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丹
(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0)
論企業創新管理的最新發展
○劉國丹
(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0)
全面創新管理是傳統創新管理,組合創新管理的進一步發展,是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與創新管理理論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文論述了全面創新管理的產生背景、理論內涵、空間維度,以及相對于傳統創新管理和組合創新管理的不同特征。對指導我國企業的創新管理實踐,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企業創新 組合創新 全面創新管理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企業創新研究視角從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單項創新轉到各項創新間關系上,進一步提出了組合思想和組合創新理論。組合創新的研究和實踐,大體經過了四個逐漸深入的階段,即產品的組合創新、技術創新的組合、不同創新的組合、基于核心能力的組合創新,目前,組合創新管理是國內外居于主導的創新管理模式。組合創新至少包含了五方面的組合關系,即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的協調、重大創新與漸進創新的協調、創新顯性效益和隱形效益的協調、技術創新與組織文化創新的協調、企業內部獨立創新與外部組織合作創新的協調等。
在組合創新理論的推動下,到20世紀末期,創新理論朝系統觀發展更進了一步,出現了集成創新觀和系統創新觀的創新理論。1998年美國的Iansiti提出了技術集成的概念。一些學者也指出,在技術創新中各種要素的集成是保證技術創新效果的重要條件。集成創新觀強調對現有各創新要素的創造性整合,體現了一定的系統性思想,認為企業創新是一個復雜性自適應系統,要提高創新績效必須由“框式思考”向“線式思考”轉變,也即注重系統各要素間的關系。
進入21世紀后,創新理論的發展向更高層次邁進,更加注重從生態系統角度來研究創新理論,人人創新、時時創新、全流程創新、全球化創新以及事事創新的全面創新思想成為創新理論發展的新方向。企業外包、戰略聯盟等組織形式的出現促進了研發、制造、營銷等的全球化。以“人”為本,實現全方位的創新是現階段創新管理理論發展的目標。
浙江大學許慶瑞等(2001)總結了國內外最新創新理論及我國大量企業經營管理成敗的經驗教訓,首次從理論上系統提出了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面創新規律。他們特別強調了全面創新的兩層涵義:一是涉及企業各創新要素的全面創新,二是各創新要素間的有機協同,其理論基礎是創新進化論和復雜性理論。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創新管理”(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簡稱TIM)的創新管理新范式。
全面創新管理是以培養核心能力、提高持續競爭力為導向,以價值創造(價值增加)為最終目標,以各種創新要素(如技術、組織、市場、戰略、管理、文化、制度等)的有機組合與協同創新為手段,通過有效的創新管理機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創新、事事創新、時時創新、處處創新。
全要素創新是指創新需要系統觀和全面觀,需要使技術、戰略、文化、制度、組織等與創新績效關鍵要素達到全面協同,以實現最佳的創新績效。根據對國內外有關影響創新績效關鍵要素的研究綜述,文獻總結了六大要素,即戰略、技術、市場、文化、制度、組織要素,進而面向100余家大中型企業的實證分析結果也進一步驗證了這六大要素對于創新績效的重要影響。從全面創新管理的系統、全面視角來看,這些要素的作用發揮離不開全員參與和全時空的背景。
全員創新是指創新不再只是企業研發人同和技術人員的專利,而應是全體員工共同的行為。從研發人員、銷售人員、生產制造人員到售后服務人員、管理人員、財務人員等,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成為出色的創新者。廣義的全員還包括用戶、供應商、股東等利益相關者。如海爾通過市場鏈機制,使每個員工都在經營著自己的工作,對自己的市場負責,人人爭做創新的SBU(策略事業單位)。如海爾冰箱鈑金操作工王孔涌,通過創新對工序進行改進,解決了折彎機定位不準的問題,使生產節拍從2min提高到5s,廢品率下降為零;解決了側推器擠板的問題,使生產節拍每小時比原來提高50臺,為企業節約資金3050元/d;解決了沖切廢品的問題,節約資金1800元/d。
