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婷
盡快趕赴現場,適時報道科研工作的階段性成果。由于一項科研從研制到出成果過程較長,多數科技新聞與突發事件相比,也許即時性不是很強,但是也絕對不是不需要“搶占先機”。盡管許多重大科研項目研究時間較長,但觀眾希望了解其進展,因此要選擇時機進行階段性報道。如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期間,新聞媒體及時報道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的中期研究成果“‘低碳’農業,減少環渤海地區土壤污染”,通過這個報道既可以讓人們看到中國在“低碳”方面的努力,也充分展示中國在科學方面的研究實力。如果新聞媒體錯過時機,即使有好的研究成果,也會失去新聞價值。
選好當事人,在現場進行情景追憶。科技新聞的研究過程往往是“過去時”,因在報道科技成果時一般采用“逆時性采訪”。一是讓科研人員講述親身經歷,可以讓觀眾感到科研成果真實可信。二是通過詳盡報道研究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讓觀眾對科技項目了解得更加詳細。大連電視臺記者在采訪“低碳”農業這條新聞時,已經是冬天了,一般農業土壤實驗都是在春天到渤海灣復州河附近采集土樣和水樣,冬天是采集不到樣本的。但是,采集樣本是這條農業科技新聞要說的第一步,怎么表現成為難題。記者在拍攝完實驗室現場場景后,把樣本采集人帶到農田中,用一段同期聲說明當時采集土樣的實際情況,通過他的描述,把觀眾帶到試驗取樣現場。
選好報道切入點,提高觀眾的觀看興趣。如何報道才能讓普通觀眾聽得懂,喜歡看?筆者認為,要選好引人入勝的切入點。比如報道“低碳”農業的科技新聞,減少碳排放,是這則新聞的要點所在。但是,如何切入才能讓普通農民了解,減少碳排放的好處以及如何做才能減少碳排放?記者選擇了教農民科學施肥,既不污染土壤又能增產增收,以此吸引農民觀眾看電視,讓他們通過電視新聞認識到并不是多施肥就能年年大豐收,如果把土壤污染了,顆粒無收將是最終結果。這條新聞選擇這個切入點,既能讓觀眾受到一些科學教育,又很有實用價值。
另外,可以選擇專家、學者進行“解讀、揭秘”,運用模型、特技演示、模擬圖等展開事件的分析。如在中央電視臺2008年9月30日的 《今日關注》及新聞頻道特別節目《神七巖松訪談》中都運用到了神舟七號飛船的模型。運用多種材料及模型,在改變以往固定報道模式的同時,也增強了報道的效果。
記者要先弄懂弄通,力爭將所涉及的科技知識表達明白。重大事件中的電視科技新聞報道,多種學科交匯特點明顯,影響大,是進行電視科普的好機會。在科技事件的報道中,特別是在直播節目中,要求現場報道記者及演播間主持人具有足夠的相關科技知識儲備,成為電視科技新聞報道的“準科學人”。因為觀眾的科學知識及科學素養參差不齊,而主持人及現場報道記者承擔著在最短的時間內要形象而生動地描述事實真相、工程原理等的重要任務。科技新聞格外需要電視的表現,中央電視臺的《科技博覽》就是采用故事化的形式來表現科技知識。在科技型故事類節目中,主持人平易近人的敘述方式和解決懸念的主導能力牢牢地吸引著受眾的眼球。王剛曾經在主持節目時,用講故事的形式為觀眾講解一則如何破除迷信、相信科學的科技新聞。內容不僅生動,引人入勝,而且環環相扣,最終讓觀眾明白,這個世界上,科學才是主宰,任何迷信說法都是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