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紅潁,高 凜
(江南大學,江蘇無錫214122)
當代中國女性就業權利的現狀分析及救濟機制的完善
□韓紅潁,高 凜
(江南大學,江蘇無錫214122)
目前我國關于女性就業方面的法律規范保障不夠全面,加上現實中職場中的不公正的潛規則的影響,致使損害女性這一社會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本文在對我國目前女性就業權利的現狀進行考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保護和救濟機制的完善建議。
女性權利;就業歧視;法律保障;救濟途徑
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是婦女獲得了就業和發展的權利。就業是人力資源得以最大社會化效益的途徑,也是一個人從學校踏入社會的轉折點,是一個人成功和幸福的重要標志。對于女性來說,平等的就業尤其重要。女性就業是女性保持人格獨立、經濟獨立、維持女性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證,是維護和提高社會和家庭地位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內在需要。女性就業問題,關系到我國最終能否真正實現男女平等和婦女權益能否真正得到保障的問題。因此,保障女性的平等就業權在現實中極為重要。但是,目前我國關于女性就業方面的法律規范保障不夠全面,加上在現實職場中不公正的潛規則的影響,致使女性這一社會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時常受到損害。
(一)憲法依據
憲法在一國法律體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女性權利的保護離不開憲法的有效規范。我國現行《憲法》第48條規定了保護女性權利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同工同酬,培養和選拔婦女干部。”但是,《憲法》中有關女性權利保護的規定甚少,有關兩性平等的基本人權、女性政治權利的保護等內容,尚有待納入憲法部門的保障范圍。
(二)法律依據
我國對女性權利的法律保護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規上。全國人大一直將保護女性權利的立法放在重要地位。我國立法機關制定的保障女性權利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⑴2005年的《婦女權益保障法》。它是我國第一部以婦女為主體、以全面綜合保護婦女合法權益為主要內容的基本法。該法從政治權利、文化教育權益、勞動和社會保障權益、財產權益、人身權利、婚姻家庭權益等各方面對女性的合法權益進行具體詳細的規定與保障。⑵1995年施行的《勞動法》第13條規定:“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⑶1988年頒布的《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第3條明確規定:“凡適合婦女從事勞動的單位,不得拒絕招收女職工。”第4條規定:“不得在女職工懷孕期、產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資,或者解除勞動合同。”⑷2007年頒布的《就業促進法》第27條規定:“國家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勞動權利。用人單位招用人員,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用人單位錄用女職工,不得在勞動合同中規定限制女職工結婚、生育的內容。”
雖然相關法律、法規都涉及對女性權利的保護,但是在法律、法規條文規定中大多屬于原則性的宣示,較為籠統模糊,操作性不強,導致這些法律在適用中出現困難。另外,現行法律規范大多屬于實體規范,缺乏程序性保障,導致諸多關于女性權利保護的規范在許多情況下難以實現。比如《勞動法》和《婦女權益保障法》等相關法律都規定了行政部門要對違法行為責令改正,并處以罰款。但是,法律卻沒有規定罰款標準和罰款數額。在實際操作中,罰款數額屬于行政部門自由裁量權的范圍,用人單位往往容易逃避嚴厲的懲罰。
(一)基本狀況
總體來說,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服務業大發展的趨勢下,我國女性獲得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雖然我國法律賦予了婦女很高的經濟地位和法律地位,但是就業中的歧視現象仍然普遍存在。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抽樣調查(2000,國家統計局)有關數據表明,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國女性在就業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步,表現在:部分女性就業層次提高,女性在職業發展上有了更多的向上流動機會;女性職業結構趨于合理;就業觀念發生轉變,女性就業自主性增強;在正規部門工作的女職工享有較高水平的勞動保障;農村青年女性的非農業就業比重提高;創業女性群體出現。[1](p217-218)但是,與此同時,兩性的就業分化正在擴大,女性失業問題嚴重,并且女性就業越來越多地向低層次、低水平、兼職性和非正規性的方向發展。[2](p163)2002年江蘇省婦聯的一項調查顯示,80%的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曾因為性別原因遭到用人單位拒絕,其中34.3%的女生有過多次被拒絕的經歷。[3]這種常見的就業歧視行為表現在就業、工資、職業安排、勞動保障和發展機會等方面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兩性差別。