是指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網絡化的背景下,企業應該考慮如何有效利用創新空間,在全球范圍內有效整合創新資源為已所用,實現創新的全球化,即處處創新。也包括全價值鏈創新、全流程創新等。
全面協同是指各創新要素在全員參與全時空域的框架下進行全方位的協同匹配,以實現各自單獨所無法實現的“2+2>5”協同效應,從而促進創新績效的提高。全面協同與傳統意義上的協同的區別如下。
(1)涵蓋的協同主體更多、相互作用關系更復雜。傳統的協同概念多指2個或3個主體間的相互作用產生“1+1>2”的協同效應,例如技術與市場的協同等,而全面協同涵蓋了影響創新績效的六大關鍵要素,更具有全面性和系統性,其相互關系更為復雜,但其全面協同效應也將更為明顯。
(2)強調了全員參與和全時空域創新的重要性。即認為各創新要素必須在全員參與和全時空域框架下才能真正實現全方位的全面協同,而這是傳統的協同概念所沒有涉及的。
概括起來,全面創新管理可以分為8個維度——創新的時間維度:全時創新,包括即時創新、即興創新、連續創新等;創新的空間維度:全球化(包括全地域、全流程、全價值鏈等)創新;創新的內在要素維度:技術、戰略、文化、組織、制度、市場創新等;創新類型維度:產品(服務)創新、工藝創新、流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創新程度維度:漸進創新、重大創新、突破性創新;創新的方式維度:獨立創新與引進、合作、開放式創新;創新主體維度:技術人員、營銷、生產等各部門人員創新,以及包括用戶、供應商甚至競爭對手等利益相關者在內的全員創新;上述創新要素的有機全面協同。
全時空創新分為全時創新和全空間創新(全球化創新或稱全地域創新)。全時創新是一種創新策略、一種思想、一種創新觀念,是即興創新、即時創新(包括快速創新)、連續24/7創新的有機結合。即興創新是在特定問題上靈感的閃現、創造力的凝固;即時創新是應時而發,要求快速地響應市場需求。連續創新就是讓創新成為組織發展永恒的主題,每時每刻都在創新,使創新成為涉及企業各個部門和員工的必備能力,而不是偶然發生的事件。海爾集團就是全時創新的典型。在2001年全球海爾經理人年會上,美國海爾貿易公司總裁邁克根據美國用戶的抱怨突發奇想,能否設計一種上層為普通臥式冷柜,下面為帶抽屜的冷柜。冷柜產品本部在得知邁克的設想后,4名科研人員采用同步工程,連夜奮戰,僅用17h就完成了樣機,令邁克感到非常驚訝,而這款冰柜也因邁克的創意被命名為邁克冷柜;全空間創新

表1 全面創新管理與傳統創新管理、組合創新管理的異同
全面創新管理是傳統創新管理、組合創新管理的進一步發展,是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與創新管理理論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其間的區別與聯系如表1所示。
由表1可進一步歸納全面創新管理的特征如下:第一,戰略性。以企業經營戰略為依據和出發點,以培養和提高企業核心能力為中心;既要滿足提高當前經營績效的需要,又要考慮通過培養和積累動態核心能力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第二,整體性。全面創新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要素的協調配合才能完成。第三,廣泛性。創新活動滲透到組織的每一個流程、每一件事、每位員工、每一處角落。第四,主導性。強調創新活動在企業經營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并制定公司必須遵循的業務準則。
[1]Gunding Emest:創新沃土:美國3M公司創新機制[M].華夏出版社,2001.
[2]Kumpe T.:Towards the Innouation Firm Challenge for R&D Management[J].Ressearch Technolgy Management,1994(6).
[3]Iansiti Marco:Technology Integration:Turning Great Research into Great Produet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3).
[4]張華勝、薛讕:技術創新管理新范式:集成創新[J].中國科學,2002(12).
[5]許慶瑞、鄭剛、陳勁:全面創新管理:創新管理新范式初探[J].管理學報,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