往被忽視,造成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評價的錯誤導向所致。
教育的評價觀念的更新主要表現在應從重視評價的甄選功能轉變到重視評價的發展功能上來,讓評價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讓評價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注意評價信息的及時反饋,調節教與學的進程,讓評價促使學生萌生成就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在評價的方式上,適當地將學生個人自我評價的“自控”,小組同學相互評價的“互控”及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評價反饋矯正網絡的“調控”三種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學生自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三維主體評價反饋矯正網絡,促進教學中主客體適時的相互轉換,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李春迎. 新課程理念在生物教學中的實施策略初探[J]. 中小學管理, 2006,(02).
[2] 尹貴. 新課程理念下的生物課堂教學[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2).
[3] 戴貴禮.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J]. 二十一世紀教育思想文獻, 2007,(01).
[4] 王攀峰,張玉蘭,張天寶。試論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的轉變[J].中國冶金教育,2003,(06).
作者簡介:貴平 (1969--),男,甘肅定西人,大專,中教一級,主要從事中學教學。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李家堡中學,7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