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慨 文
突如其來的玉樹地震又一次讓全體國人陷入悲痛之中,汶川大地震的傷口還沒完全愈合。慘痛的災難時刻在警醒著我們:痛定思痛,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天災面前,我們似乎是無能為力,但是一些災難事故中的人為因素是否讓我們保持著清醒的認識?
我國地形復雜、人口多、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平均,各種災害頻頻發生,媒體的報道也很及時。但是,許多事故在一陣風的報道之后鮮有下文。是媒體真的很健忘,還是突發事件太多,實在是忙不過來?媒體永遠都不缺吸引受眾眼球的新聞。但為什么“芙蓉姐姐”“鳳姐”總是能得到媒體的青睞?媒體總也舍不得扔掉她們。
玉樹地震發生前,許多媒體的焦點集中在王家嶺透水事故,救援進程的點點滴滴都被詳細報道出來了,讓一直揪著心的社會公眾能夠及時了解情況,媒體著實很好地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在王家嶺透水事故發生前,媒體的焦點集中在山西問題疫苗上,再往前,再往前……還有許許多多,實在記不清了。一些災難性事故猶如快餐,讓人看過就忘了。其實我們真不該忘記這些。誠然,總生活在慘痛的記憶中是不妥當的,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造成這些慘痛的原因。媒體在忠實報道這些慘痛事故的時候,更有責任去拷問事故后的東西。
媒體現在就像黑熊掰玉米一樣,報道完一個就丟一個。說這話或許冤枉了一些媒體,因為很多媒體都是以深度報道、連續性報道來完善和強化輿論監督的功能??墒羌热贿@樣,為什么還會出現“拆出人命的地方,官員果然個個還在”的怪現狀呢?誠然,官員的問責不是媒體說了算的。但媒體是肩負著輿論監督使命的,如果媒體的監督到位,不僅是出了事情才監督,也不僅僅是處理過程的監督,還要監督處理的結果。否則,也不會出現媒體一曝光,地方連夜處理當事人,等“風頭”一過,這些人又都出來了,“個個沒事”。媒體對災難性事件,尤其是有人為因素的災難性事件要刨根問底,不僅當時要刨,事后更要刨,要刨得深。這樣不是糾纏于某一事件不放,也不是跟某地某人故意過意不去,而是為了防患于未然,防止同類事件再發生。否則,掰了一個就扔一個,成不了什么氣候。
媒體不能只看到,只記得眼前的最新的痛苦,而忘掉了那些曾經關注過的災難的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