(二)具體表現
第一,女性在業率低,再就業困難。比如2010年江蘇省公務員招考,明確要求招男性的職位所占人數為整個招考人員的30%左右,此外還有一些明確表示限制女性報考的職位。詳情參見下表:

2010年江蘇公務員考試有條件限制的職位所占比例
第二,男女兩性收入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最近聯合對全國30個省404個縣、市、區的48192個樣本(人)進行了細致調查。調查中發現,1999年城鎮在業女性包括各種收入在內的年均收入為7409.7元,是男性收入的70.1%,男女兩性的收入差距比1990年擴大了7.4個百分點;以農林牧漁業為主的女性1999年的年均收入為2368.7元,是男性收入的59.6%,差距比1990年擴大了19.4個百分點。[4]在城鎮,男女兩性的收入差距往往與在業狀況和職業層次直接相關,女性較多地集中在收入偏低的職業,而在相同職業中女性的職務級別往往又比男性偏低。具體統計數據可能更為直觀,比如2006年11月《上海市貫徹實施中國婦女兒童發展綱要評估報告》就曾指出,男性年平均收入23000多元,而女性只有15000多元,僅為男性的65%左右。
第三,城鎮全部在業者社會保障的性別差距大。從社會保障的覆蓋率上看,男性公費醫療和醫療保險覆蓋率為60.2%,女性為52.3%,相差7.9個百分點,非正規就業女性96%以上的醫療費都要自己負擔。男性養老保險覆蓋率為65.9%,女性為60.5%。男性享有住房補貼的占49.5%,女性39.3%。[5]此外,女職工特別是非正規就業和流動就業的女性勞動權益受損的情況比較突出,部分企業存在對女職工任意解雇、拖欠、克扣、壓低工資,讓女工超時勞動,從事有毒有害作業等現象,個別企業甚至出現了人身傷害和性騷擾等現象。
第四,畢業女大學生就業難。在高校畢業生就業由國家統一分配向“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轉變過程中,女大學生(包括女研究生)就業難的狀況日益嚴重,成為近些年來女性就業的新難題。性別歧視現象隨處可見,在招聘會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招聘廣告:“招收××人員××名(僅限男性)”,或者加上“同等條件下男生優先”的限定。深析用人單位的種種招聘歧視現象,盡管其做法與《婦女權益保障法》、《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勞動法》等法律文件背道而馳,但是卻反映了市場經濟固有的內在的規律:資本以追逐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因而會竭盡方法降低生產成本。由于用人單位擔心女大學生將來面臨的結婚生育而中斷正常工作及其他一系列的現實問題,為此,這些用人單位才會“寧要庸男,不要才女”。
第五,城鎮地區男女職工不同退休年齡的規定加大了高學歷女性就業的不平等。我國一直沿用男女退休年齡不同的政策,其中男職工60歲,女職員55歲,女工人50歲。由此可見,高學歷女性雖然在教育上投入了相當的時間和金錢,但在現實中收益卻沒有獲得相應的提高。因此導致女性學歷越高,工作年限越少,收益越少,投入與產出失衡這種怪現象的發生。[6](p225)
(一)立法的完善
就業性別歧視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與法律規定的不完善有關。因此,為了更好地實現女性權利的法律保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善:
第一,增加并完善憲法對女性權利的保障內容,加強對貫徹女性權利保護的法律法規的法律約束,修改現行立法中不利于婦女就業的有關規定,例如:擴大女性就業范圍,禁止用人單位在具體行業中對女性設置高門檻。延長就業期限,充分發揮女性的作用,實現其社會的價值,實行男女同齡退休制度。
第二,建立、健全保障女性權利的全方位法律體系。這一法律體系以《憲法》為核心,以《婦女權益保障法》為主干,同時還要健全并完善其他相關的保護女性權利的部門法體系。目前,特別有必要制定的是《反就業歧視法》,結合我國社會情況,對婦女性別就業歧視的行為作出科學界定,以此來認定用人單位的行為是否屬于就業歧視。1958年,國際勞工組織通過《就業與職業歧視公約》規定凡具有下列兩種情形之一的,即構成就業上的歧視:⑴基于種族、膚色、性別、宗教、政治見解、民族血統或社會出身等原因,具有取消或損害就業或職業機會均等或待遇平等作用的任何區別、排斥或優惠;⑵有關會員國經與有代表性的雇主組織和工人組織(如存在此種組織)以及其他適當機構協商后可能確定的、具有取消或損害就業或職業機會均等或待遇平等作用的其他類似區別、排斥或優惠。我國未來的《反就業歧視法》也可規定:對于非特殊要求的行業,用人單位不得基于民族、性別、年齡、身高、家庭背景等因素對求職者進行限制,不得以任何非正當理由在機會均等上給予不公正的差異對待。屆時,對于違反就業機會均等構成就業歧視的用人單位,相關部門要根據其違反程度給予嚴厲處罰。例如:對于違法情形嚴重的用人單位給予吊銷營業執照的行政處罰,責令違法情形較輕的單位停業整頓或者罰款。另外,還要健全并完善國家的各種單行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和政府各部門行政法規在內的一整套保護婦女權益和促進男女平等的法律體系,比如刑法要加大對歧視女性就業的單位及個人的懲處,民法、婚姻法要科學合理地規范女性權利,保護女性合法的權益等等。我國也可以考慮賦予婦聯以一定的行政職能,甚至賦予其獨立訴權,規定婦聯有權要求雇主定期匯報本企業在員工錄用、報酬福利、職位晉升等方面的性別結構情況。
