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樹得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上海 200090)
加快民間投資發展的對策研究
——以溫州為例
○翟樹得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上海 200090)
“新36條”等相關政策的出臺一定程度上對民間投資起到了刺激和引導的積極作用,但市場準入、融資渠道等障礙影響了民間投資的進一步擴大和發展。本文以溫州為例,指出溫州民間投資的發展現狀及趨勢,并分析民間投資存在的各種問題,從優化政策環境、拓寬融資渠道、完善服務體系和提高投資能力等方面對民間投資的發展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民間投資 民營企業 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民間投資不斷發展壯大,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繁榮城鄉市場、擴大社會就業的重要力量。隨著2010年5月13日《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新36條”)的正式出臺,我國的民間投資將會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上升時期。溫州作為我國民營經濟的代表性城市和民間投資的“風向標”,大量的民間資本活躍在溫州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投資領域中,但相對于充足的投資信心和民間資本,由于受市場準入、融資渠道、服務體系等多方面綜合因素的制約,民間投資的潛力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如何調控、引導和加快發展民間投資,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已成為政府、民營企業和相關機構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
(1)民間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但增速放緩。據不完全統計,經過30多年的發展,僅溫州流動的民間資本已經達到6000多億元,而且每年以14%的速度快速增長。近年來,伴隨著溫州民營經濟的迅速崛起和巨額民間資本的不斷積累,溫州民間投資出現了質的飛躍,已成為拉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主要力量。據統計,2008年溫州民間投資額約為483.0億元,比上年增長7.5%,其增幅高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4.6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達到63.7%,已大大超過國有單位投資所占比例。從近年發展態勢來看,除了2005年和2008年有較大的波動外,其他年份都保持了兩位數的快速增長之勢。據測算,2003年至2008年溫州民間資金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率約為11.0%。但2006—2008年民間投資增長速度呈下滑趨勢,2008年增速是除了2005年外的最低值,比年均增長率低了約3.5個百分點,比2006年低了多達8.4個百分點,增速明顯放緩。
(2)民間投資對GDP增長貢獻較高,但呈下降趨勢。首先計算民間投資對GDP的貢獻率,然后再根據計算結果與GDP年增長率的比值得出民間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關于民間投資對GDP的貢獻率,可以通過支出法分析GDP構成來推導,具體表現為:Rn=(In-In-1)/Gn-1。其中R 為投資對溫州GDP的貢獻率,I為民間資本投資總額,G為GDP總量,n為當年年份。
根據上式對2004—2008年溫州民間投資和GDP數據進行整理計算,見表1。

表1 溫州民間投資對GDP貢獻表
從表1可知,除2005年有較大的波動外,民間投資對GDP增長貢獻率在其余四年里均維持在20%左右,可見溫州民間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較高,在溫州國民經濟增長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從這五年的數據來看,溫州民間投資對GDP及其增長的貢獻率均有較大幅度的下滑,民間投資對GDP貢獻率2008年比2004年下降了2個多百分點,同期民間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下降了近8個百分點,下降趨勢較為明顯。
(3)民間投資方式較多,投資領域和區域有所拓寬。從投資方式上看,溫州民間投資目前主要有以下方式:民營企業自主投資;政府引導下的企業出資和政府投資相結合;政府牽頭、法人或私人出資合股;通過股份制、承包、租賃、兼并等方式,參與國有企業的資產重組等,投資方式將會更加多元化。從投資領域上看,除了民間投資傳統上側重的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建筑業、住宿餐飲業等競爭性領域外,近年投資領域也開始涉及到政府公共項目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從投資區域上看,溫州民間投資不斷擴展到省內其他城市、省外甚至國外的一些城市。就趨勢而言,投資領域和區域將會隨著市場準入的擴大而進一步拓寬。
(1)市場準入制約民間投資發展空間。盡管早在2005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經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非公經濟36條”),該意見明確規定了平等準入、公平待遇原則,允許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行業和領域,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一些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沒有相應的細則來明確民間投資的行業和領域,使得民間投資仍然在市場準入方面很難享受到公平待遇。據報道稱,在全社會80多個行業中,允許國有資本進入的有72種,允許外資進入的有62種,而允許民營資本進入的只有41種。
