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徐進
2009年5月3日晚,某石化建設項目施工現場發生了一起承包商員工高處作業墜落事故,承載員工的吊籃一側的卷揚機鋼絲繩突然從開口的定滑輪上滑脫,事故造成2人墜落,其中1人死亡。
2009年5月3日,某石化建設項目施工現場發生了一起承包商員工高處作業墜落事故,事故造成一名人員死亡。
當天晚班,在施工現場,來自某防腐施工單位的2名施工作業人員準備進入一座油罐內進行噴砂防腐作業。限于油罐內特殊的作業環境,施工單位事前自制了吊籃,并通過從油罐頂相鄰的兩個通風孔固定開口定滑輪,由吊籃上兩臺卷揚機牽引進行升降作業(見圖1)。
當晚20點20分,兩人進入油罐內,準備提升吊籃至油罐頂,自上而下進行噴砂作業。20點30分左右,當兩人上升至18m時,一名作業人員尚兵一側的卷揚機鋼絲繩突然從開口的定滑輪上滑脫,他被安全帶系掛在半空中。事出突然,現場的其他工人看見這一場景,趕緊上前救下了吊在空中的作業人員,經過檢查,這名工人身上未受到傷害,而另一名作業人員葛建華從18m高空墜落到油罐內浮盤上,當場摔成重傷,經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發生后,該石化建設公司立即成立了事故調查組,對事故現場進行了實地勘察。事故調查組經調查認為,造成本次事故的原因有3點。
直接原因
吊籃一側卷揚機鋼絲繩從固定滑輪上突然脫落,導致吊籃向另一側傾斜墜落,是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事故發生后,經當地安監部門檢查發現,定滑輪保險裝置已經打開,初步判斷吊籃在起升過程中,由于兩側上升速度不平衡,吊籃抖動傾斜,致使職工尚兵一側的定滑輪鋼絲繩脫離滑輪槽,從而使吊籃一側固定端墜落。
間接原因
死者葛建華自身的安全帶未系掛在生命繩(又稱安全繩:材質為高強絲,直徑18mm~20mm,主要用于配合工作繩使用,高空人員通過座板吊在工作繩上,把安全帶的自鎖扣用自鎖器連接到安全繩上,能夠確保提高安全系數)的自鎖器上,是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根據AQ3025—2008《化學品生產單位高處作業安全規范》規定:高處作業人員應系用與作業內容相適應的安全帶,安全帶應系掛在作業處上方的牢固構件上或專為掛安全帶用的鋼架或鋼絲繩上,不得系掛在移動或不牢固的物件上;不得系掛在有尖銳棱角的部位。葛某雖然身上系了安全帶,但其安全帶未掛在專用的生命繩自鎖器上,當臨時工作平臺一端墜落時,安全帶和自鎖器未起到保護作用,直接從18m高處墜落。
管理問題
施工單位在安全管理上存在嚴重問題。
一是對特殊作業環境風險認識不足。本次作業涉及有限空間作業、高處作業,本身危險性很大,為搶工期,施工單位又將作業安排在夜晚進行,無疑進一步增加了作業風險系數。按《危險性較大工程安全專項施工方案編制及專家論證審查辦法》(建質[2004]213號)文件要求,對于吊籃腳手架工程,建筑施工企業應當組織不少于5人的專家組,對已編制的安全專項施工方案進行論證審查,但在這次施工中,這項工作并未開展。
二是施工單位違反操作JGJ5027—92《高處作業吊籃安全規則》標準,自行制作吊籃且未對吊籃進行法定檢測,沒有在當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吊籃進行備案登記。在吊籃兩端選用了帶有開口的定滑輪,帶來了鋼絲繩滑脫的風險。
三是對風險性較大的作業,沒有要求在每次作業前實行作業許可制度。
四是現場監護人員沒有對作業人員系掛安全帶的情況進行檢查和確認。
預防措施
通過對本次事故發生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事故調查小組提出了一系列整改措施。
首先是要求施工單位對吊籃進行改進,提高設備設施的本質安全性。主要措施有:將兩臺卷揚機控制由分別控制改為連鎖控制,使其升降更平穩;更換開口定滑輪,改為封閉式定滑輪;增加吊籃自鎖設施;外請檢測機構對吊籃進行法定檢測,取得合格證后,方可使用 。
其次是要求施工單位完善并認真執行相應的管理制度,主要有:進行高處作業的危險性分析。詳細列出本次施工作業可能發生的事故,分析其危險程度、發生的可能性,以及避免事故擴大的監控要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高處作業施工方案,明確吊籃作業的操作流程,并按建設行政部門有關要求請專家對安全專項施工方案進行論證審查,符合要求后,方可實施。
三是開展專項培訓。結合本次事故,有針對性地開展全員安全培訓教育,舉一反三,開展類似設備設施的檢查工作。
四是完善管理制度。參照AQ 3025-2008《化學品生產單位高處作業安全規范》、HG 23014-1999《廠區高處作業安全規程》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作業許可證制度。在每次作業前,由現場安全監督召集施工作業人員召開班前安全會議,只有所有措施落實后,才能報請建設單位現場負責人批準《高處作業許可證》。
五是加強現場監管。現場安全監督人員由1人增加到2人,現場每日安全抽檢由1次改為2次。
六是完善高處作業應急預案。內容包括:作業人員緊急狀況時的逃生路線和救護方法,現場應配備的救生設施和滅火器材等。(文中人名為化名)
編輯 王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