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涇河流域不同生態功能區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3

2010-11-15 12:54:32耿艷輝閔慶文呂愛鋒成升魁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年9期
關鍵詞:生態評價發展

耿艷輝 閔慶文 呂愛鋒 成升魁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涇河流域不同生態功能區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3

耿艷輝 閔慶文 呂愛鋒 成升魁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水土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會引發嚴重的生態問題,這些問題正逐步得到重視,相關的研究也備受關注。本文以涇河流域為研究對象,分別不同生態功能區對基于水土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評價,研究結果可為區域水土資源的進一步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供指導。本文首先將流域分為六個生態功能區,即東部山地水源涵養區(Ⅰ區)、西部山地水源涵養區(Ⅱ區)、北部丘陵溝壑水土保持區(Ⅲ區)、南部山地丘陵溝壑水土保持區(Ⅳ區)、塬地(階地、平原)、農田保護區(Ⅴ區)、中部過渡區(Ⅵ區)。然后,確定了由兩個系統即社會經濟子系統和水土資源與生態環境子系統、8個綜合性指標組成的水土資源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體系,從生態環境現狀(林草覆蓋率和土地退化指數)、耕地壓力、水足跡與水壓力三個方面對各功能區及相互之間的差異性進行分項評價,在此基礎上,對各區進行綜合評價。研究結果表明,涇河流域除Ⅴ區處于比較協調狀態外,其他各區(面積總計占90.09%)均處于不協調狀態,這反映出流域總體可持續發展能力差。

涇河流域;水土資源;可持續發展能力;生態功能分區;評價

可持續發展指標及其定量評價方法研究是當前可持續發展研究的熱點之一,評價和監測可持續發展的狀態和程度,是建立可持續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和協調管理機制的基礎,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管理的依據[1]。在國際上關于可持續發展指標最有代表性的有: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①;可持續進程指數[2](Sustainable Process Index,SPI);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等等。

按照指標的富集程度,可以分為單項指標、綜合核算體系和菜單式指標體系,各有優缺點[3]。對于菜單式的指標,按照指標表達的領域,可分為社會發展指標、經濟發展指標、自然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四個子體系構成。社會發展指標以表達人口與科技發展水平占主要位置;經濟發展指標多采用傳統的G DP、G NP指標,輔以表達經濟結構的指標等;自然資源指標主要包括表達土地、水、能源等資源的人均占有、資源密度等方面的指標;環境指標主要包括表達環境狀態及變化趨勢的指標[4-6]①。當選擇較多指標時,應避免多個指標相互關聯,表達含義重復。

自然-社會-經濟系統具有復雜性,單方面一個指標不能概括諸如生態、環境、經濟、社會因素等多個方面,因此需要運用一套合理的指標體系來評價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7-8]②。由于評價重點和目的的不同產生了許多評價的思路和方法。1992年以來,有關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不斷被提出。如:經濟合作組織(OECD)提出的壓力—狀態—響應模型(Pressure2State2Response(PSR))、聯合國統計局(UNSTAT)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框架(FISD)、國際科學聯合會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同時,在國際、國家、區域和部門等不同層次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也不斷涌現,具有代表性的有加拿大、美國、荷蘭等國家的指標體系,以及加拿大阿爾伯塔、美國俄勒岡等具體地區的指標體系。

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是用于評價可持續發展進展、反映發展問題的檢測工具。因此,該指標體系必須具備如下功能:描述功能(反映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基本狀況)、解釋功能(提供分析客觀現象和產生原因的邏輯線索和有關數據)、評價功能(實際發展狀況、政策、措施作出客觀評價)、監測功能和預測功能。也就是說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必須能夠描述和表征出某一時刻發展的各個方面的現狀,能夠描述和反映某一時刻發展的各個方面的變化趨勢以及描述和表征發展的各個方面的協調程度[3]。

面向生態建設的基于水土資源的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方法完全適用于本次評價。本文以涇河流域為研究對象,首先進行生態功能分區,然后選取相關的綜合指標對各區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和水土資源利用情況進行分項評價,最后對各區基于水土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綜合評價,研究結果可為當地實施可持續的水土資源管理提供依據。

