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欣雨,單宏健
(揚州大學 音樂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和科技水平日益提高,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方式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揚劇作為中國的傳統劇種之一,代表著揚州這個城市的地方音樂文化特色,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吸取其他戲曲劇種的藝術精髓,具有剛柔并濟的風韻。而在現階段多元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大眾的審美要求也發生了變化,揚劇在中學音樂課堂中的普及程度并不高,很多學生對其了解甚少,因而其如何在新時代傳承下去也成了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將揚劇校本課程合理融入中學音樂教學活動中,不僅有利于提高中學音樂課堂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同時也有助于弘揚傳統音樂文化,為地方音樂人才的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揚劇又被稱為“揚州戲”“維揚戲”,一方面它以揚州當地的花鼓戲、香火戲為基礎,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具有揚州地方特色的清曲與民歌小調的元素,代表了揚州獨有的地域風情,主要流行于揚州、鎮江、南京等地。清朝文人趙甌北曾在欣賞揚劇之后作詩:“全年不聞游仙曲,又為云英悲斷腸。”由此可見揚劇在當時頗具影響,并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在揚劇發展的過程中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揚劇表演藝術家,他們為揚劇藝術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高派的高秀英以其高昂激越、寬厚明亮的唱腔在揚劇表演藝術家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她在“繼承”和“吸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揚劇的經典唱腔,而且她獨創的“堆字大陸板”更是為揚劇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揚劇藝術的改革與發展,同時也鞏固了其“揚劇第一人”的地位。在高秀英所表演的作品中,最知名的當屬《鴻雁傳書》《百歲掛帥》。在高秀英的揚劇表演生涯中,她不斷反思與創新,在保留揚劇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博采眾家之長,使得揚劇在流傳過程中內容不斷得到擴充并且藝術表現力也不斷得到增強。
揚劇憑借其豐富的曲調、柔美的風格,在中國地方戲曲發展史上占據著一席之地。揚劇音樂屬于曲牌體結構,其中的花鼓戲部分淳厚樸實、生動活潑;香火戲部分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因此更加粗獷豪邁;揚州清曲部分風格秀麗,整體上頗具揚州特有的委婉細膩。在角色行當方面,揚劇在保留原有樸素活潑的花鼓戲風格基礎上,又借鑒吸收了昆曲、京劇的精華,因此基本的戲曲角色之間并無絕對劃分,這就使演員擁有了較寬的戲路,能夠從多個角度進行演繹。在伴奏樂器的使用方面,揚劇音樂中更多運用主胡、正弓、琵琶、嗩吶等進行文場伴奏,用板鼓、大鑼、小鑼等進行武場伴奏,因此揚劇中的樂器伴奏相比于其他地方戲曲劇種,結構更加規范而又不失靈活,色彩更加鮮明并且個性獨特。
目前揚州地區開設了揚劇校本課程的有三元橋小學、江都實驗小學等幾所學校。這些學校會嘗試與專業人士共同編寫教材,并定期邀請揚劇表演名家來學校進行交流演出。而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需要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技能,因此學校還邀請揚劇團的演員為本校老師進行專業教學指導,從而提升他們的教學能力。但到目前為止,揚劇校本課程的開發還停留在各學校內部,并不能走出校園進行相互交流,并且開設揚劇校本課程的學校基本都是小學,中學對此課程的重視度還不夠高,因此教學方面存在著局限性,揚劇的傳播也被不同地區的不同教學環境所限制。筆者認為學校與教師需要擁有更前沿的思維,突破時間與地域的限制,讓揚劇在中學擁有更廣闊的教學與傳播空間。因此探索揚劇校本課程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開發與建設,有助于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揚州地區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而且將地方的音樂文化資源引入學校課堂系統,也是切合實際且高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法。此外,這樣也有利于提升中學音樂課堂的多樣性、趣味性,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為揚劇人才的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針對揚劇在中學校本課程開發方面的問題,筆者在客觀呈現揚劇藝術特色并且滿足學生興趣需求的基礎上,從教材編寫、課堂實踐、保障機制以及網絡技術四個方面詳細闡述了揚劇進入中學并成為獨立校本課程的具體措施。
目前在中學音樂課程中,關于地方戲曲音樂的欣賞課還很少,僅有的一些戲曲課程大都是京劇等大劇種,而像揚劇這一類的地方戲曲還沒有真正以單獨課程的身份進入中學課堂教學系統中。因此各學校需要加快建立揚劇課程體系,設置有關揚劇課程的教學目標與規劃,并組織教師進行教材編寫。課本教材是學校教學的基礎,是保障教學實施的媒介。教師可以搜集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揚劇劇目,例如《玉蜻蜓》《珍珠塔》等,通過聆聽學習這些經典劇目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揚劇的大致形式與特征,感受揚劇所具有的委婉細膩的風格以及豐富的藝術表現力。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選取一些經過創新和改編的劇目,如《鴻雁傳書》《巡按還鄉》等,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近代揚劇劇目表演與之前相比有了哪些創新之處。在課本學習基礎之上,學校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例如組織排練經典揚劇曲目等,而對于高年級且具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學生,學校還可以定時舉辦揚劇演出活動,鼓勵一部分對揚劇有濃厚興趣的學生組建社團,由專業的老師組織開展各種揚劇活動,并通過這些活動接受學習反饋,不斷對教學模式進行完善。揚劇藝術在中學音樂課堂的實踐探索,不僅可以促進揚劇藝術的發展,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為揚劇藝術的繼承和發揚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
