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資深記者劉亮采訪整理 圖由劉強提供)

環境污染分為三大類,既工業企業污染、居民生活污染和農業畜牧業污染。根據國家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現階段約70%的污染物是由工業企業排放的,工業企業的生產活動導致大氣、水和廢棄物污染,是導致目前中國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事實上,由于中國環保部門執法不嚴,企業排污的情況比統計的還要嚴重,很多企業事實上都存在偷排行為。嚴格來說,中國的絕大部分企業都存在環保問題,即便是大型國有企業、跨國企業在中國的廠家也是如此。
一些企業在環保問題上善于玩“捉迷藏”,環保執法嚴格時或環保人員到企業檢查時,企業就開啟環保設備,讓環保檢測結果達標。等環保人員走了之后,又將環保設備關掉,繼續超標準排污。大量企業對外宣稱自己注重履行社會責任,環保達標,實際上那只是他們的一面之詞。
當然也有個別企業環保工作做得比較好,但這并非是在環保壓力下取得的成績,而是企業受到原材料上漲的壓力,采用循環經濟的方式,使企業的環保狀況得到了改善。也就是將原來排放的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成為企業生產的原材料。循環經濟的方式在大型企業、工農復合型企業及在工業園區比較容易實現。在中國,完全因為環保壓力而實現環保達標的企業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中國企業之所以普遍存在環境違規的現象,主要在于環保部門對于企業違規排污的行為處罰的力度太弱。目前企業環境違法的處罰金額基本上是上世紀80年代制定的,罰款以5萬元、10萬元為主。這些處罰標準多年來沒有做大的改動。這樣的處罰力度,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根本不算什么。
政府部門對于環境違規的企業通常還會采取通報批評、限期整改的行政處罰措施,但污染企業最后即便是沒有整改,政府部門也不會讓企業徹底關門停業。這就客觀上造成了企業違規所獲得的收益,要遠高于其付出的代價。而這樣的客觀環境也導致完全守法的企業生產成本增加,市場競爭力下降,因此只要有不守法的企業存在,它們又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企業的環保工作就難以從整體上推進。
跨國企業的環保問題近幾年受到中國民眾的廣泛關注。據觀察,跨國公司在華企業的環保水平普遍低于其在發達國家的環保水平。
跨國公司到中國來通常有幾大目的:一是中國市場需求旺盛;二是中國勞動力價格低廉;三是中國在環保問題上執法不嚴,在中國設廠,可以降低對自己的環保要求,進一步節約成本。
這也跟中國的客觀環境有關。跨國公司一般規模都比較大,地方政府為了增加地方財政收入,解決就業問題,一般都比較偏愛跨國公司,對其存在的問題往往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與此同時,跨國公司有更多的技術手段排污,并且他們的公關能力也很強,可以影響媒體和一些地方政府,減少針對其的負面輿論。
所以說,跨國公司在環保問題上,對中國居民、中國消費者的歧視仍然存在。但他們并非故意歧視中國人,而是因為中國的環境執法力度與他們的母國相比,實在是太小了。
例如,2005年11月13日,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一車間發生爆炸,造成松花江流域水質被污染。國家環保總局對肇事公司處以100萬元的罰款,這是近年來環保部門對企業做出的金額最高的處罰,而這一罰款金額顯然遠低于該企業所造成的損失。
在發達國家,對于出現環境污染企業的執法力度,要遠遠高于中國。例如,1999年,美國的民間環保團體發起了一起針對美國電力公司的訴訟,環保團體指控總部位于俄亥俄州美國電力公司的下屬企業未按照《美國空氣污染防治法》的要求進行污染管控,就大幅擴建電廠并運行發電,造成有毒污染增加,不僅讓美國東北部酸雨增加,甚至造成地面污染,電廠附近居民因而感染呼吸道系統疾病。
這起訴訟案歷時8年,2007年10月,在美國電力公司同意支付46億美元的情況下,訴訟雙方最后達成和解。根據協議,美國電力公司付出46億美元和解金用于增加污染防治措施,使下屬企業排污達標,用于清除過去所造成的污染,以及支付民事賠償。在西方發達國家,這種對于企業污染高額處罰的案例還有不少。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的環境標準本身并不存在問題,這并非跨國公司采取雙重標準的誘因。中國標準大量參考美國、歐盟等西方發達國家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只是個別有一些差異,但總體差異不大。在一些領域,中國的有些環保指標甚至還要高于西方國家。
例如,大型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排放濃度限值這一標準,中國很多地方的規定就高于很多發達國家(參見下表)。但光有標準沒用,關鍵還在于執行。