1 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及其生態功能分區

1.1.1 研究區概況

涇河為黃河的二級支流,黃河十大水系之一,流經寧夏、甘肅、陜西3省(區)31個縣市,其中包括寧夏5個縣、甘肅和陜西各13個縣,行政邊界主要位于東經106°14′-108°42′和 北 緯 34°46′-37°19′之 間 ,流 域 行 政 面 積70 039 km2。流域面臨嚴峻的水土流失問題,侵蝕模數5 000-8 000 t/km2的強度侵蝕區面積占總面積的4215%①黃河上中游管理局規劃設計研究院,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涇河流域規劃(初稿),2003。。分配不均的降水、松散的土壤自身結構、支離破碎的丘陵溝壑地形,更重要的是人類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行為,是造成土壤侵蝕的原因。

1.1.2 流域生態功能分區

生態功能區劃是繼自然區劃、農業區劃之后,在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方面進行的另一種區劃方式。它是運用現代生態學的理論,將區域劃分為不同級別的功能單元,根據各單元的生態過程特點、生態環境的敏感性及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揭示其空間分布規律,為區域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綜合建設提供科學依據[9]。作為一種特定的目的性區劃,生態功能區劃首先遵循地理區劃的一般性原則,如地域分異原則、區域共扼性原則、區內相似性和區間差異性原則等等,此外也有其自身的特定的原則,如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綜合分析的原則,行政區劃的完整性和區劃單元在空間上相對集中連片的原則,主導性原則等。

本項研究的生態功能分區建立在《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涇河流域發展規劃(2003)》②黃河上中游管理局規劃設計研究院,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涇河流域發展規劃,2003。中的生態功能分區的基礎上,同時參照了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編著的《中國生態環境評價研究》中對流域31個縣的評價結果、各縣縣志和地方專家意見。

本研究最終將流域分為六個生態功能區(見圖1):東部山地水源涵養區(Ⅰ區)、西部山地水源涵養區(Ⅱ區)、北部丘陵溝壑水土保持區(Ⅲ區)、南部山地丘陵溝壑水土保持區(Ⅳ區)、塬地(階地、平原)、農田保護區(Ⅴ區)、中部過渡區(Ⅵ區)。其中Ⅰ區包括華池、合水、旬邑、寧縣和正寧5個縣;Ⅱ區包括涇源、華亭、隆德和隴縣4個縣;Ⅲ區包括鹽池縣、定邊縣、環縣、原州區和彭陽縣5個縣(區);Ⅳ區包括千陽縣、麟游縣、靈臺縣和崇信縣4個縣;Ⅴ區包括咸陽市市轄區、涇陽、禮泉、乾縣、永壽、彬縣、長武縣和淳化縣8個縣(區);Ⅵ區包括慶陽縣、鎮原縣、涇川縣、西峰市市轄區和平涼市市轄區5個縣(區)。

這六個功能區的基本特征分別為:

圖1 涇河流域生態功能分區Fig.1 Ecological function districts of Jinghe Watershed

(1)Ⅰ區。該區面積占流域總面積的17.93%;人口密度略低于流域平均值,為104.94人/km2;降雨量高于流域平均降雨量,為556.12 mm,氣候溫和濕潤。子午嶺林區坐落在該區域,子午嶺林區地形起伏緩和,主梁海拔1 500-1 600 m,一般地區海拔為1 200-1 600 m。

(2)Ⅱ區。該區面積占流域總面積的7.40%;人口密度與流域平均水平相當,為139.62人/km2;降雨量大,居流域第二位,為596.08 mm;氣溫低。六盤山土石山林區坐落在該區域,六盤山海拔多在2 300-2 900 m,主峰(米崗山)為2 942 m;山脊較平緩 ,山坡陡峭,多在 25°以上。

(3)Ⅲ區。該區地貌類型主要為梁峁丘陵、殘塬丘陵、梁狀丘陵,區內梁峁起伏、坡陡溝深。該區土地面積最大,占41.73%;人口密度最低,僅52.73人/km2;農村經濟發展壓力最大,人民生活相當貧困;降雨量在六個區中最少,平均為380.82 mm;林地面積在六個區中也最少,僅占面積的4.35%。

