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新
小議揚劇主胡的技法
■張世新
二胡亦名南胡,是胡琴的一種,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極具表現力的一種弦樂器。胡琴作為拉弦樂器,最早記載于宋·沈括——《夢溪筆談》中的“馬尾胡琴隨汗車”。今用者,琴筒以蛇皮或桐木板蒙面,筒上裝琴桿,桿端設木軫二或四,木軫至筒底張弦,琴筒面至琴碼架弦,以張弓尾納二弦間,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拉弓,使馬尾擦弦而發音。
綜上所及,可見胡琴其歷史的久遠。由于其性能及音域、音量等方面的局限,多用于地方戲曲、民間歌舞的伴奏和合奏之中,直到“五四”期間,由于杰出的民族音樂作曲家、演奏家和革命家劉天華先生對二胡作出重大改革和發展,使二胡演奏藝術突破了舊框,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遷,許多二胡演奏技巧已融入揚劇主胡的伴奏當中,逐漸形成了“獨、打、抹、滑、揉”的演奏風格。
“獨、打”就是打高和顫音,顫音是指在演奏中音的同時,用手指連續快速地擊打中音符上方的二度音和三度音。其實際效果為三十二分音符與上方音的交替重復,具有很強的裝飾作用,能使旋律產生各種色彩變化。
“抹、滑”是最能體現二胡特色的一種表現手段。如果沒有滑音,那就不是二胡音樂了,但如果滑音運用不恰當,也會令人不堪入耳。常用的有上滑、下滑、墊指滑音、回轉滑音”。
“揉”即揉弦,是利用琴弦長度或張力持續變化產生音波的變化方法,常用的有“滾揉、壓揉、滑揉、摳揉”。
滾揉是以手掌的上下擺動帶動手指在弦上上下滾動,來改變弦長產生音波,它發音優美柔和,多用于演奏歌唱性旋律。
摳揉是用手指的抓力來改變琴弦張力產生的音波,它的發音很緊張,類似哭泣的聲音因此多用于悲痛情緒的樂曲中。
壓揉是在摳揉的基礎上,用腕力來對弦的壓力,在實際演奏中除了特殊需要外,常常將滾揉和壓揉結合起來使用。
滑揉是手指按弦稍浮一些,在琴弦上圍繞音準基線上下滑動來改變弦長產生的音波,本是墜胡所用的揉弦方法。
綜上所述,二胡演奏技法在揚劇伴奏中運用,增加了揚劇主胡的韻味,使它更具有鮮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