第三,完善《勞動法》、《就業促進法》等法律以細化相關部門的權責,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法律要進一步對婦女的就業權做出全面和具體的規定,突出政府在促進婦女就業方面的責任和義務。例如在《勞動法》中,應明確規定招聘簡章或公開招工廣告中不得指明招聘對象的性別或家庭背景,禁止解雇懷孕女工等等。同時,增加用人單位和直接責任人侵害婦女勞動權益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的具體規定。對于勞動主管部門的不作為,要追究其行政責任。此外,還應加強婦女就業權益保護的懲戒措施和懲罰力度。在行政和司法實踐中,執法機關要及時處理侵害婦女就業權益的案件,要區別不同情形分別給予相應的處罰:⑴對于造成損害后果不嚴重的用人單位及個人,給予適當的民事處罰,如罰款,警告等等。對于造成損害后果極其嚴重的個人,應給予刑事制裁。⑵對于不作為的勞動主管部門或者直接責任人員,其上級主管部門或者同級人民政府應給予其行政制裁。
(二)政府職責的強化
女性權利的保障需要立法、執法等相關環節的嚴密配合。倘若執法環節斷鏈,縱使法制完善、制度嚴明,女性權利依然得不到切實維護。
第一,建立與完善相應的維權機構。提高執行力的前提是要明確執行機關,因此有必要在各級政府設立“反性別歧視”勞動監督管理部門,政府要賦予該部門充分的用以保護女性權益的權力,即凡是與女性權利相關的案件,該部門都有權力及義務進行處理。現實中有些維權的職能部門的職能分工不甚明確,導致法律目的不能實現或背離原意。居委會、婦女聯合會、政府勞動監察部門等部門監管職能交叉,分工不明確,使其相關部門在處理侵犯女性權利的案件時,不是相互爭搶,就是相互推諉。對違反保護婦女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的行為監管效率低下,而且原有的懲罰功能無法發揮,懲戒力度不強。
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努力提高執行力和公信力,完善公開辦事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完善行政復議、行政問責等糾錯機制,讓政府的錯誤行為能得到及時糾正,群眾的利益得到有效維護。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職責與義務極為重要。例如,居委會是與人民聯系最密切的基層自治組織,應發揮居委會的維權作用,當女性權利受到損害時可選擇到居委會進行調解;婦女聯合會是女性群體維權的一個專門組織,當女性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選擇首先去婦聯請求幫助,婦聯可以對當事人進行調解也可以代表受損害女性到其他相關部門進行維權;勞動監察部門作為政府的內部機構,理應承擔起保護婦女平等就業權利的職責,監督和維護女性在就業過程中的權利受損問題,從事后救濟層面維護女性的合法權利。
第二,加強公共行政管理。女性合法權利的維護需要政府借助相應的權力和手段去約束可能的、潛在的侵權者。現實中,許多用人單位對女性存在著明顯的“經濟接納、社會排斥”現象。因此,需要政府加強公共管理、轉變行政理念,從而維護女性合法權利。首先,政府應進一步完善勞動就業制度,構建平等和諧的就業環境(例如可以開設女性專場招聘會)加大對《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執行的監管。其次,政府和媒體要加強對女性就業的正面宣傳,呼吁社會各個階層都應尊重女性的就業選擇。最后,相關執法部門要對那些歧視女性就業的企業或單位嚴格依照法律給予懲治。
第三,加強女性職工的教育與培訓。多渠道、多形式的構建針對女性職工就業特點的培訓體系,提升女性就業的綜合素質。女性就業難、就業率偏低、失業率高現象的產生,外界因素的影響固然頗多,但是從女性自身來說,綜合素質偏低也是重要的因素。雖然掃盲活動和基礎教育惠及全民,但女性中文盲的比例仍然偏高。婦女綜合素質的提高是婦女成功就業的關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誰擁有較強的綜合素質,誰就贏得了成功就業的先機。因此,政府應加強責任意識,提供資金、場地及技術人員舉辦一些實用技能培訓班,加強對女性職工的教育與培訓,提升她們的人力資本存量。同時在工作前進行有針對性地培訓可以降低用人單位的培訓成本,使用人單位樂于接納女性職工。
(三)用人單位社會責任感的提高
