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學管理學院 胥衛平 肖凱靈
企業知識吸收能力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西安石油大學管理學院 胥衛平 肖凱靈
知識是企業贏得競爭優勢的關鍵資源,而吸收能力則是影響企業知識獲取的關鍵因素。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選擇研發投入、先驗知識、學習強度、組織結構和整合能力這五個因素作為研究對象來分析企業吸收能力大小對企業知識獲取的影響,通過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并提出管理建議。
吸收能力 研發投入 先驗知識 學習強度
1.1 研發投入(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pending,簡稱R&D)
研發投入是指企業為了增加知識總量而在產品、技術、材料、工藝、標準的研究與開發過程中進行的系統的創造性工作。研發投入對企業的吸收能力有一定影響,因為通過增加企業內部各類活動的研發投入,企業可能獲得更多與產品和技術相關的知識,通過這種知識內涵的積累,企業獲得更深層次的學習能力,這與Cohen&Levinthal等學者[1][2]的研究結果相符合。所以本文提出假設1:企業研發投入與其知識吸收能力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1.2 先驗知識(Prior Knowledge,簡稱PK)
先驗知識,顧名思義即指先于經驗的知識,源于哲學。在企業中,先驗知識指已有經驗或學習成功所積累的知識的綜合。先驗知識對吸收能力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先驗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對吸收新知的態度;另一方面,先驗知識的豐富程度對企業吸收新知識的能力也有一定影響。所以本文提出假設2:企業的先驗知識與其知識吸收能力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1.3 學習強度(Learning Intensity,簡稱LI)
學習強度是指企業在引進和學習外部知識方面所表現出的迫切程度[3]。學習強度的衡量主要體現為企業在引進新知識和新技術過程中愿意花費的時間和金錢。一般而言,企業愿意花費的時間和金錢越多,表明其學習強度越大,企業對知識的吸收能力也越強。所以本文提出假設3:企業的學習強度與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1.4 組織結構(Organizational Structure,簡稱OS)
組織結構是表明組織各部分排列順序、空間位置、聚散狀態、聯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模式,是整個管理系統的“框架”。組織結構是決定企業與外界以及組織內部信息交換方式與結構的重要因素,一個企業的組織開放,則企業能夠有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渠道,企業對知識的吸收能力強;反之,如果一個企業過于封閉,則企業很難從外界獲得新知識,從而企業吸收知識的能力也相對較弱。所以本文提出假設4:企業的組織結構和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1.5 整合能力(Integration)
本文所說的整合能力是指企業對知識的整合能力,即指企業對不同來源、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知識進行識別與選擇、吸取與配置、激活和有機融合,使其為自身所擁有。對于企業而言,將新知識、新技術引進企業并不等同于擁有該知識或技術,知識必須以人為附著體,但是企業的吸收能力并不能代表個人的吸收能力。所以本文提出假設5:企業對知識的整合能力和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2.1 樣本的選擇
本文通過設計調查問卷,向西安市部分高新技術企業發放200份問卷,并成功收回167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為150份。
2.2 變量定義
本文模型一共設計五個外因變量,通過采用國際通用的等級量表,用1~5分別表示非常同意、同意、不確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問卷填寫人根據五個等級打分。具體變量定義如下:
(1)企業的研發投入。本研究主要根據企業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和研發投入產出比這兩個指標來測量。
(2)企業的先驗知識。本研究用以下兩個指標來衡量企業的先驗知識:企業對所處行業核心技術的掌握程度和企業開發新產品或新項目的周期長短。
(3)企業的學習強度。本研究選取企業每年安排員工學習的時間長度和企業用于員工培訓的年經費額占年盈利的比率這兩個指標來衡量企業的學習強度。
(4)企業的組織結構。本研究用企業內部權力的分散和企業對各部門成功經驗的推廣這兩個指標來衡量企業的組織結構。
(5)企業的整合能力。本研究用企業對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接收能力和企業吸收知識渠道的多寡這兩個指標來衡量企業的整合能力。
2.3 研究設計
將調查問卷的所有數據運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從而計算出各個指標的回歸系數、估計值、標準差、估計值與標準差比值、顯著檢驗以及標準回歸系數估計值,通過這些統計數據得出各影響因素與吸收能力之間的相關性。
3.1 模型統計分析結果
運用SPSS13.0統計軟件得出的統計分析結果見表1:
由表1結果可以看出,本文所研究的模型的標準差都不是很大,都在0.25以下,并且沒有負的誤差方差,相關性也不高,以上結果均與結構方程模型的相關要求[5]相符合。
3.2 假設驗證
由以上結果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突出的五個假設都能成立,因此企業研發投入、先驗知識水平、學習強度、組織結果和企業對知識的整合能力都與企業知識吸收能力顯著相關。

表1 研究變量相關分析結果
知識吸收能力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決定性要素,而技術創新是企業的生存之道,因此企業知識吸收能力的提高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本文在對已有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影響企業吸收能力的五大要素,并建立結構方程模型,通過對西安市近200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實證分析,驗證了本文所確定的企業研發投入、企業的先驗知識、企業的學習強度、企業的組織結構及企業對知識的整合能力五個因素對企業知識吸收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但本文僅以西安市高新技術企業為研究對象來研究企業知識吸收能力的影響因素,調查的樣本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所得出的結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代表性不夠。后續研究者可以在本文基礎上選擇更為廣泛的研究對象,包括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企業,通過擴大研究范圍來更全面的研究,從而可以取得更為精確的研究結果。
[1] Cohen,Wesley M,Daniel A Levinthal.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and innova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J].1990,(35):128~152.
[2] Kim,Linsu.Imitation to Innovation:The Dynamics of a Ko-re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3] 劉常勇,謝洪明.企業知識吸收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J].科學學研究,2003,21(3):307~310.
[4] Kodama,Fumio.Emerging Patterns of Innova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Press,1991.
[5] 侯杰泰,溫忠麟,成子娟.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應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24~138.
F270
A
1005-5800(2010)12(c)-082-02
胥衛平(1954-),男,甘肅秦安人,西安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