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宇 陳月華
善于捕捉好的細節。細節存在生活當中。要發現平凡生活中的閃光點,準確把握生動感人的細節,要求記者有較強的職業敏感、深入采訪的職業精神以及精準的提煉手段。
在一對中年喪子的80多歲的老人辛勤撫養兩個孫女的專題片中,為了拍攝老人半夜肩挑南瓜步行到縣城集市上賣的一組畫面,記者起了兩個大早。第一次,記者事先約定了凌晨四點到老人家里拍攝,但老人提前在家附近就賣掉了南瓜,白跑了一趟。我們并沒有就此放棄,第二天,記者比約定的時間提早一個小時到達老人家里,終于拍下了這樣一組鏡頭:夫妻倆打著手電筒,每人挑著一擔小南瓜,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鄉村的小路上。到了集市,天還沒亮,兩位老人一個打著手電筒照明,一個稱小南瓜,在微弱的電筒光下,人物的形象逐漸立體生動起來,老人撫養孫女的那種艱辛通過細節拍攝而展現出來。節目播出后,很多熱心觀眾打來電話說,被老人打著手電筒半夜起來賣南瓜的那一幕深深感動,并表示要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可以說是細節讓這部專題片成功取勝,贏得了觀眾的認同。
大事件從小細節著手報道。有些記者感覺一些題材重大、政治性比較強的專題片的采寫難以把握,也難以創新。筆者認為,對此類題材的把握,可以從小細節著手,“一葉知秋”“以小見大”,來表達專題片的中心主題思想。在專題片《三峽移民落戶靖安》中,如何報道三峽移民這樣的大事?怎樣把三峽移民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體現出來?在跟蹤采訪三峽移民中,記者發現每戶移民隨身攜帶的行李和家當中都有這樣幾件物品:從老家帶來的各式各樣的用紙或布包了一層又一層的種子,一些佛首樹苗、桔樹苗,還有一包故鄉的土。記者敏銳地抓拍了這些特殊的行李,一包故土表達了三峽移民對四川故土難離的情懷,一包包希望的種子、一棵棵果樹苗表現出了移民們對未來生活的期盼與希望。用故土在新的家園種上從老家帶來的果樹,移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把這些希望的種子播撒在靖安這片新的土地上,建設美好的新家園。記者沒有講大道理,而是從這個小細節入手,小中見大,把三峽移民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運用連貫性細節。連貫性細節在電視專題片中成組的運用,有時不需要任何解說詞,卻能勝過千言萬語。
專題片 《項華生——求學路上一路風雨一路歌》講述了靖安縣高考狀元項華生雖然家庭貧困,但他堅持在業余時間打工掙學費,并考上了自己的理想學校的故事。在節目的開始,記者并沒有直接用解說詞切入主題,而是用了一組鏡頭:在一個建筑工地的二樓,一個頭戴安全帽,個子瘦小的十七、八歲的小伙子吃力地掄起手中的鋼釬。隨著一聲聲撞擊聲,地面上的水泥塊飛濺起來,臉上豆大的汗珠不斷滾落,他隨手用掛在頸上的毛巾擦了把汗后,又掄起了手中的鋼釬。鋼釬與水泥的撞擊聲,工地外面知了此起彼伏的鳴叫聲,組成了一段向命運抗爭的交響曲。在這段真實完整的畫面結束時,記者才切入解說詞,說明鏡頭中的這個人是故事的主人公,2009年靖安縣文科高考狀元。雖然節目開始二三十秒鐘沒有任何的解說詞,但這組細節畫面細膩、生動地表現了主題,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讓觀眾對故事的主人公有了深刻印象。節目播出后的第二天,靖安縣一家企業贊助他學費5000元,并表示今后他有困難可以盡力幫忙解決,相關部門也積極參與了助學行動。
綜合利用多形式細節。在專題片中,記者可以充分利用圖像、現場同期聲、字幕等素材來展現故事情節的發展。專題片《生命大接力》報道了2008年靖安縣公安干警在風雪封路情況下,運送危急病人下山醫治的感人故事。在節目的開始,記者充分利用電視畫面、字幕、背景音樂三種不同形式的細節,組合成具有較強視覺和聽覺沖擊力的片頭;在故事講述中,字幕中顯示的時間、地點既起到了串連故事的作用,又突出了干警們與時間賽跑的緊張感;在片中,記者還保留了幾段干警們抬著擔架在雪地里行走時發出的撲哧撲哧的現場同期聲,以及病人被抬上救護車時的現場錄音;在節目的最后,記者對一些關鍵畫面配上音樂進行慢鏡頭回放。細節的重復運用能讓觀眾看得更仔細,感受得更深切,并領悟片中深刻的思想內涵。在整個專題片中,精心采寫的細節畫面與后期制作的音效、字幕等細節相融合,不但活躍了電視的表現形式,也讓電視故事情節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