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外部環境、綠色管理與環境績效的關系3

2010-11-29 05:35:56李衛寧陳桂東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年9期
關鍵詞:綠色環境管理

李衛寧 陳桂東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廣東廣州510640)

外部環境、綠色管理與環境績效的關系3

李衛寧 陳桂東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廣東廣州510640)

在要求發展低碳經濟的背景下,如何促使企業加強綠色管理,提高環境績效正日益成為社會所關注的焦點。文章基于外部環境視角,揭示影響企業綠色管理與環境績效的三個因素;通過對東莞家具產業127份企業樣本的采集分析,提出并驗證外部環境對綠色管理與環境績效的影響機制整合模型。研究發現,制度因素和技術相容性通過主動的行政管理這一部分中介對環境績效產生積極影響,客戶因素則通過完全中介變量主動的行政管理對環境績效產生積極影響。環保法規的完善、綠色技術的兼容以及客戶綠色消費意識的提高對企業進行綠色管理將會產生重要影響。今后構建并且不斷完善具有約束力的外部環境是提高企業環境績效的重要途徑。

制度;技術;客戶;綠色管理;環境績效

20世紀50年代,發達國家的綠色管理思想開始萌芽,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些企業開始將環境保護結合到企業的經營中來[1]。在此現實背景下,學者們從組織策略、綠色行銷等不同視角運用各種方法對綠色管理問題進行研究。針對企業綠色管理及環境績效影響因素的研究逐漸增多,基礎理論指出組織競爭性與正當性驅動組織向生態經濟發展[2],法規壓力、成本因素、利害相關人壓力等因素成為研究的重點[3]。目前,國內有關綠色管理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綠色營銷與綠色生產方面[4],對于環境績效的研究則集中在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模型的構建上[5],但對于影響企業綠色管理與環境績效的外部環境因素,多數僅停留在簡單的理論探討上,缺乏相應的深入研究,特別是實證研究,尤其缺乏對外部環境、綠色管理與環境績效整合性的研究[6]。Hussey等[7]2007年針對458家小型制造業企業調查表明,全球中小制造業企業環境管理績效現狀并不樂觀,很少有企業去關注環境污染問題,去實施環境管理系統,利用生命周期管理或采取其他主動的環境管理實踐。在全球發展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我國如何構建具有約束力的外部環境,促使企業加強綠色管理,提高環境績效是本研究關注的問題。本研究以東莞的家具產業作為研究對象,探索制度環境、技術環境以及客戶環境等外部環境因素對企業綠色管理(主動的行政管理)與環境績效的影響機制整合模型。

1 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1.1 變量界定

已有研究認為綠色管理活動包括綠色營銷活動、清潔化生產活動及主動的行政管理活動[8-12]。由于本研究所選擇的研究對象均為以完成海外訂單為主的外向型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基本不涉及營銷活動,清潔化生產在企業之間存在很大差異,本研究定義綠色管理為企業透過主動的行政管理,生產對環境友善的產品以降低資源使用和減少污染從而提高環境績效的活動。主動的行政管理是指環保稽核、辦公環保、員工培訓、環保認證申請等行政上一系列與綠色管理相關的活動[12]。組織的績效包含經濟績效與環境績效[13],本文為了解企業綠色管理對環境造成的直接影響,采用狹義的環境績效,即一般定義都包含的資源使用績效與減少污染績效。企業的綠色管理與環境績效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Scott[14]認為企業環境包括制度環境與技術環境,企業制度環境包括規范、法規及認知,而技術環境是指與組織投入、產出有直接關聯的環境集合。Freeman[15]指出企業行為還受到利害相關者因素的影響,而家具產業中客戶因素尤為重要。