(4)Ⅳ區。該區地貌與Ⅲ區類似,為黃土丘陵溝壑區,但由于降雨量與Ⅲ區有顯著差異,因此景觀較之有很大不同。面積占7.91%;降雨量為625.06 mm,居流域第一位;人口密度較低,為95.47人/km2。

(5)Ⅴ區。該區土地面積占9.91%。地貌多屬高塬溝壑類型,主要涉及黃土高塬溝壑區、黃土階地區、沖積平原區,其南部有渭河的三、四級階地及河漫灘。區內的高塬溝壑區土地資源較為廣闊,塬面平緩,土層深厚;階地(平原)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水利條件優越,交通方便。年降雨量較豐沛,為555.59 mm,氣候屬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區,植被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人口密集,人口密度高達493.99人/km2,遠高于其他五個區。

(6)Ⅵ區。Ⅵ區為Ⅲ區、Ⅳ區向Ⅴ區過渡區,這使得其地形地貌較其他區更為復雜。面積占15.12%;多年平均降雨量在流域內屬偏低水平;為523.21 mm,人口密度較大為183.14人/km2,人類活動強度也較大,僅次于Ⅴ區。

1.2 評價方法

1.2.1 單項指標的選取、計算與數據來源

根據流域社會經濟-水土資源-生態環境系統的特點,結合以上提出的指標體系建立的基本原則,同時參考有關指標體系的建立,確定了由兩個系統、8個綜合性指標組成的水土資源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體系(見圖2)。兩個系統分別為社會經濟子系統和水土資源與生態環境子系統(簡稱資源環境子系統)。社會經濟子系統指標主要用以反映人口數量、人類發展需求和活動強度對資源環境的壓力,資源環境子系統指標用以反映在自然和人類活動因素影響下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所處的狀態。

圖2 涇河流域水土資源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Fig.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in Jinghe Watershed

社會經濟子系統指標選取三類、共四個指標。指標計算所需數據來源于甘肅省平涼地區統計年鑒(2005)、甘肅省慶陽地區統計年鑒(2006)、陜西省咸陽市統計年鑒(2005)、陜西省寶雞市統計年鑒(2005)、寧夏回族自治區統計年鑒(2006)、“十五時期”定邊縣國民經濟統計資料、定邊縣統計年鑒(2006),流域涉及的各縣2005年統計年鑒等資料。水土資源的壓力源于當地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以及當地人的實際活動強度,這四個指標反映了這些壓力:

(1)人口壓力指數%(u1)。是各區人口密度與FAO制定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人口密度的合理標準22人/km2的比值,該值越大說明該區的人口壓力越大。

(2)農村經濟發展壓力指數(u2)。是2005年各區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平均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差距與全國平均人均純收入的比值(各區均低于全國平均值),數值變化在0-1之間,該值越大說明農民越貧困,農村經濟發展的壓力越大,農戶的經濟發展需求也就越強烈,當這種需求被不合理的釋放時就有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3)G DP密度(萬元/km2)(u3)。指各功能區單位面積土地上的G DP,用以反映人類的綜合活動強度。

(4)農業總產值密度(萬元/km2)(u4)。指各功能區單位面積土地上的農業總產值,用以反映農業生產活動強度。

水土資源與生態環境子系統指標選取了三類、共四個指標,這些指標反映了在一定的壓力下水、土地承載狀況以及生態環境所處的狀態,它們分別是:

(1)土地退化指數(u5)。該指數是根據輕度侵蝕、中度侵蝕和重度侵蝕土地面積比重和權重計算得到的,表征各縣風蝕、水蝕、重力侵蝕的面積占總面積的比重,計算方法為:

土地退化指數=(0.05×輕度侵蝕面積+0.25×中度侵蝕面積+0.7×重度侵蝕面積)/區域面積 (1)

式中0.05、0.25和0.7分別是輕度侵蝕、中度侵蝕和重度侵蝕的權重。土地退化指數越大說明該地區生態系統退化越嚴重。涇河流域各縣土地退化指數數據來源于參考文獻[11]。

