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宏
摘要:論述了中小企業在國家經濟運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中小企業利潤操縱的現狀,總結出相關的中小企業利潤操縱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中小企業利潤操縱的手段,從而提出了若干針對中小企業利潤操縱行為的治理措施,并為我國中小企業利潤操縱正規化提出了具有一定理論參考價值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利潤操縱;治理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9-0122-02
中小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它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大企業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中小企業是相對于大企業而言的,不同國家對中小企業的劃分是不同的,一般有有定性和定量兩種標準:從定性方面看,中小企業屬于獨立經營、生產經營規模比較小、在某一領域不占支配地位的企業;從定量方面看,目前世界各國和地區大多數是以資產額、營業額、人數等數量來作為衡量和劃分中小企業的標準。
現階段,我國存在著大量的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的特點是:規模小、底子薄、企業管理層法制觀念還較淡薄、各種規章制度不太健全、會計核算缺乏規范等。對于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利潤操縱等問題,目前研究的人員不多,論著也較少,因此筆者選擇從完善中小企業的利潤操縱制度著手,為企業的財務管理提供建議。
一、 中小企業的地位和作用
企業行為目標與企業所有者目標高度重合是中小企業最具“魅力”之處,也是其所具有的諸如市場競爭的主體、最富有活力、靈活變通等一切優點的“起源”,但是中小企業產權制度的不健全也是其一切弱點的“病根”。中小企業的地位和作用具體表現如下。
1.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中小企業分布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我國現有中小企業已占全國企業總數的89%;占全國工業產值的59%;占全國實現利稅的42%:占全國就業人數的74%;占全國銷售收入的63%:占全國出口額的59%。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小企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
2 .中小企業促進了我國所有制結構的調整
從1978年到2008年,在工業總產值中,國有和集體經濟的產出份額分別由77.2%和22%調整到40.1%和40.8%,非公有制經濟由0.8%上升到19.1%;在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國有和集體經濟的比重分別由55.5%和42.4%調整到31.9%和21.2%,非公有制經濟由2.1%上升為46.9%,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
在今后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就業將面臨來自農村剩余勞動力、實行合同制以來合同期滿重新失業人員和下崗職工這四方面的壓力,而中小企業經營方式靈活、對勞動力技術要求較低,是失業人員重新就業和部分新增勞動力就業的主渠道,積極地促進了我國所有制結構的調整。
3. 中小企業是技術創新的生力軍
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出現了高技術群,并且不斷向高層次、深層次發展。在某一階段的20年之間,根據統計,發達國家共開發670件重大創新項目,有300件為中小企業創造,占45.2%;20世紀的飛機、光纖監測設備、心臟起搏器、光學掃描器、個人計算機等都是中小企業率先發明的。中小企業熟悉市場環境,非常了解客戶關心的問題,技術創新一開始就瞄準了特定的市場,這樣不僅成功率高,而且在市場營銷方而也可以節約大量的成本。
4.中小企業是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危機的調節器
中小企業數量的多少影響著國家經濟的繁榮發展,數量眾多的中小型企業與一定量的大型企業并存,就像金字塔一樣,中小企業是金字塔的塔底,而大型企業是金字塔的塔頂。沒有一般的中小企業做基礎,特別是為大企業配套服務的中小企業,就沒有大型企業的穩定健康發展。特別是在經濟危機的時候,因為中小企業的自有資金比例較高,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遠遠低于大型企業,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帶動市場的繁榮。
二、中小企業利潤操縱的現狀分析
中小企業的利潤操縱行為中,非法操縱占多數,合法操縱占少數,即至少超過55%的中小企業會根據需要非法操縱利潤。當然,一部分中小企業也會根據需要合法操縱利潤,且操縱利潤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偷逃稅款或者是為了爭取商業信用。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小企業對我國的GDP所做的貢獻越來越大,已經成為推動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就目前來看中小企業操縱利潤的目的主要是獲取經濟利益,如為了偷稅漏稅而操縱利潤、為了享受稅收優惠而操縱利潤、為了爭取銀行貸款而操縱利潤等。利潤操縱的手段主要有:利用應收項目操縱,達到隱瞞收入,偷逃稅款的目的;利用“管理費用”賬戶操縱,增加費用支出,減少企業盈利;利用存貨項目操縱,人為地調高產品成本,減少企業盈利;利用固定資產折舊賬戶操縱,虛增成本,減少企業盈利等。
出于各種目的,一些企業利潤可以人為調控甚至操縱。雖然操縱手法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推陳出新,且其具體內容十分復雜,但常見的利潤操縱手法主要有:操縱會計估計、操縱銷售收入、操縱會計政策、操縱關聯交易等等。
三、 中小企業利潤操縱行為的治理措施