揚劇課堂教學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感受。作為揚劇進入中學音樂課堂的重要途徑,音樂實踐活動可以讓更多學生更直接地感受揚劇文化。教師可以從理論知識講解、戲劇語言分析、戲劇表演教學這三方面入手。
1.揚劇臉譜教學
揚劇臉譜方面的知識教學可以從京劇教學方面汲取經驗。例如,教師在進行京劇臉譜教學時常常會通過《唱臉譜》進行導入,通過演唱歌曲,學生可以輕松地從歌詞中了解到不同臉譜所對應的角色特征。因此揚劇臉譜教學也可采用類似的方法,教師可以編配具有特征性的歌詞,再由學生進行學習演唱,這樣既使教學富有趣味性,又能增強學生的知識記憶。
2.揚劇語言教學
揚劇作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劇種,在語言上也運用了揚州本土方言,因此方言教學在揚劇校本課程的開發建設中是不容忽視的環節。但現實存在的問題是并非所有的中學生都能熟練掌握揚州方言,因此在揚劇語言教學中,教師需要從歌詞入手,逐字逐句地為學生講解,先教會學生念歌詞,進而為后期演唱打下基礎。
3.揚劇表演教學
揚劇表演中對情感的刻畫十分細膩,因此結合揚劇這個最大的特點,教師可以選擇運用課本劇的方式讓學生對揚劇經典片段進行呈現。課本劇具有時間和空間高度集中、矛盾尖銳突出以及劇本語言能夠鮮明刻畫人物形象的特點,這對于揚劇表演教學是極為合適的。
開發和利用揚州區域音樂教學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保證以及從上到下的管理系統,從而確保開發的資源滿足社會政治文化需求,這對于將揚劇順利引進中學音樂課堂是最有力的保障。因此揚劇藝術的普及需要從政府、社會、學校三方面著手。政府方面需要做好揚劇的宣傳普及工作,通過電視廣播、社區宣傳等形式將揚劇帶入市民們的日常生活中,讓群眾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受到傳統戲曲音樂文化的熏陶,同時可以加大在揚劇演出以及人才培養方面的資金投入,為揚劇藝術的傳播提供經濟與政策的支持。社會方面可以多組織揚劇表演活動,提倡中老年群體在欣賞揚劇演出之余,能夠嘗試學習揚劇唱腔與表演,也鼓勵青少年加入揚劇的傳承隊伍中來。而學校作為最具活力與創新精神的人才聚集地,是揚劇藝術能夠系統、全面地進行普及的重要場所。學校應定期組織音樂教師進行學習,提升教師自身素養與教學專業水平,這樣才能編寫出優秀的揚劇校本教材。
在互聯網科技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們可以利用多種媒介對揚劇藝術進行深度宣傳。學校可以在官網主頁上專門設置揚劇學習板塊,一方面可以定期上傳優秀的揚劇經典劇目,并為家長和學生提供交流平臺;另一方面可以將每一次的揚劇實踐交流活動以照片或者視頻的形式上傳,讓學生可以隨時回顧學習經歷,同時家長也可以關注到孩子的學習過程。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不僅為揚劇的學習提供了便利,也增加了學校與家庭之間的互動,進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隨著新興事物的不斷涌現,戲曲音樂的發展或多或少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對于學校組織編寫的揚劇校本教材,在保留揚劇本身藝術特色的基礎上,教材編寫團隊需要時刻關注時代音樂動向,根據社會發展狀況對教材及時進行修改,不斷思考并嘗試融入新興音樂元素并使之與揚劇教學相融合。教師之間也要加強交流溝通,共同完善教學體制,對于經典劇目以全新的方式進行教學。
雖然學校開發了揚劇校本課程,但并不代表所有學生都能夠主動參與其中。大部分學校對于此類非遺課程開設的目標僅限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并沒有將其設為必修課程。因此學校在建設課程體系的同時,也要利用好校內媒體資源對課程內容進行宣傳,進一步擴大揚劇在校園內的影響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揚劇校本課程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開發與建設應該是一項長期的、有規劃的工作,但在未來的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零散的、局部的、突發的問題,這就要求學校領導對此項活動提高重視,組織教師隊伍共同制定合理規劃,并定期對揚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建設狀況進行核查。
揚劇代表著揚州地方音樂文化特色,如果能夠使揚劇校本課程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得到有計劃、有體系、有秩序的開展,那么對于揚劇的普及與推廣將會非常有意義。對于揚劇校本課程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實踐探索,教師應該把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心理特點與揚劇自身特征充分結合,引導學生欣賞揚劇、學習揚劇、熱愛揚劇,從而培養學生對于傳統戲曲音樂的審美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在學習揚劇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其對于傳統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在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開發揚州地區的音樂課程資源要求我們準確掌握揚州地方音樂文化傳統,不斷探索其繼承和發展方式,并將各地文化、經濟發展、學校教育等方面結合起來,從而確保最優的資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