(2)林草覆蓋率(%)(u6)。該指數是區域有林地、灌木林和高覆蓋度草地面積之和占區域土地總面積的比例。計算該指數所需數據來源于由國家資源環境數據庫獲得的2000年1∶10萬土地利用圖。

(3)多年平均耕地壓力指數(u7)。耕地壓力指數是指最小人均耕地面積與實際人均耕地面積之比,計算公式如下[12-14]:

(4)水壓力指數(u8)。是居民生產生活過程中所消費的藍水足跡總量(WFPb)與徑流量(ORUN)的比值[15]:

BWSI顯示了一個地區徑流開發的程度,該值越大說明區域地表水開發利用程度越高。地表水開發利用存在一個合理閾值,國際上公認的地表水合理開發利用程度是30%,極限開發利用程度是40%[16]。因此,當 BWSI超過0.4時說明區域地表水開發過度,河道內需水已很難滿足。

1.2.2 綜合評價方法與流程

通過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得出綜合指數,用以對不同評價對象進行綜合評價和排序,步驟如下[7]:

(1)建立水土資源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依據可持續發展評價的理論,選擇一組具有典型代表意義,能反映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所承受的壓力與狀態、能全面反映可持續發展目標各方面要求的特征指標。

(2)指標權重的確定及綜合指標值的計算。在任一綜合指標體系中,由于各指標所承載信息的類型不同,指標子系統及具體指標項在描述某一社會現象或社會狀況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程度也不同,因此綜合指標和各指標之間不是簡單的求和關系,而是一種加權求和的關系。即:

式中 S是綜合指標值,Wi是各分項指標對應的權重值Pi是各分項指標的測量值。

指標的權重在多目標決策問題中反映各個指標的重要程度。指標權重的合理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綜合評價的正確性和科學性。這里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

(3)建立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模型。本文采用協調度模型進行求算和評價[10]。

功效函數(指標的無量綱化):設研究區可持續發展系統評價指標變量為 ui,評價指標值為 xi,ai和bi為系統穩定臨界上指標的上、下限值。可持續發展系統指標變量對系統有序的功效表示為:

式中 U(ui)為指標 ui對系統有序的功效。

協調度 C介于0-1之間,C>0.8時,系統處于高協調狀態;0.6×C×0.8時,系統處于比較協調狀態;0.5×C×0.6時系統處于基本協調狀態;0

1.2.3 指標值及權重的確定

各功能區評價指標賦值見表1(因篇幅限制,這里僅列出Ⅰ區和Ⅱ區的值,Ⅲ-Ⅵ區略)。u1的上限為預測的2025年人口壓力指數,下限為1,因此各區的上、下限各不相同;u2上限為100,下限為0;Ⅴ區的 u3值最大,為455.75,這里各功能區即以該值為 u3上限,下限為0;Ⅴ區的 u4值也最大,為139.41,這里各功能區以該值為 u4上限,下限為0;u5的上限為流域31個縣中土地侵蝕最嚴重的縣(環縣)的土地退化指數95.08,下限為土壤侵蝕最輕微的縣區(咸陽市市轄區)的土地退化指數7.32;u6的上限為100,下限為0;各功能區 u7的上限為各自1990、1995、2000和2005年四個年份中耕地壓力最大的年份的耕地壓力指數值,下限為四個年份中耕地壓力最小的年份的耕地壓力指數值,因此各區的上、下限各不相同;u8上限為1,下限為0。

各功能區 u1-u4的權重分別為0.28、0.33、0.15、0.24,u5-u8的權重分別為 0.36、0.25、0.31、0.08。社會經濟子系統權重賦為0.35,資源環境子系統權重賦為0.65。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區單項指標評價結果

Ⅰ區為子午嶺林區所在區域,其 u1-u8值分別為4.77,0.428 9,46.11×104元/km2,15.01×104元/km2,52.82,25.63%,1.092 8,0.080 3。可以看出,林草覆蓋率較高為25.63%,其中有林地和灌木林地覆蓋率為17.86%,居各區之首;但土地退化指數為52.82,說明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導致了土地退化程度大,退化程度高于流域平均水平,僅次于Ⅵ區和Ⅲ區,居第三位;多年平均耕地壓力指數略高于1,為11092 8,說明糧食基本自給自足;水壓力指數為8.080 3,說明藍水開發程度低。總起來看該區的社會經濟狀況很差:人口壓力指數為4.77,說明人口壓力較大;G DP密度和農業總產值密度分別為46.11×104元/km2和15.01×104元/km2,說明經濟發展水平低,且在六個區中是除Ⅲ區外最差的;農村經濟發展壓力指數為0.428 9,說明農村居民貧困,在各區中屬中等水平。