1.2 外部環境與綠色管理

Scott[14]認為企業在面對環境的要求時,傾向于追求制度環境所認可的合法性,因此會針對制度環境的要求作出適當的調整策略。Porter等[16]研究發現,若能以適當的環境標準引導企業創新,企業就能更有效地利用原料、能源等資源。Bonifant等[17]進一步指出,當政府創新性的環保法規出臺之后,企業的環保措施會明顯由“管末處理”轉向“源流減廢”,這種理念的發展導致后來各國政府設立環保法規,鼓勵生產可回收、低污染、省能源的綠色產品。秦穎等[18]在調研關于企業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時,發現有90%以上的企業認為嚴格的環境法規對解決環境問題很重要。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H1a:制度因素與主動的行政管理呈顯著正相關

張彥輝等[19]的研究表明,由于綠色管理會受到技術特性變數的干擾,企業通過選擇不同的環境科技創新策略以適應環境壓力。企業在引進綠色技術時,首先考慮的是所引進的綠色技術是否與企業現有的技術系統兼容,以及推行綠色技術的難度是否很大[20]。家具生產企業在推進綠色管理中所遇到的綠色技術的難度并不大,主要是綠色技術是否與原有的技術系統相兼容。Robertson[21]采用與已有做事方式的一致程度相定義相容性,即企業引進綠色生產方法或管理系統所涉及的硬軟件知識,包括綠色制造技術、產品環保化設計與綠色管理工具等,是否與現有的技術系統有較高的相容性。相容性越高,企業采用該項技術的意愿就越高。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假設H1b:技術相容性與主動的行政管理呈顯著正相關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顧客綠色消費理念不斷強化,綠色消費者對生態保護日益重視。在歐美,有關調查顯示82%的德國人到超市購物時優先考慮環保問題,77%的美國人表示企業的綠色形象會影響他們的購物欲望。Arora等[22]的壟斷理論表明高收入消費者愿意把環境友好產品利益內在化,這樣使得那些積極降低污染的企業愿意內在化其污染的不經濟性,主動參與污染降低的活動。Henriques等[23]研究發現顧客的壓力與企業環保規劃的形成呈正相關。秦穎等[18]也指出,較靠近消費者的企業可能會感到更大的壓力,認為從改善環境友好的名聲中會獲得更大的利益。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假設H1c:客戶因素與主動的行政管理呈顯著正相關

1.3 綠色管理與環境績效

Judge等[13]研究發現,企業的經營決策程序與環保行為相結合的程度與環境績效呈正相關關系;Montabon等[24]較早前通過運用內容分析法、典型相關分析和多元數據分析方法證實了環境管理實踐同企業績效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此前許多學者也指出,采用事前的預防比事后的控制可以獲得較佳的環境績效[9,11,16]。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假設H2:主動的行政管理與環境績效呈顯著正相關

1.4 外部環境與環境績效

基于假設一的3個子假設和假設二,本研究進一步提出以下三個假設:

假設H3a:制度因素與環境績效呈顯著正相關

假設H3b:技術相容性與環境績效呈顯著正相關

假設H3c:客戶因素與環境績效呈顯著正相關

綜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以下理論模型(見圖1):

圖1 理論模型Fig.1 Theoretical model

2 研究方法及假設檢驗

2.1 研究樣本及問卷收集

本研究以東莞家具企業為研究對象,樣本選取要求為:①獨立經營核算,具有獨立法人地位;②正在經營中的加工或制造企業;③包含整個家具產業中的家具成品生產企業(出口型)、家具配套材料供應企業、家具行業五金企業以及家具行業包裝企業。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數據,根據東莞家具產業的實際情況并參考高明瑞和黃義俊[12]的研究,設計出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調查問卷要求由企業高管填寫,每個企業只填寫1份問卷。調查中實際發放問卷231份,回收145份,回收比率為62.7%;扣除存在明顯填寫錯誤及填寫不全的18份之外,有效問卷127份,占實際發放問卷的55%。樣本企業中家具成品出口企業有54家,其他配套企業有73家;獲得ISO9000認證者有103家、獲得ISO14001認證者有9家、同時獲得 ISO9000與ISO14001驗證者有9家;組織年齡最少1年,最高19年,平均10.50年;員工人數最少20人,最多1 000人,平均276.4人;資本額最低50萬元人民幣,最高1 000萬元人民幣,平均103.6萬元人民幣。

