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侍麗娟
利用“直覺”進行藝術教學
■王菲 侍麗娟
“直覺”是“人對個別事物最原始、最簡單的認識,即一種見形而不見意義的認識。”西方的哲學家柏格森認為直覺是一種最高級,最深刻的認識形式。他認為“直覺,是一種理智的交融,這種交融使自己置身于對象之中,以便與其中獨特的、無法表達的東西相貫通。”
無論音樂、美術、表演等作品的創作,都離不開作者的直覺感官意識。那么如何運用“直覺”的方法進行藝術教學呢?簡而言之,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對象之中,整體把握對象。因此,在藝術教學中直覺方法的運用,就應該從整體把握入手。
一是技巧的整體把握。就音樂演奏而言,以快速練習為例。當我們著手訓練這一技巧時,實際上也是訓練著整個演奏系統,訓練著大腦敏捷的反應。一個技巧總是建筑在其它技巧之上,與其它技巧有著密切的關聯,通過“這”一技巧與“那”一技巧的前后推進、組合運用,表達出作品的章節情緒和整體情感。所謂訓練某個技巧,只是注意力有所側重,關注重心在某一“點”上,但是無論哪一個單一的技巧的訓練,都應該在內心審視技巧的整體“背景”,應該融合在相應的整體背景之中。技巧的整體把握應該是各分解組合部分之和,大于整體。
二是內容的整體把握。內容的整體把握,主要是把握一個作品區別于其它作品的情緒特點。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深入到作品之中,去感受體驗獨特的作品情緒,去區別把握不同作品的細微區別。內容的整體把握實質上包含:一是讓學生站在欣賞者的角度,對作品內容的把握。二是讓學生作為二度藝術創作者或者表演者如何把內容準確地表達出來。這兩個層次又有聯系,又有區別。在教學中,應該把作為欣賞者角度已達到的藝術修養水平與作為藝術創作者或者表演者已達到的技巧程度,通過內容的整體把握,使之互為動因,把需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盡可能完美地表達出來。
三是內容與技巧的整體把握。內容需要技巧的“描繪”,因此內容離不開技巧,技巧是為內容服務的。把技巧從內容中分離,目的是為了內容,技巧只能是手段。不管內容的把握也好,技巧的把握也好,都不是誰能直接教出來的,而是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自我“直覺”,不斷總結、不斷積累、不斷升華,從中“悟”出來的。
“直覺”的整體把握在美術教育中,尤其是兒童美術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兒童依靠“直覺”能夠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能夠創造性的表現視覺意象,能夠體現美的自然法則。依靠把握“直覺”進行繪畫輔導,以視覺訓練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依靠直覺進行繪畫輔導,尊重學生的視覺表達,首先要求學生感受直覺。培養學生注意觀察。一般兒童習慣畫有記憶的形象,常常認為擺在前面的實物,與自己畫畫無關,不認真觀察,只畫記住的概念形象。通過觀察直接感覺事物,就能幫助兒童克服造型的概念化。其次,要教學生準確獲得直覺。如何觀察?如何記憶形象?如物象的形狀特征、與其它物象的區別、物象的具體內容和細節、物體之間的關系、物體空間距離、色彩的感受與變化等,都要正確引導,使之準確獲得。再次,使教材系列化,強化直覺。通過多媒體,如通過實物、錄像、圖片、幻燈等觀察,形成有相互聯系的教材內容,一環接一環的擴大知識面,進行感官刺激,激發學生創作熱情。
從音樂專業來說,把握“直覺”可以從“聽”、“看”、“跟”三方面進行。“聽”是聽音響教材,聽經典作品,聽交響樂、室內樂、歌劇等各種音樂作品。“看”是看他人的表演。“看”要注意視覺思維,根據教學的要求,使學生有意識地選擇關注目標。“看”的教材包括音樂會、電視節目中著名演奏家的風采,教師的示范及學生之間的互相“觀摩”。“跟”是跟老師學習,“聽”與“看”是內容與技巧的間接把握,只有通過大量的練習,才能把間接的知識轉化為直接的技能。由于音樂藝術的特殊性,在學習的過程中,某些技巧和內容難以把握,這就需要“跟”。“跟”實際綜合了“聽”與“看”的功能,使學生在“跟”的過程中掌握內容與技巧的整體把握。
把握直覺從整體入手,依靠直覺進行藝術教學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人的潛質、發展人的認知能力,提高人的視覺造型的創造力。實踐證明,直觀知覺是思維的基礎,依靠直覺進行藝術教學是一種符合藝術教育實際的科學方法。在藝術教育實踐中,我們應有意識地運用好這一方法,以不斷促進藝術教學的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