(2)投融資渠道不暢,金融支持不力。雖然溫州民間資本現已多達6000億元,但仍沒有系統建立一個非國有經濟的投融資體制,大量的民間資本和中小企業缺乏一個融資的載體平臺。溫州民間投資資金來源主要是自我積累和互助借貸,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比較有限。2007年溫州企業營運資金構成中,自有資金、銀行貸款、民間融資分別占到54%、18%、28%,銀行貸款資金比例不到五分之一。另外,溫州雖已成立數家針對民營企業的擔保公司,但規模小,根本無法滿足大中型民營企業的貸款需求,因而很難對資金量要求較高的政府公共基礎設施項目進行投資。
(3)政策環境較差,服務體系不健全。從政策方面來看,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政策公平性很難真正落實,民間投資和國有投資甚至外資享受的待遇差別很大,如溫州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提供同樣的公共產品,民辦自負盈虧,公辦則政府承擔虧損。從服務體系來看,盡管溫州政府于今年6月成立了溫州民間資本投資服務中心,但成立時間很短、推廣力度不夠,目前信息發布和咨詢服務系統都處在起步階段,相關的社會中介服務組織又很少,大量的民間資金欲投無門,而缺乏對瞬息萬變的市場信息的了解又直接造成了部分投資的盲目性和投機性。
(4)民營企業的投資能力較低。溫州民營企業在資本原始積累期大多采用個體業主制、家庭制、合伙制等管理方式,這種方式在創業初期有著較大的優勢,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就可能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束縛,不規范的企業組織結構也會影響到企業的投融資能力。同時,一方面民營企業在投資決策上主要憑借經營者的個人經驗,而經營者投資的能力又受到知識結構、信息來源等因素的制約;另一方面由于溫州生活成本的不斷提高和對外來機構人員的不夠信任,又很難留住高端投資管理人才,專業人才的匱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溫州民間投資的水平。
(1)對“新36條”進一步細化,更加注重政策落實。建議從實際操作和體制深化改革的角度來對“新36條”的具體內容要求進行進一步細化,盡快出臺“新36條”細則,增強“新36條”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在市場準入等方面要加強政策細則的針對性,切實做好政策落實工作,打破行業壟斷,真正保證民間資本公平競爭、平等準入的市場環境。
(2)研究制定新型財政稅收政策。建議一方面對符合條件的民間投資,要幫助其爭取國債資金、國家和省財政貼息,并在此基礎上專門成立民間投資引導資金,對部分符合今后發展趨勢、有利于促進產業升級和投入政府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民間投資給予財政補貼;另一方面在固定資產增值稅、所得稅等方面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給予民間資金投資一定的減免優惠,在稅收上盡量保證民企與國企、外企的平等性。
(1)加強銀行借貸支持,健全信用擔保體系。以溫州為例,首先要改變商業銀行對民間投資的歧視,建議溫州銀行等本地商業銀行內部要設立專門為當地民營企業服務的信貸機構,制定適應民間投資特點的貸款政策和管理辦法。其次結合溫州民營經濟特色,建議放松金融管制,引入民營機制,引導民間非正規金融發展成為社區銀行或中小商業銀行,構建民間儲蓄轉化為投資的平臺。最后要建立多層次中小企業擔保基金和擔保機構,鼓勵建立由政府二次擔保的、市場化的民間擔保公司,創新信用擔保方式。
(2)鼓勵民營企業直接融資。積極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育,探索建立地方區域性資本交易市場,引導并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和在國內外主板、創業板上市等方式進行直接融資,并完善民間資本的進入和退出渠道。同時要建立民營企業產權流轉體系,積極創造條件來促進企業產權的合理流動。
(3)建立多形式的民間投資基金。鼓勵民間資本抱團聯合,建立如溫州中瑞等民間資本財團的新型融資方式,但同時要加以規范并引導其逐步發展形成民間投資基金。繼續完善和推廣BOT、TOT、BT等投資經營模式,并在此基礎上積極嘗試組建各種類型的產業投資基金和信托基金,通過基金的形式將民間的零散資金進行整合并引導其投入公共基礎設施、高新技術產業等投資領域。
(1)改善民間投資審批環境。繼續深化政府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轉型,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建議建立民間投資的工作協調機制,在對民間投資的審批時限、審批前置條件、審批環節等方面進行適當簡化和縮減,對于一些互為前置條件的審批事項,可考慮采取聯合審批制度,為民間資金投資提供科學、規范、高效的“一站式”服務。
(2)建立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方面鼓勵現有的中介機構主動服務民間投資,并規范所涉及的程序,另一方面政府對民間投資要加強政策和信息的引導,當前特別應鼓勵設立專門的信息服務中心、技術創新中心、投資咨詢中心等,為民間投資提供信息、可行性研究、人才培訓、社會公共協調等配套服務,如新成立的溫州民間資本投資服務中心日后將會發揮越來越大的支持服務作用。
(1)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目前,對溫州而言,亟待解決的就是改變落后的家族制、合伙制等企業組織結構,一方面建立現代企業組織結構及體制,通過組織結構的調整來轉變公司的管理模式,理順和完善相關主體與企業的產權關系,另一方面建立現代企業財務管理制度,加強企業的資產運營和資產管理。
(2)引進和培養專業投資人才。專業投資人才的投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民間投資目前存在的盲目性和投機性。民營企業要認識到專業投資人才的重要性,通過引進和培養專業投資人才來提高企業的整體投資能力。針對生活環境因素難以吸引高端專業人才居留的問題,建議可以遵循“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的原則,采取靈活多變的引進形式。
[1]李揚:6000億溫州民資新風向[N].浙江日報,2010-05-18.
[2]蔡靈躍、劉守謙、陳明衡:溫州民間資本的發展與引導[J].上海金融,2005(2).
[3]應雄:民間投資:浙江經濟率先回升的關鍵[J].浙江經濟,2009(12).
[4]謝麗:壟斷行業提上議程[N].金融時報,2009-05-31.
[5]辜勝阻、潘登科、易善策:民間投資接力公共投資:后危機時期的重要選擇[J].當代財經,2010(3).
[6]周小平:深化投資體制改革促進民間投資發展[J].浙江經濟,2005(12).
[7]李萍:啟動民間投資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J].財會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