在問卷調查時,如果所有題項均由同一填寫者填寫,就容易出現同源偏差(Common Method Variance,簡稱CMV)的問題,本研究使用了答卷者信息隱匿法等事前預防的措施。同時,本研究還采用 Podsakoff等[25]建議的哈曼(Harman)單因子檢測方法檢測同源偏差。在有效問卷的所有題項做因子分析,在未旋轉(un-rotated)時得到的第一個主成份,占到的載荷量是35.361%,并沒有占到多數,所以同源偏差并不嚴重。

2.2 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14.0 For Windows)分析各變量(制度因素、技術相容性、客戶因素、主動的行政管理、環境績效)的Cronbach’α系數(0.741、0.736、0.698、0.762、0.715),結果都大于 0.6,說明問卷對變量的設計和結果具有一致性和可信度。

2.3 相關性分析

在進行模型檢驗之前,通常首先要考察變量間的相關關系,以揭示各變量間統計關系的強弱,為進一步描繪和反映變量間數量變化關系提供依據。本研究變量的相關性分析如表1所示。在變量的相關分析中,可以初步判斷變量之間的共線性問題的情況,一般認為如果相關系數在0.75以上,則可能存在共線性問題。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變量之間相關系數從0.156到0.364,均未超過0.75,變量之間不存在共線性問題。

2.4 理論模型驗證

2.4.1 整體模型檢驗

本研究用Liserl8.7軟件對假設模型進行驗證,整體模型的擬合指標如表1所示,綜合各項擬合指標判斷,本研究所提出的理論整體模型擬合度良好,可以用以檢驗本研究所提出的理論假設。

2.4.2 路徑系數與假設檢驗

整體模型的路徑系數與假設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2.4.3 中介檢驗

按照Baron等[26]所建議的方法,利用層級回歸進行中介檢驗。結果顯示,第1、2步均顯示制度因素、技術相容性以及客戶因素對環境績效和主動的行政管理都存在顯著影響,但在第3步中,在回歸方程的自變量中加入中介變量即主動的行政管理之后,主動的行政管理的歸回系數顯著,而客戶因素與環境績效的關系消失,T值由3.50降低為0.95,不再顯著,因此主動的行政管理在客戶因素和環境績效的關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制度因素與技術相容性的回歸系數依然顯著,說明主動的行政管理在制度因素和技術相容性兩者與環境績效的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表1 整體模型的擬合指標Tab.1 Fit indexes of the overall model

表2 整體模型的路徑系數與假設驗證Tab.2 Path coefficient and hypothesis2testing of overall model

3 研究結論與建議

3.1 研究結論

(1)綠色管理(主動的行政管理)對環境績效有直接正向影響。此研究發現印證了Judge等[13]企業的經營決策程序與環保行為相結合的程度對環境績效有正向影響的觀點,采用事前的預防比事后的控制可以獲得較佳的環境績效[9,11,16]。由于企業相比于消費者和政府,其對環境的影響最大而且最系統[9],因此對社會而言,對企業施加適當的外部環境壓力,引導企業實施綠色管理,將能夠有效地改善自然環境。

(2)外部制度環境對綠色管理及環境績效均存在直接的正向影響,外部制度環境還通過綠色管理這一中介間接影響環境績效。在本研究中,外部制度環境主要是指環保法規的約束,而數據顯示,制度因素在綠色管理的三個影響因子中作用最大。可見,若能以適當的環境標準引導企業創新,可以更有效利用原料、能源等資源[16],企業為符合越來越嚴格的環保法規也應該采取積極的環境管理[8,11]。東莞的家具企業以出口為導向,產品主要銷往歐美市場,這些市場對進口家具設置了各種環保門檻,受訪的廠商舉例說部分國家對進口家具的包裝有環保要求,但又不愿承擔由此引起的成本上升,這種制度壓力迫使企業要不斷進行綠色創新。因此,適當的外部制度環境能夠促使企業采取更積極的綠色管理并重視綠色創新以便降低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在當前全球反暖化的大背景下,這一結論對于我國更加重視并更好地利用環保法規這一手段來發展低碳經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綠色技術的技術相容性對綠色管理及環境績效均存在直接的正向影響,技術相容性還通過綠色管理這一中介間接影響環境績效。這說明企業在引進綠色技術時,會考慮綠色技術與企業的現有作業是否相容。因此,在今后的長期過程中,在我國加強綠色技術創新以及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環保技術的預期不斷增強的背景下,行業協會或政府環保部門在推動企業采用綠色技術時應充分注意綠色技術與企業現有作業的相容性問題。

