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飛
“十二五”規劃對“三農”的十大利好
蔡永飛
溫家寶總理曾經說:“一個艦隊決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個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個最慢的船只。”按照這一邏輯,“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必將把著力點放到“最慢的船只”“三農”問題的解決上。學習貫徹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閱讀全會公報,可以看到“十二五”規劃將帶給“三農”的諸多利好。以筆者之見,主要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第一,規劃對“十二五”時期作為我國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總體判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基礎。對于一個國家的領導者、執政者來說,能否對自己國家所處時代、時期的性質、基本趨勢作出科學判斷,是衡量其領導能力、執政能力的一個最重要、最基本的指標。從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人們了解到,“全會深入分析了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強調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判斷是極為重要的。就“十二五”規劃來說,如果沒有對所處時代、時期的正確判斷,就不可能把“十二五”時期看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由十七屆五中全會對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人們可以期待,在今后五年乃至更長的時期中,中共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將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將取得重大進展。

第二,規劃對“十二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部署,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環境和強大推動力。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這一“主題”和“主線”的確立,反映了我國發展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這一現實,體現了“十二五”規劃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加快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既然“十二五”規劃“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今后的發展就必須對迄今為止仍然作為弱質產業的農業、作為我國發展的薄弱環節的農村、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的發展付出更大努力。具體來說,如果說“十二五”期間必須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那么國家就必須下大氣力改變由于農業、農村發展滯后而導致經濟結構失衡的狀況;如果說“十二五”期間必須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那么國家就必須把提升作為我國勞動力大多數的農村勞動力的素質作為一個戰略重點;如果說“十二五”期間必須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那么國家就必須把保障和改善收入水平僅為城市居民1/3左右的農村居民的民生作為主要任務;如果說“十二五”期間必須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那么國家就必須突出保護農村土地資源和農村生態環境;如果說“十二五”期間必須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那么國家就必須大力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加快統籌協調城鄉發展的步伐。這樣一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實施,必將為“十二五”期間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極大的推動作用。
第三,實現規劃提出的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關鍵點和難點都在“三農”。要實現“十二五”期間“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關鍵在于解決好數億農業人口轉移到非農產業、加快推進城市化和城鎮化,從而大幅度提升國內需求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要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制造業、發展服務業等,一方面需要著力提升作為傳統制造業中勞動力主體的農民工的科技文化素質、更多吸納農村勞動力進入服務業,另一方面就是要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的質量和水平;要實現“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主要就是要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要實現“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最重要的問題是解決城鄉二元體制的問題、同時加強農村社會建設;要實現“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御風險能力顯著提高”,關鍵也在于加快推進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由此經濟發展方式現代化才能最終完成,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御風險能力才能得以提升;“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主要也將體現為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解決好“三農”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的目標才能落實到位。
第四,規劃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這一政策目標必然要求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主要著力點。把擴大內需提升到戰略高度,努力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從而把消費提升到拉動經濟增長三大動力的首位,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戰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大轉變,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而現階段所謂擴大內需,主要就是擴大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主要就是建立擴大農民消費需求、增加農民有效需求的長效機制;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主要就是要充分、持續、有序地發揮農村市場、農民消費群體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由此而來,在“十二五”期間,國家必須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必須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來促進、幫助、保證農民增收。
第五,規劃關于“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建議,體現了“十二五”期間國家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決心,預示著“三農”問題的解決將在“十二五”期間將取得更多突破性進展。“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 ‘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并從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等方面作出了具體部署。應當說,每一項要求和措施,都包含了很大的政策含金量。相信“十二五”期間,國家對“三農”的投入將持續大幅度增加,有利于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的政策會不斷出臺,從而為農民增收、為農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快速提高奠定基礎。
第六,規劃關于“十二五”期間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的建議,受益最多的將是農民。全會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加強城鎮化管理,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構筑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這一部分規劃的根本出發點,就是要在統籌協調區域發展過程中,提升農村區域的發展水平,增進農民的福利。有學者估計,今后30年內,中國將有6億左右農村居民進入城市和城鎮。因此,“十二五”期間將啟動加快城市化、城鎮化的歷史進程,諸多有利于農民進城的政策措施將陸續出臺,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將逐步成為現實。
第七,規劃關于“十二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的要求,對于提升農業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質量,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全會提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等,這些要求不僅將使農業、農村更少遭受城市工業化帶來的污染和侵害,現階段城市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的狀況將得到遏制,從而將為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提供更好的環境,同時,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將更加注重質量、更加注重發展方式的科學化、人性化,農村生產方式和農民生活方式的水平和質量將得到不斷提高。
第八,規劃提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這一規劃將進一步強化對“三農”的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水平質量不高,主要是在農村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把過去主要給予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務延伸到農民、農村,否則就談不上“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在現階段,“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主要就是提升農民工的社會政治地位、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主要就是提高農民和農民工的收入水平;“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這些方面政府公共服務的對象主要也是農民和農民工。
第九,規劃強調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必將使億萬農民成為改革的受益者和支持者。沒有億萬農民的支持和參與,無論是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還是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都不可能順利推進、取得成功。甚至包括行政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等等,都必須盡可能滿足農民的利益訴求和農業、農村發展的需要。有學者認為,最近一些年的改革主導權和話語權日益為一些代表少數人利益的強勢群體所掌控,從而使改革步履維艱。因此,人們可以相信,改革領導者必將著力調整改革策略,努力讓億萬農民成為改革的受益者和支持者,從而順利推進改革、實現改革的目標和意義。
第十,規劃強調黨的領導是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這也將是實現農民利益的保證。從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來看,現階段黨的領導的根本點就是推進科學發展,正如公報明確指出的那樣:“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由此而來,“科學發展”將決定中國社會轉型的方向和路徑,促進社會主義價值目標的實現。從這個意義上看,如果說“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將在普遍增進包括億萬農民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基礎上鞏固共產黨執政地位,那么,關鍵就在于,“十二五”規劃一定要給包括億萬農民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真正帶來實實在在的福利。
(蔡永飛,民革中央辦公廳副主任、法學博士/責編 張海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