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存平,張思勝,王臨青
(蘭州中醫骨傷科醫院,甘肅 蘭州 730010)
腰腿理痛散抗炎鎮痛作用的實驗研究
聶存平,張思勝,王臨青
(蘭州中醫骨傷科醫院,甘肅 蘭州 730010)
目的 研究腰腿理痛散的抗炎鎮痛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角叉菜膠致足跖腫脹法和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法制作炎癥模型,對其使用腰腿理痛散,觀察抗炎效果;采用小鼠熱板法和小鼠扭體法制作模型,對其使用腰腿理痛散,觀察鎮痛效果。結果 腰腿理痛散對角叉菜膠所致足跖腫脹及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能明顯提高小鼠熱板痛閾,降低小鼠扭體反應發生率。結論 腰腿理痛散具有明顯的抗炎鎮痛作用。
腰腿理痛散;藥效學;抗炎;鎮痛
腰腿理痛散是根據全國知名中醫骨傷科專家郭憲章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PLID)經驗方經劑型改良制成的純中藥制劑,長期臨床實踐表明,其對PLID有良好的療效。為探討其作用機理,筆者進行了抗炎、鎮痛藥效學方面的實驗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受試藥物
腰腿理痛散為中藥復方制劑,主要由仙靈脾、炒杜仲、芡實、薏仁、小茴香、青皮、升麻、當歸、紅花、丹參、三七、甘草等組成。劑型:膠囊。規格:每粒含生藥0.2g。功效:補益肝腎、理氣通經、活血止痛。由蘭州中醫骨傷科醫院制劑室生產。
1.2 實驗動物
Sprague-dawley(SD)大鼠,雄性,體重 250~300g;小鼠,雌雄兼用,體重20~40g。由蘭州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2.1 抗炎實驗
2.1.1 對大鼠角叉菜膠致足跖腫脹的影響 取雄性SD大鼠50只,隨機分為5組:生理鹽水(A組),阿司匹林組(B組),腰腿理痛散低、中、高劑量組(C組、D組、E組),每組10只。A組給予生理鹽水,B組給予阿司匹林0.2g/kg,C組、D組、E組分別給予腰腿理痛散含生藥 0.4g、0.8g、1.6g/kg。各組灌胃給藥,給藥容量 10ml/kg,每天 1次,連續7d。末次給藥0.5h后,用容量測量法測量各組大鼠右后足跖容積后,在各組大鼠右后足跖皮下注射1%角叉菜膠混懸液0.1ml致炎,每隔1h用同樣方法測量1次致炎后足跖容積,連續6次,計算腫脹度(致炎后容積與致炎前之差)。
2.1.2 對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影響 取20~40g的雄性小鼠50只,隨機分為5組(分組同前項),每組10只。分別連續灌胃7d,每天1次。末次給藥0.5h后,經尾注入0.5%的伊文思藍溶液0.01ml/g后,隨即經腹腔注射0.5%醋酸溶液0.02 ml/g,0.5h后斷頸放血處死小鼠。打開腹腔,用10ml生理鹽水沖洗,然后將沖洗液經過濾并調整至規定刻度后混勻,于590nm處測吸收度。
2.2 鎮痛實驗
2.2.1 對小鼠熱板痛閾值的影響 將雌性小鼠放于熱板上(55±0.5℃)至出現舔后足所需時間,作為該鼠的痛閾值。取痛閾合格(5~30s)小鼠50只,隨機分為5組(分組同前項),每組10只。分別連續灌胃7d,每天1次。末次給藥15min、30min、60min后測定各組痛閾值。
表1 腰腿理痛散對大鼠角叉菜膠致足跖腫脹的影響(±s,n=10)

表1 腰腿理痛散對大鼠角叉菜膠致足跖腫脹的影響(±s,n=10)
注:與 A組比較,*P<0.05,**P<0.01
0.83±0.15 0.66±0.11*0.78±0.17 0.67±0.20*0.51±0.15**A組B組C組D組E組組別 劑量(g/kg)等量0.2 0.4 0.8 1.6致炎后不同時間(h)腫脹度(ml)1 2 3 4 0.54±0.11 0.30±0.09**0.33±0.10**0.31±0.11**0.21±0.10**1.19±0.21 0.66±0.18**0.73±0.17**0.64±0.17**0.50±0.18**5 6 1.30±0.20 0.80±0.17**0.91±0.18**0.77±0.16**0.68±0.20**1.06±0.18 0.76±0.19**0.87±0.20*0.75±0.19**0.62±0.18**0.99±0.17 0.70±0.16**0.82±0.18*0.68±0.18**0.57±0.19**
2.2.2 對小鼠扭體反應發生率的影響 本法小鼠雌雄不限,小鼠數量及分組、各組用藥劑量及天數均同熱板法。于末次給藥0.5h后,腹腔注射新配制的0.5%醋酸溶液0.2ml,記錄小鼠出現扭體反應時間,10min內各鼠扭體次數(以腹部內凹、伸展后肢、臀部抬高為標準),計算扭體鎮痛率。扭體鎮痛率=[(A組平均扭體次數-給藥組平均扭體次數)/A組平均扭體次數]×100%。
用SPSS10.0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數據用x+s表示,組間差別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1 腰腿理痛散抗炎作用
由表1可見,腰腿理痛散對大鼠角叉菜膠致足跖腫脹有明顯抑制作用,其中腰腿理痛散低劑量組抗炎作用可維持5小時,中、高劑量組6小時后仍有抗炎作用。由表2可見,腰腿理痛散具有明顯對抗醋酸刺激所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作用。