市場經濟環境下,利益最大化是用人單位招聘職工的一項重要原則。由于女性在就業生涯中存在一個就業競爭力低谷期(生育、哺乳)及婦女生育補償社會化程度低,致使某些用人單位不愿意招收女工。為促進兩性就業的平等,用人單位應提高社會責任感,充分認識到女性就業的積極作用。其實,因為女性具有剛柔并濟的特征,所以在一些行業,女性的優勢明顯高于男性。例如在教育業,女性的柔美、耐性和天生的母性關懷等特點能更好地發揮作用。當然,在另一方面,也應注意到現實中的市場規律——資本以追求最大價值為目標,要在用人單位與職工之間找到利益平衡點。因此,建立社會化的生育保險制度,將女性職工結婚、生育、哺乳等行為納入社會保險制度中,減輕用人單位的經濟負擔,從而使用人單位能夠在相對公平的前提下,準確地評價男女求職者的勞動能力,有助于實現男女就業機會的平等。[7]另外,可以嘗試改革女性職工結婚、生育及哺乳期的工資支付方式,降低用人單位的成本負擔,為婦女平等就業創造條件。
(四)家庭與個人角色的轉變
中國五千年的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男人以事業為重,女人以家庭為重”、“女比男強,好景不長”等傳統封建落后思想也束縛和阻礙了女性就業,致使女性應有的合法權益遭到踐踏。因此,男女在各個方面平等愿望的實現,首先,需要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氛圍,改變傳統家庭中“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模式,實行家務勞動共同分擔,讓女性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職業發展。其次,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媒體宣傳等方面,都應創造環境使女性從小就具有自立、自強的意識,通過宣傳婦女精英,使那些成功女士成為廣大婦女學習的典范。
保護女性就業的平等權,是保障人權的重要方面。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要消除就業歧視現象,切實維護女性的合法權利,真正實現男女在各方面的平等,不僅需要立法部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從源頭上保障,政府部門嚴格執法,用人單位貫徹、遵守法律及提高社會責任意識,而且更需要廣大女性同胞自尊、自信、自立、自強、自愛,積極參加各種技能培訓,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進而使自身在社會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唯有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兩性在尊嚴和權利上的真正平等。
[1][6]葉文振.女性學導論[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2]黃春曉.城市女性社會空間研究[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3][7]李穎、張少一.保護女性就業權利的法律對策分析[J].職業時空,2007,(20).
[4]賀衛華.我國男女收入差距與社會公平問題的思考[J].學習論壇,2007,(02).
[5]趙金.性別平等和大眾傳媒[J].青年記者.2008,(16).
(責任編輯:張雅光)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Remedy System of the Women’s Employment Righ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Han Hongying,Gao Lin
At present,the females are suffering the infringement of their legitimate interests because that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women's employment are not comprehensive enough,which are coupled with the impact of the injustice potential rules from the workplace.From the respectiv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on women,we must improve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women's rights,and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improve the remedy system of women's rights.
Women's rights;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legal protection;Remedy system
D921.2
A
1007-8207(2010)08-0112-04
2010-06-11
韓紅潁(1987—),女,皖潁上縣人,江南大學法政學院碩士研究生;高凜(1964—),女,江蘇無錫人,江南大學法政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