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職業技術學院 汪博興
企業環境的動態分析方法研究
襄樊職業技術學院 汪博興
本文在比較企業環境兩種代表性觀點的基礎上,分析了企業內外部環境的構成要素及各種代表性觀點,指出影響企業戰略的各種動態環境及與之相匹配的各種分析工具和方法,提出了企業在動態環境下實現戰略和內外環境相匹配的主要分析方法。
企業環境 戰略匹配 動態分析
企業環境理論主要包括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從對立統一論出發,認為企業的經營環境是指影響企業運作的外部力量或機構(羅賓斯,1994;達夫特,2001)。另一種觀點從系統論角度出發,認為企業的經營環境不僅包括外部因素,還包括企業內部要素(席酉民,2001;趙錫斌,2007)。
企業外部環境最典型的分析方法是將外部環境劃分為一般環境與具體環境。一般環境是影響組織的宏觀力量和機構,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環境、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技術環境、自然環境,多采用PEST分析方法。具體環境因素包括供應商、顧客、競爭者、政府、公眾和壓力集團等,一般分為產業環境和市場環境兩個方面。產品生命周期、產業五種競爭力、產業內的戰略群體、市場結構與競爭、市場需求狀況、成功關鍵因素等分析方法是微觀環境分析的重要內容。
企業內部環境或條件是指企業能夠加以控制的內部因素,分析時多從企業的各項職能入手,分析優勢和劣勢,最早由安德魯斯(1971)在《公司戰略的概念》中提出,成為著名的SWOT分析模型。企業內部環境分析可以從企業的資源和能力角度進行,一般采用核心能力分析或企業業務價值鏈分析。
企業的實際環境往往是模糊而難以分辨的,并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當企業某種外部環境的相關要素發生變化時,由于環境不同要素的高度相關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其他要素常常伴隨著該要素的變化在程度和方向上出現難以預料的變化。因此,在不同的企業環境類型中,復雜的動態環境常常是最能夠體現當今市場特點的企業環境類型。一般來說,我們把企業所處的動態環境的變化劃分為四個方面:
(1)商業活動的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快。面對商業活動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世界經濟活動在各個不同領域發生著日益密切的聯系,企業類型、規模、資源稟賦和企業文化的差異雖然導致了不同的經營戰略,但是核心的問題仍然是將外部環境和自身條件有效結合起來,不斷培育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對外界反映的速度和創新能力成為企業長期發展的關鍵要素。如何對外部變化對企業戰略的影響作出準確、迅速的判斷是考驗一個企業應變能力的關鍵,決定了企業將新技術與原有技術進行結合的能力,決定了企業在與外部環境進行互相協調的過程中對外部環境適應周期的長短。在競爭中提升速度、贏得優勢的惟一途徑就是創新,并通過組織、技術、人員等方面的變革,不斷適應環境變化。
(3)隨著戰略環境復雜程度的加深,其可測量的程度在不斷下降。在戰略環境日趨復雜的情況下,由于環境中各個因素存在著非線性的關系,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沖撞,推動著外部環境日趨復雜,形成一個混沌的系統。這種變化不僅影響著企業的戰略行為,同時也改變著行業的產業結構和競爭格局。
(4)科學技術的創新對戰略環境的變化表現出非同尋常的影響。在網絡經濟時代,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基于教育對科技創新的影響,受教育程度的差異正不斷地影響著企業的需求和用戶的規模,并成為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在復雜的動態環境中,面對消費需求變化的日益加快,高科技行業之間的全球競爭日益突出,新的技術不斷被創造出來,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從而導致市場競爭規則的變化,出現了大規模定制等不確定性的變化。
根據羅賓斯(1994)的觀點,可以按照環境復雜程度和變化程度將環境分為四個不同的矩陣,形成四類不同的環境,包括簡單穩態環境、簡單動態環境、復雜穩態環境、復雜動態環境(如圖1)。企業可根據自身環境的分類決定采取相應的戰略態勢。
在企業戰略制定和實施過程中,企業環境評估多發生在信息輸入階段。常用的分析工具有外部因素評價矩陣(EFE)、競爭態勢矩陣(CPM)、內部因素評價矩陣(IFE)等。
在戰略匹配階段,可供使用的分析工具更多,如SWOT矩陣、威脅—機會—弱點—優勢矩陣(TOWS)、戰略地位與行動評價矩陣(SPACE)、波士頓分析矩陣、內部—外部矩陣(IE)、大戰略矩陣等。對于根據這些分析工具得到的各種戰略如何抉擇,主要借助于專家分析法、頭腦風暴法等,以實現戰略制定和實施過程的數量化。