Ⅱ區為六盤山自然保護區所在的區域,其 u1-u8值依次為6.35,0.475 7,76.70×104元/km2,34.74×104元/km2,23.26,27.92%,1.178 9,0.080 3。水土資源與生態環境子系統各項指標值顯示:林草覆蓋率為27.92%,居各區之首,其中有林地和灌木林地覆蓋率為16.80%,生態環境狀況好;耕地壓力指數略高于1,只能實現基本自給自足。水壓力指數為0.080 5。農民貧困。

Ⅲ區位于流域上游,面積廣闊,占流域總面積的41%,許多特征與下游的Ⅴ區形成鮮明的對比。其 u1-u8值依次為2.40,0.551 6,25.94×104元/km2,9.82×104元/km2,60.88,3.75%,1.434 1,0.258 1。該區人口密度在六個區中最小,但由于土地貧瘠、糧食單產低,因此耕地壓力指數是六個區最大的,很難實現自給自足。其農民貧困程度最高、經濟發展水平最差。由于本身自然條件惡劣及對土地的過度開發利用,林草覆蓋率僅為3.75%,土地退化指數高達76.91,土地退化程度僅次于Ⅵ區,居流域第二位。今后該區的重點應該是生態建設,其次才是農業發展,在糧食方面應該主要依靠其他區域而非自給自足,在生態恢復中可適當發展牧業,通過畜禽產品虛擬水的流出換取糧食產品虛擬水的流入。

Ⅳ區位于流域的西南部,降雨量多,人口壓力相對較小,貧困程度高于流域平均水平,農村經濟發展壓力較大,耕地壓力指數0.845 3,是六個區中唯一小于1的,林草覆蓋率較低為9.67%,土地退化程度相對較輕。其 u1-u8值依次為4.34,0.450 4,49.36×104元/km2,31.32×104元/km2,29.87,9.67%,0.845 3,0.115 2。

Ⅴ區地處流域下游,是六個區中人口最密集、人類活動強度最大的區域,由于其相對優越的自然條件,農村經濟發展壓力指數最小,經濟發展水平最高,同時生態環境也最好。由于土地肥沃糧食單產高,其耕地壓力指數處于流域中等水平,但也僅能基本自給自足。強烈的人類活動使得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已超過區域地表水開發上限,其他區域的生態環境建設如果導致下游來水量的減少,其主要影響的區域即是Ⅴ區。其中 u1-u8值分別為22.45,0.075 8,455.75×104元/km2,139.41×104元/km2,10.71,7.24%,1.101 4,0.695 7。

Ⅵ區 u1-u8值分別為8.32,0.357 2,137.6×104元/km2,28.06×104元/km2,76.91,3.60%,1.286 2,0.413 0。是除Ⅴ區外人口最為密集、人類活動最為劇烈的區域,該區耕地質量差,耕地壓力指數高。農業發展效率不高,且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林草覆蓋率在六個區中是最低的,僅為3.60%,土地退化程度居六個區之首,地表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高。減少耕地面積、提高耕地使用效率、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提高林牧業產值應成為該區今后發展的重點。

表1 涇河流域水土資源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賦值(Ⅰ、Ⅱ)Tab.1 Values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in Jinghe Watershed(Ⅰ、Ⅱ)

2.2 各區綜合評價結果

計算獲得各功能區各系統的發展協調度及綜合發展協調度(見表2)。結果顯示,Ⅰ-Ⅵ區社會經濟子系統的協調度分別為:0.29、0.28、0.21、0.27、0.77 和 0.41,除 Ⅴ區處于比較協調狀態外,其它各區(總計占流域總面積的90109%)均處于不協調狀態。Ⅰ-Ⅵ區水土資源與生態環境子系統的協調度分別為:0148、0163、0136、0156、0156和0129,除Ⅱ區處于比較協調狀態,Ⅳ區和Ⅴ區處于基本協調狀態外,其它各區(總計占74178%)均處于不協調狀態。Ⅰ-Ⅵ區的綜合協調度分別為0140、0149、0130、0144、0164和0134,除Ⅴ區處于比較協調狀態外,其他各區(總計占90109%)均處于不協調狀態。