中小企業利潤操縱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和動機,想要將其徹底根除很難實現,但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消除或抑制還是能夠做到的。要有效地消除或抑制利潤操縱,必須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構筑起綜合的、多維度的防范和治理體系。這里,主要歸納了以下幾點對策。
1.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近年來我國已初步形成了各種相關的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為補充的全方位多層次的會計監管體系,該體系從原則性到操作性等規范,都做了較為詳盡、合理的規定。但同時也必須承認,與我國會計監管相關的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做出的規定不便于操作,執行起來難度較大。所以要做到以下幾點:
(1)現有會計準則允許過多的判斷和選擇,而且有關規定不甚具體明確,缺乏可操作性。完善會計準則體系對防止中小企業管理當局操縱利潤具有重要意義。
(2)法律法規應避免使用意義不準確的定義釋義,而使用明確的法律用語,并應增加量化標準,減少原則性、抽象性的條款,以增強實際工作中的可操作性,所以就需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
(3) 應在稅收法規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商業銀行應在貸款安全的前提下,放寬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限制,簡化審批手續。
中小企業占被調查企業總數的74.8%。另外,有關專家對上海460家小企業的調查也表明,其希望依次是減輕小企業負擔、減少稅收和解決融資問題[3]。
2.完善企業治理結構
目前,我國企業治理結構中存在制約機制不夠健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權利過于集中,企業在人員財務等方面分離不徹底、轉移資產等問題、致使容易發生內幕交易。健全和完善中小型企業治理結構,必須建立好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一種制衡關系。
相關的法律規定:“納稅人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或者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是偷稅”。[4]對于理性經濟人的中小企業管理當局當然愿意冒風險去獲得較此更大的造假收益。因此鑒于這種情況,我們建議:適當增加處罰的種類和提高罰款的下限,使造假者的造假成本數倍于其獲得的經濟利益和所造成的損失,對于一些情節特別嚴重的會計造假問題,通過司法途徑予以解決;同時,司法機關應加強對弄虛作假的處罰力度和民事賠償力度,使提供虛假會計信息者得到法律的制裁。
3.加強對關聯交易的控制和監管
對于目前存在大量關聯交易的企業,應該加強資本運作的力度,通過收購、兼并、資產剝離等方式,完善企業的產供銷資源系統。同時應該加強披露內容:對經營發展存在重大影響的關聯交易,要對這些交易進行披露,同時應該披露其影響程度,應披露其定價原則、轉讓緣由、對交易雙方當前生產經營及長遠發展的影響、產生的效益占公司凈利潤的比重等。對明顯偏離正常標準的交易,要求關聯方做出解釋說明。
4.進一步加強中小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
企業內部控制包括內部會計控制和其他管理控制兩部分。為此我們應從下面四個方面著手:
(1)健全的賬簿制度、科學的預算制度、合理的會計政策和會計程序、可靠的內部憑證制度、嚴格的內部稽核制度等等。
(2)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礎,誠信是會計職業機構和會計人員安身立命之本,是會計人員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和行業準則。
(3)實現管理體制創新,積極推進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改革,只有才能使會計人員敢于堅持原則,依法行使職權。因此建議可成立會計從業人員中介機構。
(4)加強會計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在中小企業工作的高素質的會計人員不多,在會計確認、計量、計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選擇空間,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判斷能力,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中小企業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總之,要認識到中小企業利潤操縱行為具有普遍性,只要我們的會計制度和監管政策存在漏洞,只要中小企業利潤操縱的收益大于其所付出的成本,那么中小企業利潤操縱行為就不會消失。因此,要實現對中小企業的有效監管,降低中小企業利潤操縱的概率,應該堅持貫徹“規范、監管、自律、誠信”這八字方針,還必須國家、社會、個人多管齊下,常抓不懈。
參考文獻:
[1] 王性玉.中國證券市場博弈問題研究[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
[2] 陳少華.防范企業會計信息舞弊的綜合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3] 蔣義宏.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成因與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4]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稅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5] 蔣義宏.證券市場會計問題實證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112-143.
[6] 趙愛玲.我國新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意見[J].財務與會計,2008,(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