中國的環境問題之所以比西方發達國家更為嚴重,關鍵的問題是中國環保部門執法力度不夠,對違規企業進行的處罰,更像是象征性的處罰。

主要國家和地區新建大型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排放濃度限值 mg/m3
事實上,由于中國環保部門執法不嚴,企業排污的情況比統計的還要嚴重,很多企業都事實上存在偷排行為。嚴格來說,中國的絕大部分企業都存在環保問題,即便是大型國有企業、跨國企業在中國的廠家也是如此
如何解決目前企業環境污染等相關問題,主要有四個途徑:
第一,政府要切實承擔起相關責任,民眾是弱勢群體,保護老百姓、消費者權益的最終責任主體還是政府。
第二,要允許社區居民和企業就環境污染問題進行談判。在美國,一家企業要想在某地設廠,其與周圍居民的談判往往非常艱難,企業需要拿出足夠的誠意來讓當地居民信任企業的行為不會對當地居民造成危害。而目前在中國,很多政府在這方面做得并不好,很多地方政府還是在幫助企業擺平社區居民。
第三,政府應該支持民眾對企業環境違法造成損害的訴訟,而且應該要求企業對所造成的危害進行足額賠償,增加企業的違規成本。企業一旦造成了實質性的傷害,一定要承擔完全責任,而不能做象征性的賠償。
第四,要有媒體的參與,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
只有采取以上措施,才能將企業的環境污染問題納入一個相對合理的解決軌道。
對于跨國公司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應該鼓勵中國受害者去其母國打官司,這在法律上是成立的。當然對受害者而言,成本會比較高;但一旦勝訴,受害者獲得的賠償也會更高、更合理,違規跨國企業的損失也會更大。
跨國企業也希望樹立好的名聲,當跨國企業的環境污染問題威脅到它的聲譽,影響它的市場時,它必然會做出改變。因此,中國的環保部門可以對跨國公司更嚴厲一些,加強對其的監督和管理,給跨國公司更多的環保壓力,督促其做好環保工作。
跨國公司在很多發達國家環保工作做得很好,因此可以讓跨國公司在華的企業率先遵守環保法規,為其他的中國企業做出表率。
另外還有一點,跨國公司在中國的企業,其環境違規很可能是通過中國員工來完成的,在懲罰企業的同時,也應該對執行違規任務的外企員工進行相應的譴責。
近年來中國發生的大量企業環境違法,危害當地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案件,基本上是中國本土企業造成的。地方政府在這些案件發生后,大部分都是試圖將案件掩蓋起來,被媒體曝光后,又試圖大事化小。
例如,陜西省鳳翔縣的鉛污染問題,媒體報道有851名兒童的血鉛超標,事實上鉛污染影響到的不僅僅是孩子,成年人也會受到影響,而且會影響人的一生。對于受害者,當地政府采取的措施是給予免費治療,然而公眾受到的損失絕對不是免費治療能解決的。
地方政府之所以偏袒企業,涉及到地方政府的財政問題。處于中國基層的縣級政府,經常要面對大量矛盾、問題,但很多縣級政府的財政都很困難,因此會遷就企業存在的環境違規問題,擔心企業因此跑了,當地的財政就會更加困難,政府給當地的公務員、教師發工資都會成問題。我們也一直在建議,應該體諒地方政府,應采取更多措施,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
雖然面臨很多困難,但企業環境污染的問題必須要得到解決,而且大家都希望能夠盡快解決。因為環境污染對于健康的影響會延續好幾代人。如果地下水遭到污染,其影響可能還會維持數百年。
增加對企業環境違法的執法力度,會導致企業的成本上升,但如果任由企業污染環境,全社會治理污染的成本就會上升,付出的代價肯定會大于企業的盈利。
目前中國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總體而言,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政府對于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重視,輿論監督的力量越來越強,政府對于輿論監督的態度也越來越好,全社會都在采取措施改善環境問題,并試圖讓這一問題最終得到解決。
中國政府日前宣布,到202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到45%。目前中國70%的碳排放是由工業企業造成的,減排空間還很大。因此中國有能力在規定的時間內達到目標。中國的自然條件比歐美國家更惡劣,全球的氣候變化給中國造成的損失也更大,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也應積極行動起來,帶動全球其他國家共同解決環境問題。
節能減排和減少污染,采取的都是集約化的技術手段,相關的技術并不復雜,因此可以說,節能減排、控制污染并非技術問題,而是利益分配的問題。采取循環經濟,讓不同類型的企業聚集在一起,形成上下游鏈條,對企業的廢棄物加以利用,是實現節能減排及環保的有效技術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