表2 各功能區各子系統發展協調度Tab.2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bsystems of each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 in Jinghe Watershed

3 結論與討論

涇河流域地域廣闊,水土流失嚴重,且區域差異明顯。本文在綜合考慮生態環境、自然條件、社會經濟差異的基礎上,進行生態功能分區,共分為六個區。采用人口壓力指數、農村經濟發展壓力指數、G DP密度和農業總產值密度對各功能區的社會經濟子系統進行評價,說明其人口壓力、貧困程度、人類活動強度狀況;采用多年平均耕地壓力指數、水壓力指數、土地退化指數和林草覆蓋率來對各功能區的水土資源與生態環境子系統進行評價。

從分析可以看出各區在不同的人口和經濟發展壓力下,水土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狀況呈現不同的特征。在分項評價的基礎上,采用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評判方法,確定了兩個系統、8個綜合性指標組成的評價指標體系,綜合評價流域基于水土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結果顯示除Ⅴ區處于比較協調狀態外,其他各區(面積總計占90.09%)均處于不協調狀態,這反映出流域總體可持續發展能力差,進一步的水土資源優化配置研究將是必要的。對各功能區的分項評價將有助于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提高涇河流域的水土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生態建設工作。

References)

[1]張志強,孫成權,程國棟,牛文元.可持續發展研究:進展與趨向[J]:地球科學進展,1999,14(6):589-595.[Zhang Zhiqiang,Sun Chengquan,Cheng Guodong,Niu Wenyuan.Progresses and Trend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J].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1999,14(6):589-595.]

[2]Krotscheck,Christian and Michael Narodoslawsky.The Sustainable Process Index:A new dimension in ecologicalevaluation[J].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4.

[3]蘭國良.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建構及其應用研究[D].天津大學管理學院,2004.[Lan Guoliang.Study on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dexes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2004.]

[4]Hanson A J.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3,46(3-4):381-390.

[5]李崇勇,陳森林,范源.區域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7,(4):1-8.[Li Chongyong,Chen Senlin,Fan Yuan.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Ecoeconomy System[J].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2007,(4):1-8.]

[6]王艷潔,鄭小賢.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概述 [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1,23(3):103-106.[Wang Yanjie,Zheng Xiaoxian.Reviewsof studieson index system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1,23(3):103-106.]

[7]胡志斌.岷江上游景觀可持續管理決策預案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6:95.[Hu Zhibin.Decision Scenarios Study on Sustainable Landscape Management in the Upper Reachesof the Min River[D].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6:95.]

[8]李利鋒,鄭度.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02,(3):237-248.[Li Lifeng,Zheng Du.An Assessmen t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J].Progress in Geography,2002,(3):237-248.]

[9]賈良清,歐陽志云,張之源.生態功能區劃及其在生態安徽建設中的作用[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5,32(1):113-116.[Jia liangqing,Ouyang Zhiyun,Zhang Zhiyuan.Regionalization of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Its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2Anhui[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5,32(1):113-116.]

[10]張秋良.退耕還林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03.[Zhang Qiuliang.Research on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3.]

[11]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國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Chin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e.The Evaluation for Eco2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China[M].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4.]

[12]蔡運龍,傅澤強,戴爾阜.區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積與耕地資源調控[J].地理學報,2002,57(2):127-134.[Cai Yunlong,Fu Zeqiang,Daierfu.The Minimum Area Per Capital of Cultivated Land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2,57(2):127-134.]

[13]朱紅波,張安錄.中國耕地壓力指數時空規律分析[J].資源科學,2007,29(2):104-107.[Zhu Hongbo,Zhang Anlu.Analyz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essure Index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J].Resources Science,2007,29(2):104-107.]

