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春一 陳 靜 蘇麗娟
影響電視新聞真實性的細節
□ 吳春一 陳 靜 蘇麗娟
導演出來的畫面。不是正在發生的事實行為,而是過去發生的,記者為了表現那段事實,人為地去“再現”、擺拍。其結果是觀眾在解讀新聞的過程中發現人物行為舉止的別扭而感到不真實。有條新聞反映的是植樹造林,記者到現場一看沒幾個人在干活,于是就要求鄉政府的干部將不遠處一個村莊的男女老少趕上山來湊數。結果電視畫面中的人大多出工不出力,動作懶洋洋的。
移花接木的畫面。新聞中表現的是此時此地的事實,記者從 “畫面需要”出發而不是從尊重新聞事實出發,將彼地的畫面移用到此地,當地觀眾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假。
物是人非的畫面。有這樣一條新聞,表現的是某地通過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技術人員下到了田間地頭。事實是真實的,但由于使用的畫面中采用了歷史資料畫面,而畫面中的那位技術員已經在兩年前調到別的部門去了,當事人和他的朋友看到這條新聞后,自然說新聞是假的。有條新聞講述的是某地抓住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拉動內需的機遇,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城市面貌發生了巨變,框架拉大了,高樓多了。記者的采訪也算深入,但其中有一個3秒的畫面用的是一個月前的,結果當地人一看就出了笑話——雙子塔建筑外裝修都快好了,新聞里畫面卻還在主體封頂。
畫面本身也是細節,是電視新聞最生動的、最有力的語言表達。一方面它能使受眾過目不忘,另一方面也能使受眾回味無窮。作為“正在發生的歷史”的影像記錄,電視新聞中的畫面不僅僅是語義的表達和傳遞,更是歷史記錄的符號承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畫面作為一種電視語言符號,富有深刻的歷史使命感,不是簡單的“看圖說話”。
語境的不真實。這里所說的語境,是指人物說話的情境氛圍。有句俗話說,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你要采訪對象表達森林覆蓋率好,卻讓他站在空曠的田野上說;你要人物說的是企業通過技術革新提高了產能,站的地方卻是郁郁蔥蔥的灌木叢;你要人物講的是糧食產量讓農民增收,出同期聲的地方卻是一條排水溝渠,凡此種種。觀眾無法從人物講話的情境語言中解讀出新聞所要表現的事實,或者說無法從情境語言中去印證新聞中所說的事實。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有條新聞,反映的是長江洪峰通過三峽大壩,記者就站在泄洪道口的不遠處出現場報道,奔涌咆哮的洪水在畫面中一覽無余,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十分震撼。試想如果記者是在三峽大壩上做報道,畫面中看到的只有平靜的大壩,觀眾無法從情境語言中感知到洪水的奔騰,他會認同你在新聞中的報道嗎?
表情的不真實。人物在出同期聲的過程中,不是面無表情,沒有一點臉部信息,就是“詞”唱詞調,“臉”唱臉調。有一條新聞,表現的是農民通過發展立體養殖發家致富,人物同期聲較到位,但臉部不僅沒有把“高興”的信息傳遞出來,反而是一副“苦”像面向觀眾。這讓觀眾如何去理解新聞中提到的 “致富之后的農民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意思的不真實。所謂的意思不真實,就是指人物說的同期聲內容給觀眾不真實的感覺。一位農民說起話來像領導,一套一套的,理論聯系實際而又高屋建瓴;一位馬路施工的路面攤鋪工面對鏡頭說 “一定加強施工質量管理,確保工期,向黨和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話雖不錯,但與人物的身份不符。人物的同期聲不是真實的意思表達,而是記者為了達到宣傳效果事先設計好內容,將采訪對象當作了傳聲筒。
新聞前輩穆青說過,“有時,一個細節比千言萬語更生動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一個好的細節能夠放大人物和事件的特點,能夠讓整條新聞活起來、生動起來,從而將觀眾的視覺興奮引向對新聞本體的關注,使主題凸顯出來。但一個失敗的細節也能使整條新聞走向我們報道意志的反面。我們要善于抓住細節,運用細節,真正讓細節說話,不讓細節毀了整條新聞,乃至我們所從事的新聞事業。
鷹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