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四倍 河南信陽師范學院講師
“駐京辦存廢”不能成為選擇題
朱四倍 河南信陽師范學院講師

據悉,有關主管部門剛出臺一個關于加強和規范各地政府駐京辦事機構管理的紅頭文件。信息顯示,在未來的6個月內,數千家駐京辦將被撤銷完畢。
前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將各地政府駐京辦職能形容為“跑部錢進”后,駐京辦的命運就發生了變化,此后,中央加大了對各地政府駐京辦的整頓。“在未來的6個月內,數千家駐京辦將被撤銷完畢”就是整頓的延續。但是,這是否意味著駐京辦就能灰飛煙滅呢?
有人曾明確指出:“撤掉駐京辦斷不掉進京路”,這在筆者看來,表達了公眾對駐京辦即使名義上消失也無法根除它以其他面目存在的憂慮。也就是說,政府的駐京辦將何去何從,撤銷抑或轉型都值得深思。
客觀地說,駐京辦作為政府派出機構在發展地方經濟、宣傳地方文化、加強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溝通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由于行政派出管理不充分,法律地位不清晰造成了駐京辦數量肆意膨脹,機構內部職能混亂、行政效率低下以及權力尋租現象嚴重。
當下,駐京辦缺乏有效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加之,當前我國中央政府相關部門在分配相關資源,或者進行行政審批的時候,缺乏公開、明確的標準和程序,也就是說,在外部監督、約束乏力的前提下,掌握著資源分配權或項目審批權的官員,享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從而造成了各地政府駐京辦“跑部錢進”的局面,駐京辦發展過程中問題重重。
同時,造成了公共物品利用率不高,公共服務的總體成本增加。目前,各地政府駐京辦除了要處理上級政府交代的任務外,還要負責上級派出單位領導甚至家人的接待任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拉關系走后門上,造成公共資源的嚴重浪費。有學者指出,“地方政府總是更愿意去提供那些僅有益于轄區公民利益的服務,或那些有益于地方經濟的服務,而且,地方首腦總是更傾向于去提供那些有益于政治升遷的公共服務。這樣做的結果,將導致那些關系到地區或全國范圍內的公共物品的供給不足,同時由于某些服務過度提供,會使得提供公共服務的總成本增加。”即本應成為公共機構的駐京辦,異化為僅為“特殊群體”提供“特權服務”的機構。
更要命的是,駐京辦成了權力腐敗的潛在因素。因為一旦授予各類派出機構以大量的自主權,機構就會變成以自己利益為重的玩家,而且可能確確實實地抵制它們不喜歡的變化。隨著駐京辦性質、職能的變異,駐京辦負責人身份也隨之異化,既是政府行政官員又是經營實業的老板,在此雙重身份下更加劇了駐京辦自身的混亂。據不完全統計,各級政府駐京辦的資產在2001年就超過了100億元,僅2002年,這些駐京辦購房、建房的投資和日常經費開支就高達43億元,平均每家482萬元。駐京辦將其自身職能本末倒置,一定意義上反而成為容易滋長腐敗的溫床。
誠如某些媒體所評論的那樣,駐京辦問題遠非一撤了事那么簡單。如果根本性問題沒有解決,它還會以各種形式隱性存在。對于政府部門來說,變革與其說是一種特例,不如說是一種慣例。只要有一個不完美的政府,人們就會持續不斷地尋求理想的治理形態。在某種程度上,變革不能單純地界定為尋求一個完美的行政實體,更確切地說,每一種改革方案都會帶來一些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會引發一套新的改革方案。因此,撤銷所有駐京辦僅僅是一種選擇,但能否成為最佳選擇,受到的限制因素很多。因為駐京辦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其自身的問題,而是與行政設置和權力運行密切相關的問題。也就是說,應謹防駐京辦以更加隱蔽的形式存在,否則,我們將陷入“變革的圈套”。
因此,筆者的意見是“駐京辦存廢”不能成為選擇題,“駐京辦”的隱性存在將是社會的更大陷阱。
編輯:靳偉華 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