[14]耿艷輝,閔慶文,成升魁,陳操操.涇河流域耕地-人口-糧食系統與耕地壓力指數時空動態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08,(10):68-73.[Geng Yanhui,Min Qingwen,Cheng Shengkui.Temporal and SpatialDistribution ofCropland2population2grain System and Pressure Index on Cropland inJinghe Watershed[J].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08,(10):68-73.]

[15]Geng Yanhui,Min Qingwen,Cheng shengkui,et al.Tempo2Spatial Dynamics of Water footprint and Driving Factors in Jinghe Watershed.Ecological Economy,2008,(2)1

[16]李麗娟,鄭紅星.海灤河流域河流系統生態環境需水量計算[J].地理學報,2000,55(4):495-500.[Li Lijuan,Zheng Hongxing.Env 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Water Consumptionof River Systems in Haihe2 Luanhe Basins[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0,55(4):495-500.]

[17]吳玉鳴,李建霞.中國省城能源消費的空間計量經濟分析[J]1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3):93-981[Wu Yuming,Li Jianxia.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of Chinese Province[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18(3):93-98.]

[18]朱孟玨,陳忠暖,蔡國田1基于系統論的世界能源空間格局分析[J]1地理科學進展,2008,27(5):112-1201[Zhu Mengjue,Chen Zhongnuan,Cai Guotian.The Spatial Patlern of World Energy Based on Energy System[J].Progress in Geography,2008,27(5):112-120.]

[19]王家庭,趙亮1中國城市的資源集約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1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5):45-521[Wang Jiating,Zhao Liang.The Research of Resource Intensive Efficienc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ities in China[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19(5):45-52.]

[20]國家發展改革客觀經濟研究院國土地區研究所課題組對我國主體功能區及其分類政策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07,(4):3-10.[Program Team of Gradate School of Land Exploiture and Region Economy of Academy of Macroeconomic Research SDPC.Pilot Study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 oning and Its classify Policies[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 Research,2007,(4):3-10.]

Evalua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s in Jinghe Watershed

GENG Yan2hui MIN Qing2wen LV Ai2feng CHENG Sheng2kui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The irrational utilization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together with its serious ecological consequence,have long been receiving researchers’much concern,as importance is put on it gradually.In this paper,Jinghe Watershed,an arid and semiarid area located in the Loess Plateau,is taken as a case for research to evaluat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based on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s.The study results are useful for the further study on optimal allocation and irrational utilization of local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Firstly,we divided Jinghe Watershed into 6 zoned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s:they are water conservation district in east(District I),water conservation district in west(District II),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istrict in north(District III),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istrict in south(District IV),farmland protection district(District V)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farmland protection transitional district(District VI).Then we construct evaluating indicator system which includes 8 integrated indicators.We evaluate difference among elological fanction regions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atus(coverage of forest and grass,land degradation index),farmland pressure,and water footprint and water environment pressure.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except District V,other five districts(90.09%area of the watershed)are all in an incongruous state and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is bad in the watershed.

Jinghe Watershed;water and land resourc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s;evaluation

TV213.4

A

1002-2104(2010)09-0127-07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9.022

2010-03-20

耿艷輝,博士,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資源生態與區域發展。

3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40801216),國家“973”項目“西部典型區域森林植被對農業生態環境的調控機理”(編號:2002CB111506)。

① Murray,Christopher J.L..Development Data Constraints and 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Geneva:UNRISD,1991.27.

②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可持續發展指標開發小組.中國可持續發展監測與評估指標體系開發成果之四——寧夏固原地區可持續發展空間可視化評估階段進展,2005。

(編輯:于 杰)

猜你喜歡
生態評價發展
SBR改性瀝青的穩定性評價
石油瀝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基于Moodle的學習評價
生態
領導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欧美色图第一页| 免费aa毛片| 看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黑丝一区|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a亚洲视频| 欧美色综合久久|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日本午夜影院|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p区|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欧美亚洲香蕉| 国产91在线|日本|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亚洲天堂首页| 国产91蝌蚪窝| 欧美色视频日本|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一本色道久久88|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免费在线a视频|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日韩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劲爆第一页|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欧美精品在线看| 99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亚洲嫩模喷白浆|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成人综合网址|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色亚洲成人|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