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王鋼
雖然目前常用的上胃腸道檢查方法很多, 如食管下段測壓和pH測定、胃液分析、上胃腸道內窺鏡、CT及MRI檢查等。但常規上胃腸道氣鋇雙對比造影X線檢查由于影像直觀、損傷較輕及性價比高等特點,仍是目前的常用方法。針對賁門區的位置、形態及功能, 常規鋇餐檢查中不能施行充盈壓迫、或充盈時病變易被遮蓋, 故而提出對賁門區進行四個體位攝像, 期望提高對賁門區異常的檢出率。
1.1 一般資料從求診者中隨機選定153位受檢者,其中男性87例, 女性66例, 年齡范圍18-90歲、平均54歲。采用日立DRS1000AD(800mA)X線數字機[1-2]。造影劑為馬陸3型醫用硫酸鋇、馬陸造影產氣粉。檢查過程中不應用任何低張藥物。
1.2 方法囑受檢者口服產氣粉及鋇劑后, 以前胸腹面正對X線方向且垂直為基準體位, 調控床位及體位翻滾先進行常規上胃腸道氣鋇造影攝像, 再補充賁門區四體位攝像, 對兩者結果進行分析比較和 X2檢驗。
153例受檢者在進行常規法檢查基礎上又補充做了賁門區四體位攝像, 根據常規上胃腸道氣鋇造影原理及相關X經影像診斷基礎, 用常規法與四體位法對賁門區檢查結果見表1、表2。根據賁門區異常表現的總檢出數與未檢出數, 進行 χ2檢驗,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可以認為賁門四體位造影對賁門區異常改變檢出較常規法效果佳。
表1 一組受檢者兩種方法對賁門區異常檢出的比較
3.1 關于賁門區的概念: 經典教科書將食管進入胃開口處部位叫賁門, 以賁門為中心, 半徑為2.5cm大小的近圓形區域叫做賁門區。因此在X線氣鋇造影檢查時對賁門區近圓形區域賦予新的定義, 即包括食管下段3cm~5cm、賁門口及周圍胃底小彎側和胃體上部小彎側(前后壁)在內的近似圓形區域。
3.2 賁門區四體位像
3.2.1 賁門近地位像: 受檢者取基準位向旋轉45°-135°(視個體解剖而定), 控制床面與地平面呈45°-60°角, 電視透視下囑受檢者咽下鋇劑、鋇劑沿食管近地側壁向下流至賁門, 此時賁門位于近地側, 此位置對于觀察食管下段腔壁及黏膜、賁門口開閉及賁門下胃底體偏小彎側胃壁的異常改變及病變有利。此位置尤其有利于賁門的X線分型, 且比常規位更可觀察鋇劑的下流過程, 可更好地觀察食管下段及賁門口開閉情況與賁門下有無鋇劑的分流及繞流現象。
表2 兩種方法檢出賁門區異常結果比較
3.2.2 賁門遠地位像: 受檢者由基準位向左旋轉45°-135°控制床面與地面呈45°-60°角, 電視透視下令受檢者咽下鋇劑; 此時賁門位于遠地位, 此位置由于賁門口位于胃底最上緣、賁門口朝向基本垂直地平面向上,胃底部氣體最易入食管; 此狀態攝像更有利于食管下段及賁門口的氣鋇像及賁門口的開閉、賁門周圍胃壁情況的顯示。
3.2.3 賁門切線位像: 要求受檢者直立由基準位左前斜0°-30°,同時咽下鋇劑攝像。此時由于食管下段、賁門口、胃底小彎側呈充分展開不重疊, 不僅有利于食管下段及賁門口形態輪廓功能的一般觀察, 且對食管胃角大小改變及賁門區病變范圍的判斷尤為重要[3]。本組中賁門區癌2例, 此位置攝像充分展示了病灶由食管下段向賁門口及胃底侵犯的全范圍。各型食管裂孔疝9例, 其中滑動型疝7例向橫膈下復位情況及疝的分型情況, 可由此清晰觀察。
3.2.4 賁門區潮汐像: 令受檢者由仰臥向右側位及過度右側位轉動、必要時控制床面頭低或頭高位及呼吸配合, 此過程為一動態搶拍過程, 需要一定的技巧與經驗。在此過程中鋇劑由胃底向胃小彎側、胃竇方向緩緩傾倒, 賁門區處于近地位從鋇劑潮汐中漸漸顯現, 可使賁門及周圍胃底黏膜結構清晰涂布顯示; 如果賁門口由于功能、器質性改變可引起鋇劑由胃底返流入食管下段[4-5], 借此可觀察食管下段充盈輪廓(見圖1); 調控床位(頭高)退潮時配合呼吸(深呼吸或Valsalva氏呼吸法)可觀察食管下段黏膜情況, 由于鋇劑沿胃體小彎側下流也有利于這一部位隆起凹陷性病變的檢出。本組胃食管返流40例, 返流性食管炎12例, 均可見食管下段及賁門口形態結構與功能改變。另外賁門區胃體上部小彎側癌2例(見圖2)及平滑肌瘤1例, 也可觀察到病灶的潮礁現象。
圖1 顯示食管裂孔疝導致鋇劑大量返流圖2 賁門區潮汐像顯示賁門區癌腫的潮礁現象
上述四體位攝像為一序列攝像過程, 相互補充、綜合觀察。通過對賁門區的全方位多時像觀察能提高對賁門區的觀察效果, 有利于異常改變的檢出與診斷。
綜合以上, 在常規上胃腸道氣鋇造影時補充賁門區四體位攝像, 不僅能提高賁門區異常功能性改變和器質性病變的檢出率, 且對賁門區器質性病變的定性、定范圍顯示及診斷提供進一步的X線依據。
1.韓 旭, 呂玉恩, 張力, 等.數字化影像在胃腸道造影中的應用評價[J].實用醫技雜志, 2006, 13(18): 3147-3148
2.劉建新, 弓慶祥, 李彪, 等.全數字胃腸造影檢查在臨床的應用[J].長治醫學院學報.2007, 21(3): 222-223
3.路曉東, 紀清連, 孔令琦, 等.賁門區常規鋇餐造影的正常X線表現[J].醫學影像學雜志, 2002, 10(1): 29-30
4.萬向榮, 張南征, 丁心敏, 等.返流性食管炎X線影像與胃鏡檢查結果對照研究[J].東南國防醫藥, 2005, 7(5): 332-333
5.Stefan LZ, Marc SL, Stephen ER, et al.Idiopathic eosinophilic esophagitisi in adults: :the ringed esophagus[J].Radiology, 2005,236(1): 15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