表2 腰腿理痛散對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影響(x+s,n=10)
4.2 腰腿理痛散鎮痛作用
由表3、4可見,腰腿理痛散有較好的鎮痛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關系,其鎮痛作用在用藥60min后仍存在。

表3 腰腿理痛散對小鼠熱板痛閾值的影響(x+s,n=10)

表4 腰腿理痛散對小鼠扭體反應發生率的影響(x+s,n=10)
PLID是由于腰椎間盤退行性變、外傷等原因,導致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刺激神經根引起的以腰腿痛為主要癥狀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其發病以L4~5、L5~S1椎間盤為多,是骨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據瑞典腰背痛權威人士研究,5%以上的人在一生中有過腰背痛,其中約35%發展為PLID;骨科門診患者中,腰腿痛患者約占10%~15%,其中PLID約占18%[1,2]。此病多發生于青壯年,患者疼痛感強,嚴重者可致截癱,對患者的生活、工作均會造成很大影響,是一種危害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
5.1 發病機制
PLID所引起的各種癥狀中,疼痛最難忍受。目前研究認為本病發病機理是由炎癥引起,主要為以下3種:(1)由突出的腰椎間盤壓迫、刺激神經根,導致神經根缺血、水腫及引起神經本身微循環生理改變產生炎癥反應,釋放組織胺、緩激肽、白介素-1(IL-1))以及白三烯等炎性物質;(2)突出的髓核內含有乳酸、氫離子、前列腺E2和磷脂酶A2(PLA2)等炎性物質,這些炎性物質通過正負反饋復雜機制相互作用,具有強烈的致炎和致痛作用;(3)由暴露的椎間盤組織導致的自身免疫反應炎癥。
中醫認為,此病病機主要為本虛標實,本虛為肝腎不足,標實為氣滯血瘀和風寒濕邪阻絡,兩者相互作用致經絡氣血阻滯,不通則痛。
5.2 治療
目前PLID治療方法有保守療法和手術療法。手術療法因其禁忌證和并發癥較多而受到限制,特別是術后復發難以處理,遠期效果令人擔憂。研究表明,90%以上的PLID可用保守治療來解決[3]。中醫治療PLID方法多樣,而且療效確切,其中中藥內服治療簡便易行、安全可靠,為患者和臨床醫生首選。腰腿理痛散由仙靈脾、炒杜仲、金毛狗脊、川牛膝、芡實、薏仁、白術、小茴香、臺烏藥、青皮、香附、升麻、當歸、赤芍、桃仁、紅花、丹參、三七、甘草等組成,具有補益肝腎、理氣通經、活血止痛作用,臨床實踐表明,其對PLID有良好的療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方中大部分藥物具有抗炎、鎮痛、解痙作用,其中仙靈脾、炒杜仲、金毛狗脊、當歸、甘草具有類激素樣作用,其抗炎機理與其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有關;炒杜仲、金毛狗脊均有不同程度的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抗凝血作用;三七含人參皂甙,可明顯減少血管平滑肌細胞鈣離子內流,具有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脂質過氧化作用,且不擾亂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同時能使過高或過低的免疫反應恢復正常,抑制血栓素生成;川牛膝、丹參能降低血液粘稠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凝集指數,擴張血管、改善循環、抑制過敏介質的釋放;炒杜仲、當歸、桃仁、紅花、赤芍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作用,它們具有抑制反應性抗體及抗體形成細胞的作用[4]。這些藥物綜合作用可改善微循環,擴張毛細血管,消除神經根炎癥、水腫;抗炎鎮痛,抑制炎癥的滲出;增強機體免疫調節功能,緩解和消除免疫炎癥,故本方對PLID有較好的療效。同時,本研究表明,腰腿理痛散的藥理作用存在一定的量效關系,故提高有效藥物濃度也是提高本方臨床療效的方法之一。
[1]王少山,張世華,邱紅明,等.骨病中西醫診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
[2]伊智雄.實用中醫脊柱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3]趙繼榮,張思勝,聶存平.中國老年骨關節病學[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3.
[4]馬清鈞,王淑玲.常用中藥現代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5.
R965
B
1671-1246(2010)03-0103-02
注:本文為甘肅省中醫藥科研項目(05-GZK-L-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