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淑鴿
【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它的改革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關系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關系著年輕一代的健康成長。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大勢所趨,勢在必行,是教育發展必然的趨勢。
【關鍵詞】中學語文 新課程 改革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影響著其綜合國力。近幾年,世界許多國家都紛紛進行教育改革,我國也把新課程改革作為教育界的重頭戲在上演著。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中學語文,它的改革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中學語文新課程的改革是一個倍受關注的焦點。
一、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必然性
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語文教育必須面向21世紀培養符合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這必然要求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要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也必然要求有相配套的語文新課程,否則只能是紙上談兵。
然而,在我國傳統的語文教育中,教課本是語文教學的惟一,教師在教學中不是用教材教,而是教教材,不是把“教材當做一個例子”來用,忽視了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這樣造成語文課堂是“一言堂”,教師進行填鴨式的教學,把每一篇文章,每一個知識點都細說慢講地灌輸給學生。這樣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喪失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二、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現狀和問題
中學語文新課程的改革大勢所趨,勢在必行,有很多的優越性,然而在具體的實踐中并沒有充分體現出來,甚至出現了不少的負面效果。長期以來,中學教學一直存在“教無壓力,學無動力”的應試教育現象,一定意義上影響和制約了中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培養目標的實現。
1、從教材內容來看。中學語文新課程的內容更豐富。新課程增加了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導讀等內容。它更貼近學生的生活,關注到了學習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貫徹了“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課程變革理念。首先,在閱讀鑒賞方面,其內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要求學生在學習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重要表現手法,更注重學生的審美體驗、陶冶性情和涵養心靈。這樣讓學生在閱讀鑒賞的同時進行知識的梳理探究,可以更好地貫徹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教學理念。其次,在表達與交流方面。新課程增加了口語交際,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通過教學活動,學生可以增強交往能力、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2、從教師的態度來看。首先,教師的態度方面。調查發現,教師普遍反映教學時間明顯不足。因為課時少了,但課程的內容反而增加了。有很多新知識,特別是跟科技和時代發展緊密結合的新知識進入了新課程。如果他們按照常規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根本就無法完成教學任務。這造成了教師對新課程產生了抵觸情緒。在課程改革中,教師除了完成常規的教學任務,還要組織一些班級活動、課外輔導等等。此外,教師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適應新課程的教學,參加一些在職培訓活動。這樣增加了教師的教學壓力,使得許多教師對新課程的改革心存疑慮,質疑新課程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對新課程改革持觀望的態度,甚至抵觸的心理。因此,要轉變教師對新課程的態度,必須在評價機制、課程設計等方面結合具體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向教師解析課程改革的理念和目的,以求獲得教師的支持與認可。
3、從教師的課堂教學來看。第一,某些教師單純地追求課堂氣氛而忽視了語文知識的講解,他們完全陶醉于教學游戲和活動中。第二,某些教師片面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而忽視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他們對學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揚,不敢帶有半點的否定之詞,教師只是在不停地說“好”、“很好”、“不錯”等類似的褒揚之詞,未能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及時的引導以啟發學生深入思考。
三、如何有效地實施新課程
我們總結了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現狀和問題,那么,如何有效地實施新課程呢?
1、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教師舊的教學模式帶來極大的沖擊。許多教師為了實施新課程教學而費盡心思,然而,不少學生卻不與老師很好的配合,讓老師們感到不知所措。因此,我認為要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必須明確教學任務和目標,并且落實到每一個單元或者課題,以減少和克服盲目重復。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呢?這就必須把課堂的時間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根據學習內容和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做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練習為主線,讓學生在練習中發現問題,開展探究性學習,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成為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成為學習的主人。
3、提高教師的素質。新課程改革從根本上說就是人的改革,它的成功實施需要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許多學生反映他們的老師面對著新教材有時也感到不知所措,因為教材的內容是全新的,老師沒有老本可以吃了,必須進行研究教材,然后又要查找資料備好導學案,指導學生“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然后才可以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在充分預習之后,在小組內質疑問難,合作探究,給老師留下最難以解決的問題,對教師的素質肯定是一種考驗,更是一種挑戰。為了扭轉教師吃不透教材的尷尬局面,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認真研究教材的結構體系,把握教材內容的邏輯關系,及時修正教案,改進教學方法。同時,教師還應該做到與時俱進,及時進行充電,否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代溝越來越寬,甚至無法交流。
總之,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充滿了艱辛與坎坷。要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新課程體系需要我們不斷地摸索、實踐。但我堅信經過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讓教與學互動、互惠、互利。中學語文新課改的春風會拂遍神州大地。讓我們共同攜手開創新課改的美好未來吧。
參考文獻
[1] 《陶行知論教學》1989.6.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語文教學通訊》2009.6山西師范大學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