圖1 環境不確定性矩陣圖
實際上制約企業發展的因素是不可能窮盡的,因此企業環境與戰略之間的匹配還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和分析方法。環境學派(Environmental School)認為,在復雜的外部環境中,企業要想生存和發展,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考慮:從“權變理論” (Contingency Theory)的角度,企業需要根據現有的戰略,對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的戰略選擇做出預期的反映;從“規制理論”(Institutional Theory)的角度,企業必須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制定出更能反映環境特點及其變化的戰略。
根據上述理論,必須將企業戰略視為“行動之前的概念”,在企業的發展戰略與復雜的動態環境發生沖突時,必須強調戰略的動態性,樹立動態環境的戰略觀,把企業戰略看作企業與動態環境相互作用、不斷適應的過程,既是企業經營過程的影響因素,又是企業經營過程的自然結果。
基于企業戰略環境的復雜性和動態性,有必要重構面向復雜動態環境的戰略框架。由于各種戰略對環境能動性、價值、風險以及來源等判斷的差異,以及環境的不確定性和戰略實施的不可逆性,使特定戰略在時機選擇上存在著巨大的不同。為適應動態環境的變化,企業應采取如下戰略措施:
(1)培育動態學習的組織模式。企業能否動態地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是反映企業學習能力的重要指標。要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企業必須正確把握和有效處理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制訂出切實有效的競爭策略和管理應變模式。
(2)樹立科學的行業競爭與合作共存理念。影響企業與環境關系的各種因素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因此企業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動態變化的,兩者之間是合作與競爭的關系,這種合作與競爭是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企業與環境之間的合作和競爭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過程中,必然會推動企業與環境的共同變化。
(3)倡導靈活權變的管理風格。企業的權變策略應該從企業的管理和組織設計方面入手,既要將企業的靈活應對作為管理工作的一項內容,著眼于提高企業總體的“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又要將企業的靈活應對作為一項組織設計的基礎性工作,關注組織管理過程的“可控性”,增強管理措施應對環境變化的多樣性和快速反應性。
(4)提倡創新,實施追隨和超越戰略。企業應將目光集聚于未來,盯緊行業領先者的發展和細分市場的變化,確保在急劇變化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將塑造環境戰略作為企業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通過設計標準的確認、創新型或破壞性新技術的開發,著力在行業、企業的競爭過程中取得領先地位。
在復雜、動態、無序的環境中,雖然企業戰略難以做到精細化和切實可控,但是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必須要考慮企業戰略在面對復雜多變環境時的適應性,做到反應靈活、措施有效、實施得力。特別是在企業戰略環境不可控的條件下,管理者必須要根據戰略目標的要求,結合企業的實力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來制定應對規則,做到對戰略環境變動的監控與篩選,有效指導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
[1] 趙錫斌.企業環境分析與調適—— 理論與方法[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 [美]斯蒂芬·P·羅賓斯著,黃衛偉,孫建敏,王鳳彬,聞潔,楊軍譯.管理學[M](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3] [美]弗雷德·R·戴維著,李克寧譯.戰略管理[M](第八版).經濟科學出版社.
F272
A
1005-5800(2010)12(c)-079-02
汪博興(1969-),男,河南省新野縣人,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主要從事企業理論與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