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鋒
互聯網是20世紀的重大科技發明,是當代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互聯網的發展引發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和產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和信息傳播的變革,深刻影響著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對于互聯網,我們的未知遠大于已知,更大的發展和影響在未來。我國自1994年接入互聯網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互聯網的發展和管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重要指示,大力推動互聯網的建設和運用。這些年互聯網蓬勃發展,應用水平不斷提高,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力量。
——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到去年底,我國網民人數為3.84億,網站達323萬個,互聯網普及率為28.9%,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寬帶或手機上網的網民分別為3.46、2.33億人,網民上網方式已經以寬帶和手機為主。我省2007年率先實現行政村、2009年率先實現20戶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寬帶”,網民人數為2800萬人,98.9%的網民使用寬帶上網,手機上網的網民為1559萬人。我國正在加快推進三網融合,這將使人們更加方便快捷地使用文字、話音、數據、圖像、視頻等多媒體綜合業務,推動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手機電視、數字電視寬帶上網等業務的應用,促進文化產業、信息產業等快速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引擎。互聯網提供著便捷、高效的信息交流、知識流動和資源共享手段,帶動著各個領域的科技創新,促進了現代金融、電子商務、數字內容等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先導性產業。互聯網帶動了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成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新型戰略性產業。我省正在加快推進無錫“感知中國中心”、傳感網創新園、產業園和信息服務園建設,努力實現傳感網產業率先發展。2008年,我國互聯網產業規模達到6500億元,電子商務總額在過去5年保持40%以上的年均增長速度,去年突破3.6萬億元,預計今年將超過4萬億元。我省網絡購物和網上支付的使用率去年為30.8%和25.8%,分別超出全國網民2.7和l_3個百分點。
——社會公共服務能力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推進器。互聯網在我國教育、科技、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獲得了廣泛應用,成為政府有效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平臺。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全面啟動“政府上網工程”,到去年底,全國建立政府門戶網站4.5萬多個,提供便于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各類在線服務。越來越多的人把互聯網作為社會生活的重要工具,通過互聯網交流溝通、獲取信息、進行創業,互聯網正在成為一種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直接溝通的橋梁。近年來,中央領導與網民在線交流,充分體現黨中央對網絡民意的高度重視。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互聯網上的民意表達,越來越多的黨政領導干部運用網絡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與網民在線交流、面對面交流逐步常態化、制度化。互聯網上的公眾言論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一大批網民反映的問題得到解決。我省鎮江、南京、無錫、揚州等地紛紛建立和完善網絡發言人制度,及時回應網民關切,切實幫助解決問題。
——文化創新、發展和繁榮的重要載體。互聯網是文化作品創造平臺、文化產品生產平臺和文化消費平臺。互聯網信息的海量性使文化產品的內容極大豐富。網民的自主性使文化生產、傳播和消費者間的界限淡化,博客、微博客、視頻分享、社交網站等新興網絡服務,使網民參與文化創造更為便捷。互聯網的交互性使文化傳播模式實現了多方多向互動傳播。互聯網多媒體化豐富了文化創造的形式,網絡動漫、網絡游戲等迅速興起,我省有南京、蘇州、無錫、常州4個國家級動畫基地,有動漫企業300多家,去年原創動漫片突破4萬分鐘,居全國首位。網絡文化成為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互聯網的本質特征是創新。當前,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一是移動互聯網加速發展。移動通信技術使互聯網變固定形式為移動成為可能。移動通信和互聯網兩大信息產業的進一步融合,3G技術日益成熟、手機智能化程度不斷提高、移動上網成本降低,推動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二是物聯網發展迅速。它將電視、電腦、空調、熱水器、電磁爐等每一個電子設備出廠時都放置帶有IP地址的芯片。通過無線嵌入到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從而把所用的設備都連接起來,人們通過互聯網對它們進行控制。物聯網是互聯網發展的一個全新階段,將對我們的工作、生活方式產生重大影響。三是“云計算”技術加快發展和應用。云即計算機群,將很多位于不同地點的計算機集合起來,為用戶提供計算服務,每個群可以包括幾十萬臺、甚至上百萬臺計算機。網絡用戶通過計算機的簡單功能上網租用“云空間”,由大型數據處理中心保管個人的數據和記錄,給限定的人群分享,群內用戶可以同步修改和聯絡。
隨著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演變,近年來,我國互聯網發展呈現出四個方面的新變化:在信息形態方面,從文字為主的信息傳播形式,向音頻、視頻、圖片等多媒體形態轉變;在應用領域方面,從信息傳播和娛樂消費為主,向商務服務領域延伸,互聯網開始逐步深入到國民經濟更深層次和更寬領域;在服務模式方面,Web2.0使互聯網的平臺功能更加突出,互聯網從提供信息服務,向提供平臺服務延伸;在傳播手段方面,向移動互聯網延伸,手機上網成為新潮流。
互聯網的新特點、新變化,必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些新特點、新變化,加上我國正處在社會矛盾凸顯期,境外別有用心的勢力利用互聯網進行滲透破壞,使我們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亟需我們采取新對策,比如:規范網絡信息傳播秩序,維護信息的安全流動,防止網絡淫穢色情等有害信息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加強網絡誠信建設,防止網絡欺詐、網絡盜竊等違法犯罪活動危害公共安全;培育網民守法自律,防止網絡病毒、黑客攻擊、網絡失竊密等行為威脅網絡安全和國家利益,等等。我們必須按照“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管理,把握互聯網發展趨勢,不斷創新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推動互聯網科學健康有序發展。
進一步形成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管理格局。政府必須在互聯網管理中發揮主導作用。要完善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相結合的管理體系,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使新聞、通信、公安、出版、教育、衛生等部門進一步形成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管理格局。
進一步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大力建設和管理網絡文化,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網絡文化產品和服務,使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產品占據網上主導地位。加大創新力度,積極組織網民創造健康網絡文化產品,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瑰寶和當代文化精品的數字化、網絡化傳播,打造一批具有江蘇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網絡文化品牌,推動網上的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劇場建設,不斷提高網絡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
進一步加強互聯網法制建設。我國已制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等30多部針對互聯網的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和部門規章,基本形成了互聯網法律制度。應切實加強依法管理互聯網,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同時根據互聯網發展和管理工作實際需要,及時制定地方性法規,并增強法規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進一步強化互聯網基礎管理。嚴格落實域名注冊和IP地址備案管理相關規定,加強對接入服務企業的日常監管。建立健全互聯網信息服務準入退出機制。依法對涉及公共利益的網絡信息服務實行許可審批,健全日常監管、年度審核、行政處罰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電信運營企業、網絡運營企業、接入服務企業、域名注冊服務機構、互聯網信息服務企業等主體的信息安全責任制,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進一步打擊網上有害信息和網絡違法犯罪活動。嚴格規范互聯網信息傳播秩序,嚴防網上有害信息大范圍傳播擴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深入開展文明辦網先進單位創評工作,深入推進“文明辦網、文明上網”活動。積極倡導行業自律和公眾監督。繼續開展互聯網專項清理整治工作,依法嚴厲打擊網絡色情、賭博、詐騙等網絡違法犯罪活動,嚴懲違法犯罪分子,規范互聯網安全秩序,凈化網絡環境。
責任編輯: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