(4)客戶因素對綠色管理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并通過主動的行政管理這一中介間接影響環境績效。這一發現支持了相關文獻認為消費者壓力能促使企業進行綠色管理,提升企業環境績效的觀點。東莞的家具生產企業以出口為主,其面對的客戶對產品具有較高的環保要求,這種客戶的壓力通過出口企業傳導到整個產業,使得客戶對家具產業的綠色管理產生明顯影響,并最終影響了企業的環境績效。Stead[27]發現西歐部分因環保出色而能夠創造競爭優勢的企業,是依靠發展綠色產品以實現差異化競爭,吸引了重視環保的消費者,在利基市場獲取更大邊際效率,最終達到成本的領先。但通過對東莞家具行業的外銷企業與內銷企業的訪談對比,研究發現客戶因素對家具行業內銷企業進行綠色管理的影響并不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消費者的綠色觀念比歐美國家落后。但隨著中國經濟和消費者生活質量的快速提升,當消費者的綠色消費需求增加到較高水平時,企業能否對這種需求做出有效反應,將會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3.2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來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盡可能采取比較規范的實證研究方法,并取得一些有益的學術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和局限性。第一,實證研究中各變量測量問題數量和樣本大小的限制,后續研究有待進一步完善量表和擴充樣本規模;第二,實證研究樣本選取地區和行業的限制,后續研究可以進行跨地區和跨行業的比較研究;第三,本研究僅考察外部環境對企業綠色管理及環境績效的影響,后續研究可以引入內部環境變量,如組織特性;第四,本研究主要采用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后續研究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案例研究。

References)

[1]Schott J,Fischer K.The Greeningof the Industrial Firm[C].In Schott,J.and Fisher,K.eds.,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for Industry[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3:3-33.

[2]Bansal P,Roth K.Why Companies G o Green:A Model of Ecological Responsiven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4):717-736.

[3]Berry M A,Rondinelli D A.Proactive CorporateEnvironmental Management:A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J].Academy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8,12(2):38-50.

[4]李文偉.關于綠色營銷的研究觀點綜述[J].經濟縱橫,2006,(15):76-79.[Li Wenwei.A Summaryof Green Marketing Perspectives[J].Economic Review,2006,(15):76-79.]

[5]謝芳,李慧明.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標準的演進與整合[J].經濟管理,2006,(7):17-20.[Xie Fang,Li Huiming.The Evolution and Integration ofthe Evaluation Criterion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J].Economic Management,2006,(7):17-20.]

[6]王京芳,王露,曾又其.企業環境管理整合性架構研究[J].軟科學,2008,(1):1-4.[WangJingfang,WangLu,Zeng Y ouqi.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Enterprise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Soft Science,2008,(1):1-4.]

[7]Hussey D M,Eagan P D.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Test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 Small and Medium2sized Manufacturers:Can SEM Help SM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7,15(4):303-312.

[8]Hart SL.A Natural2Resource2Based View of the Firm[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4):986-1014.

[9]Shrivastava P.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S1):183-200.

[10]Barret J,Segerson K.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 Environmental Policy Desig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7,(33):196-213.

[11]Nehrt C.Maintainabilityof First Mover Advantages Wh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Differ Between Countr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77-97.

[12]高明瑞,黃義俊.綠色管理與利害相關人關系之研究:臺灣1000大制造業之實證分析[J].中山管理評論,2000,(3):537-565.[Gao Mingrui,Huang Y ijun.Relation between Green Management and Stakeholders: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aiwan’s 1000 Largest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Zhongshan Management Review,2000,(3):537-565.]

