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明 中國傳媒大學黨報黨刊研究中心博士生
警惕駐京辦變成“地下辦”
劉海明 中國傳媒大學黨報黨刊研究中心博士生
近年來,駐京辦存在的腐敗問題和種種違規行為,引起了中央高層的關注。有關專家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個駐京辦每年的經費保守地按100萬元計算,所有駐京辦每年需要的全部經費就在100億元以上。”
請神容易送神難。萬余家的駐京辦絕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產物,要一夜之間按照行政級別撤銷數千家這樣的機構,阻力之大當在所難免。話又說回來,只要中央的決心大,駐京辦如數被撤銷幾千家應不成問題。頂風違紀,除非不怕摘掉烏紗帽,否則誰愿意在眾目睽睽之下和上級精神硬抗?
人們的擔心也正在于此。心不甘情不愿的事情,也最容易被陽奉陰違地“堅決執行”。駐京辦是干什么的,輿論早有精辟的概括:“駐京辦實際就是關系辦、腐敗辦。”“這些東西就是走向腐敗的平臺、產生腐敗的溫床、通向腐敗的道路、與群眾形成距離的‘隔離墻’、少數領導的‘安樂窩’。”腐敗有點像臭豆腐,聞起來嗆鼻,吃起來卻蠻舒服的。駐京辦的食客可不僅僅是地方的那些獻媚者(上供者),更包括京城里大大小小那些被敬奉的廟神們。撤銷駐京辦,如果“廟神”們的胃口依舊不錯,下面想求著神仙們辦事的機構不得照樣替神仙們著想,變著法兒和一個個廟神們套近乎嗎?設若這樣的推斷成立,你說讓駐京辦如何敢離開京城半步?佛祖們的精神壓著,不給低級別的駐京辦以合法的“暫住證”,中間的菩薩們又得罪不起,地方官員除了左右逢源,沒有更好的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將駐京辦變成“地下辦”,從公開活動改作地下開展工作,這樣的工作模式電視劇里整天示范著,對那些久經沙場的駐京辦工作人員們來說,早該駕輕就熟了。
變成“地下辦”的駐京辦,雖然招牌掛不得了,但陣地還在,固定資產不會被查封更不會被沒收。這樣一來,剛好可以將先前的陣地改頭換面,用個某某商會、某某貿易公司,或者賓館的名義,繼續發揮以往駐京辦的作用。如果上面實在查得嚴,“地下辦”的駐京辦照樣有變通的策略,可以搞“游擊戰”——找個賓館,派幾個人常駐就是。除非京城不許有外地客人留宿,否則就很難根絕駐京開展職業公關的“地下人員”們。所謂的“防止改頭換面到北京”,“以后就長期在北京出差”,就是網友們早已料到的結局。
駐京辦不是橫向腐敗的結果,而是縱向腐敗的惡之花。治理駐京辦固然必要,但管好掌握各類公權力的廟宇里的神仙們不擅權不胡來不貪心,簡而言之,堅持原則秉公辦事,廉潔奉公,駐京辦即便存在又能怎么樣,充其量變成地方官員的“行宮”而已。這樣的“行宮”,沒有點說得過去的理由,哪個單位的決策者們敢冒被撤職的危險擺這個闊啊?
造就“駐京辦”這個怪胎在于“官本位”這個“精子”造的孽,查辦兒子不問責駐京辦的受益者,何用之有?即便撤銷了駐京辦,他們變成“地下辦”還不是惦記著這份“孝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