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禾 刀
同一題材拍了電影再拍電視劇,還排練成話劇,有人戲謔,被“蒸”過了,再用“水煮”一下,最后又拿去“紅燒”。越是那些著名作品,越會被頻繁地改編成話劇,翻拍成電影或電視劇。
從藝術表現形式來看,不同形式的藝術,滿足的是不同受眾的文化需求。只要現實中存在這種需求,意味著就存在這種藝術形態的創造動力。這就好比有的人喜歡看話劇,而有的人熱衷于簡短的電影,還有的人則覺得故事要嚼得更細才有味道。
“套拍”終不過是套了個名頭。從營銷角度看,借助一方先熱的輿論優勢,至而推出另一種形態的作品,至少可以省去大筆營銷費用。這樣巧借東風并非不可以,但影視“套拍”,并非對原版的注水或者縮水。
創造是影視“套拍”的生命源泉。在新《三國》播出前,吳宇森的電影版《赤壁》票房收獲頗豐,當然也喜憂參半。同樣是改編,朱蘇進對電視版的《三國》亦注入了太多不同的含義。除了貂蟬這一角色命運的變化,更具爭議的是,曹操形象的顛覆。在傳統作品里,劉備是當仁不讓的第一視角,即便老版亦難出其右。朱蘇進在保證劉備這一傳統角色前提下,大膽突破對曹操的角色刻畫:奸詐之時,卻又不乏人之常情。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朱蘇進對曹操這一角色的全新詮釋,新《三國》會生發出如此熱度。
無論是電影、或者電視、抑或話劇,最終能否得到觀眾的肯定,并不局限于其表現形態,而取決于作品到底能給觀眾帶來什么。觀眾不喜歡炒冷飯,不喜歡嚼蠟,也不喜歡嘩眾取寵,只是喜歡那些能夠足以令其產生共鳴的感染力量。簡而言之,影視“套拍”的唯一標尺在于,觸及觀眾心扉。至于藝術形態,只不過是一件事關個人喜好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