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知識結構、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嚴峻挑戰。教師教育應積極尋求應對舉措:更新教學理念、規范教學行為、調整知識結構、積極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等,才能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挑戰 新課改 教學質量 策略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這場改革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實施新課程,教師不僅“洗腦”,還要“充電”。正如一位教育局長無不憂慮地說:“以目前教師的素質,要實施好新課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當務之急是要培訓教師,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的確,教師本身的素質能否跟得上課程改革的步伐,從根本上決定了課程改革的成敗。教師在面臨新課程改革時,除了要認真解讀、領悟新課程體系中蘊涵的思想,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接受各種教師培訓外,還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改革自身的教學行為。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教師,在我國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樹立新的素質教育質量觀迎接新課程的改革:
一、教師應樹立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的教學質量觀
傳統的教育質量觀,總認為教學質量的提高離不開高強度的作業訓練,離不開長時間的課外補習,不是立足于提高授課質量,追求課堂效率,而是立足于大量課后作業補習,“課上不足課后補”。這種觀念是錯誤的,不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
許多教師,為了把學生“教好”,首先想到的就是“時間”。上課“拖時間”,課后,各科教師都布置一大堆作業交給學生帶回家做,而且都強調不完成不行!至于學生什么時間睡覺,則不管不顧,老師只管第二天的檢查,于是學生只好開夜車到深夜。這種“拼搏式教育”在過去可能是被一些人稱道的,“像這位老師多么負責呀,多么奉獻呀,一天從頭到尾,真是老黃牛精神等等”。可在今天,它是不適應素質教育的。那些違背教育規律,將寶押在加班加點、書山題海、頻繁考試上的教師,其做法不但不值得稱贊,反而應遭到譴責,因為他是以摧殘學生身心為代價的。那種“沒有功勞有苦勞,沒有苦勞有疲勞”的觀念應當拋棄。
學校應當加強監控力度,要求所有的教師按照教育部頒布的教學計劃開課,不增加課時,充分保證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和文化活動時間,不加班加點。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抓住了每堂課的質量也就抓住了教學質量。這就需要教師苦練“內功”,向40分鐘要質量。
1、抓課堂教學質量,首先要做到課堂教學規范化。
一是開課標準化。嚴格按國家規定的課程計劃開課,是實施素質教育最起碼的條件。二是教學常規條列化。對課堂教學要求:“講授正確精要,并具備下列五性”,即①目的性:教學目的明確,要考慮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諸方面。②科學性:無知識性錯誤,系統性、邏輯性強,結構嚴密緊湊,合乎認識規律。③實踐性:講練結合,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動手動腦。④藝術性:方法好,安排巧,課堂氣氛和諧而又活躍,緊張而又愉快。⑤實效性:無效勞動少,教學效果好。三是備課集體化。教師之間應密切合作、互相關心、資源共享。四是上課規范化。教師要有文明的課堂行為習慣,克服不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上課東拉西扯,語言不文明、不健康的“語言病”;不美不雅、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的習慣性動作的“教態病”;上課心神不定,板著臉的“情緒病”。五是開展聽課、評課、說課活動。將教師聽評說課活動結果記入教師業務檔案,促使每位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鼓勵教師進行創造性地教學。
素質教育不僅需要常規教學,更需要教學中要有創造。課堂教學必須突出“學”字,從讓學生“學會”轉到“會學”上來;突出“思”字,從讓學生“學答”轉到“學問”上來;突出“樂”字,使學生從“要我學”轉到“我要學”上來。教師應少講、精講,留下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己探究,讓學生學會如何自己去獲取知識。要注重對學生的思維訓練。一堂課上得好不好,不在于學生提不出疑問,提不出疑問恰恰證明學生的思維沒有被激活,不能作深入地思考。因此,一堂課質量如何,從每堂課產生問號的數量多少以及問號的質量的高低就可以衡量出來。
3、提倡教師勇于參加教改實驗,走科研興教的路子。
教改對教師本身要求很高,很多教師不能一下子適應。可以先“模仿”后“創造”,先“形似”后“神似”,先“入格”后“出格”。爭取人人下水。對于少部分科研效果好的教師,可以作為典型推廣,形成一種“人人搞科研,個個出成果”的局面。
二、重視課內與課外結合,用腦和用手的結合,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質量觀
學生的一些素質,比如動手操作能力、手工制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是很難在課堂內形成的。因而在抓課堂教學的同時,大力加強課外活動,成立各種興趣小組,組織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活動,以形成學生這方面的素質。在活動中應隨時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加強課外活動并不等于削弱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但素質教育不等于課外活動。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仍然是課堂教學,那種“素質教育沒名堂,課外活動加特長”的觀點是錯誤的。
三、堅持讓所有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以及在德智體等方面都得到發展的教學質量觀
只有致力于全體學生發展,才算是實施素質教育。如果教育只是發展了少部分人的素質,或者說只讓人素質的某一方面得到片面發展,則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要扎扎實實地進行綜合素質教育,不能忽視基礎素質的培養和全面發展,否則,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同樣,一個學校里,如果大部分學生得不到基本的發展,即使該校出了一個世上有名的科學家,亦或一個世界冠軍,也不能認為其教育質量高,更不能認為其實施了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強調面向全體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并不是搞教育平均主義,要保證所有學生做到基本發展的同時,又要照顧差異,注意挖掘各類學生的潛能,為培養造就各類拔尖人才打下基礎。
實踐證明,以上幾個方面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各方面素質的作用是明顯的,我們應認真總結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新問題,轉變觀念,抓住“理論聯系實際”這一主線,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四有”人才,為素質教育盡一點綿薄之力,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
作者簡介:
黃瑞鋒(71.03—),男,大學本科,中學一級。從事初中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