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春輝
本文責編:胡江銀
訪談節目有無故事性,既取決于嘉賓有沒有故事可講,又在于所選擇的采訪對象有什么樣的故事。大連開發區電視臺創辦的訪談節目《改變》就有這樣的明確要求,“讓生活在我們身邊的觀眾,成為我們節目的主人公;把發生在觀眾身邊的事,呈現在我們的熒屏上”。操作中欄目組進一步細化了這項要求,就是“我們的報道對象可能是崇高的,也可能是平凡的;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敗的,只要他有故事,就是我們的選擇對象。”這樣我們可選擇的人物多了,能報道的事情也多了,節目的故事性就更加豐富了。雖說這些小人物的故事可能沒有大人物的故事那么動人心魄,但它卻是真誠的、樸實的,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和思索。在現實中像這樣的故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有廣泛的認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選擇故事時,節目要重點選擇那些為改變人生而進行各種艱辛努力的人和事,這樣的故事可以鼓舞和激勵為改變人生而奮進的觀眾,也可以贏得觀眾對正在實現改變的人們的理解和支持。這類節目容易引起嘉賓和觀眾的共鳴,既解決了報道線索短缺問題,也提高了節目的收視率。
訪談節目主持人需要盡早介入節目,參加策劃以了解報道意圖,參加采訪以了解細節、挖掘故事。這樣主持人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游刃有余,把嘉賓心中的故事按著預先的安排,有條不紊地展示給觀眾,使觀眾在收看節目的過程中受到啟迪和感動。大連開發區灣里街道宜寧社區的動遷居民王潤奇,十多年來寫了4部紀實小說,共計20多萬字,成為灣里街道聞名的“平民作家”。在采訪時,《改變》欄目主持人了解到王潤奇小時候由于家境貧寒,只念了5年書就輟學了,為了寫書她翻破了3本字典。主持人抓住這一點進行深挖,做了一期題為《紀錄家鄉變化的王潤奇》的節目,向觀眾全景展示了王潤奇靠字典寫作的感人故事。主持人在參與采訪中,達到了對嘉賓的“三個了解”,即思維習慣的了解,語言表述方式的了解,情感故事點(細節)的了解,從而對嘉賓人生故事的總體脈絡做到心中有數。在演播室進行節目訪談的過程中,能排除嘉賓語言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影響,以變應變,從容應對,引領節目順利進行。而且主持人在采訪過程中,消除了與嘉賓的陌生感,增強了親切感,奠定了和嘉賓共同做好節目的情感基礎,是一次很好的節目主持“預熱”,也保證了節目在正式出演時更好看,故事更動聽。
訪談節目大都是采取分階段進行的方式制作完成的,但這種分段應圍繞著加強故事性組織結構。
背景要有故事性。在節目的引入階段,所設計的背景內容依據嘉賓的個體情況來確定,可能是嘉賓的人生背景介紹,也可能是嘉賓的故事背景介紹。涉及的背景材料或年代久遠,或年代很近,選取原則是:年代有故事就從年代開始,人生有故事就從人生開始,事件有故事就從事件開始。
主體要有故事性。這個階段是節目的中心和重心,要介紹的內容很多,也很復雜,它的表現形式不能與新聞類相同,直奔主題,而是要考慮到觀眾的收視心理,把節目做“軟”。這就要求把嘉賓具有的、符合節目需要的所有內容,拆成若干個有趣味的小故事,然后編導和策劃從中再選擇出兩三個最具有代表性的小故事,在內容上予以擴充,在主題上進行升華,從而承擔起訪談節目的主體部分的構架。
收尾要有故事性。收尾階段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節目的完整和主題的升華。那么這個尾該怎樣收呢?應該從感悟的深刻性和展望的前瞻性上考慮,力爭通過故事把它們展現給觀眾。如果前兩部分著眼動之以情,那么這一部分還應曉之以理,讓故事適時戛然而止,把觀眾帶到故事之中,讓嘉賓把自己的感悟或展望表達出來,感染觀眾,提升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