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霞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一個困惑,那就是很多學生不知道怎樣學習語文,不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新課改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有兩個方面的顯著不同。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做從而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一、進行感情投資,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二、課堂上教學中運用各種手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三、以生活激趣,嘗試語文的實用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 新課程改革 學習興趣
對于廣大初中學生來說,學習語文的重要性無庸置疑。但長期以來,在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一個困惑,那就是很多學生不知道怎樣學習語文,不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甚或認為語文不學都無所謂。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生對語文缺乏興趣。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的學習,才會全身心投入并取得成功。因此,怎樣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我們需要探討的一個重要課程題。
當前進行的語文新課程改革,是對傳統語文教學的一次變革。在新課程標準下,如何充分利新教材特點,在教學中貫徹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是對語文教師的重要挑戰。
新課改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有兩個方面的顯著不同。
1.新教材所編排的課文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更易學生所接受。以人教版七年級(上)為例,六個單元分別按生命、理想、自然、科學、親情、想象來進行編排。通過這一冊的旅行,既能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價值、理想的可貴,又能使學生領悟到大自然的秀麗風光和科學奧妙,又培養了學生的親情和想象力。學完一本書,能使學生在思想和靈魂上得到升華,讓學生在生活的廣闊天地中感悟到語文的無艱魅力,從而熱愛學習語文。
2.教材所選課文更側重于內容的人文性。與傳統教材相比,新教材所選的大多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篇篇生動文章向學生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課文如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發著芳香,讓學生盡情享受。選文中既有膾炙人口的名篇如朱自清的《春》,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有緊跟時代脈搏的《鄧稼先》《安塞腰鼓》,還有充分體現人文精神的《珍珠鳥》《斑羚飛渡》等美文。總之,教材所選的這些課文充分體現了新課改要求,體現了語文的人文色彩,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根據新教材的以上特點,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做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一、進行感情投資,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播種在這個土壤上。”可見情感因素起著十分重要作用,只有在積極情感的催化下,學生才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因此,師生感情培養是興趣形成的前提。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對學生要多理解,多親近,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一有時間就和學生聊天、談心,多方面了解學生,盡量拉近學生的距離。另外,在平時教學中,注意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特別是對差生,更要一視同仁,甚至更偏愛他們,使其樹立學好語文的興趣。
二、課堂上教學中運用各種手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1.巧設課堂導語,激發興趣
如果把一篇課文比作一部精彩樂章,那導語就是演出之前的序幕,好的導語能極大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朱自清的《春》,我這樣設計導語“春天到了,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我們會想到春天的哪些美好的景象呢?……”通過啟發學生思考調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然后再引入新課,學生對課文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再如講授《音樂巨人貝多芬》一課時,我先放貝多芬的《命運》鋼琴曲,然后再介紹貝多芬的生平及與命運抗爭的事跡,學生從中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和教育,帶著這樣的心情聽課,聽課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2.善于質疑,激活思維
新教材教學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教會學生質疑,要引導學生能逐漸進行探究性學習。通過不斷的質疑與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激活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在講課時不能僅僅滿足于講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起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興趣。教師應變過去的傳授者為現在組織者、合作者、探究者。
3.提倡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課程標準更加注重學生個體發展,語文同社會現實聯系更加緊密。語文教學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拋棄以往教學中老師照搬教科書,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見解,要敢于提出不同觀點和意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求異能力。使學生盡可能從不同角度審視分析問題,發散思維,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靈活的思維能力。在學習《傷仲永》一文,我提出這樣的問題:結合當今的社會現狀思考,成才的關鍵是什么?,學生各抒己見、議論紛紛,同桌展開討論,小組內討論,最后找同學總結,通過討論大家明白了,天賦有利于成才,但不起決定作用;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天賦不足,后天可以補償等。經過這樣的發散思維訓練,同學們對成才的關鍵有了新的認識,增強了自己取得成功的信心。
三、以生活激趣,嘗試語文的實用性
學生離不開生活,現實生活中蘊藏著大量的語文信息。新教材更是把課堂同生活有機結合在了一起。教師應該利用生活這部大書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感受到語文的無窮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如聯想公司曾推出一則廣告: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廣告語巧用雙關,達到了宣傳聯想最終的目的。通過讓學生分析這則廣告的妙處,讓學生認識到了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培養了學生的大語文觀念。再如學完《社戲》一文后,我讓學生舉出一些富有特色的民俗風情,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在學生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既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還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學習語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被語文所深深吸引,語文也就不會再存在難教難學的問題。語文教師只要在新課程標準下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一定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開創出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河南教育》、《中小學青年教師》、《河南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