[13]Judge Jr W Q,Douglas T D.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Incorporating NaturalEnvironmentalIssues into Strategic Planning Process: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8,35(2):241-262.

[14]Scott W R.Organizations:Rational,Natural and Open Systems[M].(3rd).NewJersey:Prentice2Hall,1992.

[15]Freeman R 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Pitman,1984.

[16]Porter M E,vander Linde V C.Green and Competitiv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9-10):120-134.

[17]Bonifant B C,Arnold G,Long T.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J].Business Horizon,1995,(7-8):37-47.

[18]秦穎,曹景山,武春友.企業環境管理綜合效應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8,(1):105-111.[Qin Y ing,Cao Jingshan,Wu Chunyou.Empirical Research of Impact on Driving Factors of Fir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Based on EMBs[J].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8,(1):105-111.]

[19]張彥輝,許牧彥.影響廠商選擇環境科技創新類型之因素[C].臺灣科技管理研討會,1999.[Zhang Yanhui,Xu Muyan.Factors Affecting Enterprise’s Type of Choice about Environ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C].Taiwa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Seminar,1999.]

[20]Rogers E M,Shoemaker F F.Communication of Innovation:A Cross2 Cultural Approach[M].New Y ork:Free Press,1971.

[21]Robertson T S.Innovative Behavior and Communication[J].New Y ork:Holt,1971.

[22]Arora S,Gangopadhyay S.T oward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Voluntary Over2compliance[J].Journal of Economics Behavior Organization,1995(28):289-309.

[23]Henriques I,Sadorsky P.The Determinants of an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Firm:An Empirical Approach[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6,30(3):381-395.

[24]Montabon F,Sroufe R,Narasimhan R.An Examination of Corporate Reporting,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7,25(5):998-1014.

[25]Podsakoff P,Organ D.Self Reports in Organizational Leader Reward and Punishment Behavior and Research:Problems and Prospects[J].Journal of Management,1986,12(4):531-544.

[26]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2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1173-1182.

[27]Stead W E,Stead J G.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Sustainability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C].In Collins D,Starik M.eds.Research i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Policy2 Sustain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Empirical Studies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Nature and Organizations[M].Greenwich,CT:JAI Press,1995:43-6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ernal Environment,Green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LI Wei2ning CHEN Gui2do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China)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economy,how to 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strengthen green management and improv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social concern.From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this paper revealed threefactors impacting the green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a sample of 127 enterprises from Dongguan furniture industry,we developed and examined the integration model of the influence from external environment to green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The study found that institution and technical compatibility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rough active administration of the partial mediation,and customer also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but through active administration of the full mediation.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green technical compatibility and heightening sense of green consumption,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green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In the future,building and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binding external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stitution;technology;customers;green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F06212

A

1002-2104(2010)09-0084-05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9.015

2010-03-25

李衛寧,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企業戰略管理。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No.70832003);廣東省軟科學研究項目(No.2009B070300031)。

(編輯:劉呈慶)

收稿日期:2010-03-13

作者簡介:陳媛媛,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FDI與能源、環境污染等。

3本文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NO.07JJD790137)的資助。

猜你喜歡
綠色環境管理
棗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盡棄
今日農業(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綠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海峽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環境
“這下管理創新了!等7則
雜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人本管理在我國國企中的應用
現代企業(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
管理的另一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九九热在线视频|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亚洲天堂伊人|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有专无码视频|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国产一在线|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青青国产视频| 亚洲人成网18禁| 亚洲有码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冒白浆免费视频| 午夜精品区| 国产精品19p|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91系列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国产婬乱a一级毛片多女|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亚洲永久色| 高清国产在线| 亚洲成a人在线播放www| 色男人的天堂久久综合| 国产黄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另类视频|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精品在线91| 在线毛片免费|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日韩高清一区 |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欧美在线伊人|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亚洲αv毛片|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日本久久网站|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欧美在线天堂| 91偷拍一区|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四虎亚洲精品|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