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芳
張家港人民廣播電臺對農村節目一向十分重視,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推出《田野新風》節目,每周一檔。當時張家港還沒有報紙和電視媒體,廣播在農村改革風起云涌的時代發揮了重要的宣傳導向作用。1999年12月18日,對農廣播直播節目《走進鄉村》正式開播,節目立足農村、服務農業、貼近農民,積極為農民提供各種政策和增收致富信息,反映農村的新人新事,深受廣大農民的好評。
《走進鄉村》的目標受眾是農民。為了辦好節目,節目主動爭取以農口單位為主的職能部門的支持,這樣既豐富了節目的內容,又提高了節目的權威性。《本周農事》欄目是和張家港市農業局聯合推出的,針對當前農業生產、田間管理中的季節性農活,采用電話連線、走進直播室,或記者采訪等形式聯系一位市農業局植保站、蔬菜辦、水產站等各個不同部門的農技人員,講解當前種養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這種方式拉近了和聽眾之間的距離,也使節目更加生動。
《走進直播室》欄目不定期邀請農村的聽眾走進直播室,分享他們的故事、經驗等。2009年3月,《走近鄉村》節目推出了系列訪談 《我是村官我自豪》,每周邀請一名大學生村官走進直播室講述他們在農村的故事。節目播出后,不僅受到了農村聽眾的好評,也得到很多在校大學生的關注。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越來越關心。為更好地提高農民的健康意識,2007年張家港電臺開設了《健康時間》小欄目,定期邀請醫院的專家走進直播室,傳遞健康保健知識。
2008年,《走進鄉村》與張家港市的每個鄉鎮聯手推出了 《港城新農村》,每期節目都和鄉鎮人員共同策劃、采訪,記者能及時了解農村最新鮮的事,知道農民最需要的,更加深入地為農民服務,同時也緩解了自身資金短缺、人員緊張的壓力。
此外,張家港電臺還開設了《田野新風》《生財有道》《農事小百科》等小欄目。周六、周日的 《走進鄉村周末版》,介紹張家港的人文、民間傳說、農村中的一些文化娛樂活動,穿插播送戲曲、民樂、快板、評彈、相聲、民歌等精彩片段,豐富群眾的生活。例如2008年河陽山歌的演唱比賽、張家港市第二屆戲曲大賽的精彩片段等等,通過后期的剪輯、制作,在節目中播出。同時電臺也會請一些鄉鎮藝術團的演員來錄制一些他們演唱的戲曲,在節目中播出,這種自娛自樂的形式農民特別喜歡。
張家港電臺根據需要不定期作調整,及時推出一些欄目或者系列節目。例如系列報道 《江村紀行》《歲末年初訪農戶》《和農民經紀人拉家常》等等,2009年初推出了《回望與展望》,針對“三農”中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邀請各鄉鎮分管農業的領導走進直播室,傾心和百姓作交流。
強化服務,提供信息開眼界。農民對市場“跟風跑”的意識較濃,看到別人賺錢了自己也想試試,拼命往一條道上擠。記者發現農民對以下三類信息需求迫切:1.價格信息,包括生產資料價格和農副產品價格。2005年開始,節目組及時發布農副產品市場及周邊市場的信息,滿足農民的需要。2.供求信息。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包括農產品的供求問題,為此,《走進鄉村》積極為供求雙方牽線搭橋。3.市場預測。農民總是為種養項目的選擇而發愁,他們擔心到了收獲季節生產出的農副產品銷不出去,賣不出好價錢。節目組會及時將這類信息告訴聽眾,讓他們了解行情。
典型引路,轉變觀念天地寬。現在的農民雖然在思想觀念、文化程度等各方面都較以前有了顯著進步,但仍有一些農民不知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致富項目。《走進鄉村》把種植能手、養殖大戶請進直播室,講述自己的致富經驗。2008年下半年,記者在節目中介紹了一種養殖新技術——發酵床養豬技術,張家港市大新鎮一位農民就買來材料嘗試這種科學養殖技術。2009年3月份記者和推廣這項技術的市獸醫站采訪了這位農民,雖然他在養豬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但是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已經走上正軌。為此《走進鄉村》連續做了三期節目,詳細向農民介紹了這種技術的優勢及存在的問題。很多農民都關注這種新技術,節目的播出給農民吃了定心丸,消除了他們的擔憂。
走進鄉村,成為農民貼心人。《走進鄉村》節目還把為農民解決實際困難作為節目立足農村、貼近農民的一個重要內容。經常有農民來電話或來信咨詢哪里可以購買苗木,怎樣和節目中介紹的一些致富典型人物聯系。對這些聽眾朋友,節目組都熱心又慎重地聯系相關部門,為他們答疑解惑、牽線搭橋。2008年3月18日,一位姓李的農民打電話來非常著急地詢問“哪里有聚丙烯的高溫薄膜,急用”,放下電話,記者就和市農業局、農資服務公司以及一些相關單位聯系,得知張家港市沒有聚丙烯的高溫薄膜。后來,通過多方了解,記者得知常州塑料廠有這種聚丙烯的高溫薄膜,就將聯系電話和地址告訴這位聽眾,從接到電話到聯系落實好共花了將近兩個小時。這樣的事例有很多,正是有了這種處處為農民著想的意識,《走進鄉村》才在老百姓中越來越深入,真正成為百姓的知心朋友。
十年來,張家港電臺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做好做精節目,節目內容不斷完善,對農宣傳成為張家港電臺的強項。《走進鄉村》節目對主持人要求較高,必須融采、編、播于一體才能勝任。農民語言的采集很不容易,只有長期深入到農村和農民接觸,才能采集到精彩的農民的語言。《走進鄉村》的主持人往往是中午在做直播,下午就在田頭或者農家小院和農民拉上話了,這樣寫出的稿件生動,主持語言也有農村味道,自然得到農村聽眾的喜愛。比如科普作品《小豬與水稻的對話》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將專業性很強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通俗易懂地介紹給農民,讓農民了解科學種田的好處,對張家港市順利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