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彩彩 南博職業技術學院
關于高職院校《經濟數學》課程的思考和探索
馮彩彩 南博職業技術學院
《經濟數學》是高等院校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它在經濟、金融、會計等很多學科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高職院校這一特定的環境下,經濟數學也面臨著各種困境。面對困境,經濟數學需要探索如何在高職教育中走出一條新的道路,進行教學教法的改革。
高職院校;經濟數學;困境;改革;建議
困境一:《經濟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但在高職院校學科地位偏低,教學時間得不到保證
《經濟數學》是高等院校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它在經濟、金融、會計等很多學科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來,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影響,高職院校與普通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區別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側重于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偏重實踐操作課程,于是各種基礎理論課的學科地位普遍偏低,課時受一定程度的裁剪,其中經濟數學也難免于難。一方面,教學時間被大大壓縮了,而另一方面,又要保證教學任務和教學質量,加大了教師的教學難度和學生的學習難度。
困境二:《經濟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但在高職院校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偏低,影響教學的開展。
近年來,高校連年擴招,而高職院校都是最后批次錄取,學生與一般高等學校的相比,學習的基礎和能力都略為偏低。而且還有部分生源是職高學生,甚至還有從部隊退役的特招生。學生的數學基礎參差不平,給教學工作帶來一定的客觀困難。經過統計調查,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學生經過中學階段的學習后對數學相關課程存在一定的畏難和抵觸情緒,又加上看到學校對實踐課的強調和經濟數學課時的相對減少,導致產生這樣的錯覺:《經濟數學》不重要。經濟數學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偏低,學生學習投入不夠,熱情不高,影響到教學的開展。
必須要進行探索教學教法上的改革。我有幾點建議:
1. 從自身找原因,多與實際相結合,從而提高經濟數學在學校和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學校、學生對《經濟數學》之所以會產生錯誤的認識,甚至認為“學《經濟數學》無用論”也是有其一定的原因的。目前在各種《經濟數學》教材中關于《經濟數學》怎樣與生活、生產實際相聯系的應用實例非常少,導致很多人不理解經濟數學的作用。幾乎每一個經濟數學任課老師都會遇到學生這樣的提問:“《經濟數學》有什么用?”的確,當學生不知學有何用時,怎會有動力去學呢?所以在教材上和課堂中,老師要多舉一些相關的例子,例如怎樣運用經濟數學中的知識去計算“我國工薪人員應繳納多少稅”,“酒瓶對酒廠利潤的影響”,“您的書寫燈應該掛多高?”,“能抓住走私船嗎?”,“如何確定太湖最深處?”,“颶風的能量有多大?”,“馬王堆一號墓年代的確定?”…;例如怎樣運用經濟數學中的知識去估計“某醫院在某時間內的住院人數是多少?”,“游船上的傳染病人數是多少?”,“國會議席的估計”(參考文獻[4])。
2. 在教學指導思想上,要做到讓學生“快樂、輕松的學習數學”。翻開各種經濟數學教科書,都是定義定理多、內容多、題型多、方法多,使學生一看就覺得難、枯燥,不想學。為了讓學生能快樂、輕松的學習數學,對理論知識推導可省略不講,只講其思想精華,抓重點、抓應用。例如講極限,極限的定義及其推導可以省略,但倒可以用幾分鐘的時間講一下數學史上極限思想是怎樣產生的,及相關數學家的一些故事,激發學生往下學習的興趣,教學重點是極限的計算方法,可以和學生一起概括其相應的解題步驟一、二、三(一個老教授總結其多年經驗,對高職學校的學生,經濟數學的解題步驟最好不要超過三個步驟,再多學生就記不住了。經過實踐證明,我非常贊同此說法)。
3. 教學方法要靈活,教學語言要通俗易懂。曾有不少學生反應: 數學本身難學,如果專業術語太多就更難聽得懂。例如講授復合函數求導方法時,如果按傳統方法就要先設中間變量來求導,我發現教學效果很不好,學生普遍反映聽得很迷糊。兩年前我曾做過實驗統計,按傳統方法先設中間變量的方法來講解求復合函數的導數,在廣州一些機電系本科班上,兩個課時講完后全班大約只有75%左右聽懂,在一專科班更低,只有50%左右。其實復合函數求導數的思想就是先把一個較復雜的函數看成幾個簡單函數復合而成,再利用鏈式法則求出其導數。基于這個思想我嘗試把專業術語通俗化,采用一個新的更形象靈活的方式來講解求復合函數的導數:畫圈法。
方法(內容)如下:


可以看到畫圈比設中間變量更形象更通俗易懂,更受學生的歡迎。去年到今年我又做了幾次實驗統計,在十幾個大專班(學生約80%是普高畢業,20%是職高畢業)分別用畫圈法來講解復合函數求導數,兩個課時結束后大約有92%左右能聽懂(注:普高畢業的學生高中時已接觸過簡單的復合函數求導)。以上可以看出,雖然還是復合函數求導數,只是把專業術語通俗化而已,但教師授課時只要多從學生出發,花點心思,用通俗的語言,換個包裝,教學效果就可以明顯提高很多。
4.營造“輕松、愉快、競爭”并存的課堂氣氛。在每次課理論知識講授完后一般會留15~20分鐘左右的時間來讓學生做相應的練習題,這時可以利用學生好強、斗勝的心理來采取一些獎勵制度:例如學生如果在黑板上做對一道練習題則不僅可以獎勵加平時分還可以獎勵不用做當天的經濟數學作業,反之如果做錯卻不用承擔任何處罰;另外如果能指出其錯誤(哪怕是一個數字或標點符號)并改正的另一個學生就可以享受所有以上獎勵。這種獎勵制度自我從教運用以來屢試不爽,每次上課氣氛都很輕松、活躍,學生們經常爭著上講臺做練習題,有時候講臺都擠不下了,也形成了良性的競爭學習氛圍。另外在課堂上,老師要善于用生動、幽默的語言來帶動課堂氣氛,而且要經常用鼓勵性的語言來幫助學生建立對數學的信心和興趣。
[1]包蕾.數學問題解決研究的主要問題及發展趨勢[J].數學教學研究.2008(9)
[2]師俊強,岳喜展.“目標任務”教學法在高職專業課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08(10)
[3]鄭君文,張思華.數學學習論[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4]李心燦,姚金華,邵鴻飛.高等數學應用205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馮彩彩,1981,女,廣東肇慶人,廣東東莞南博職業技術學院數學教研室講師,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