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聲

盡管一向低調,很少主動吸引媒體注意,不過,關于強生的新聞卻再次成為社會娛樂版的頭條:2010年1月4日,強生家族年僅30歲的女繼承人凱絲·強生的尸體在家中被發現。這離上一次爆出“凱絲偷竊同性戀女友內衣被捕”的新聞僅僅相隔一個月。
凱絲是一個負面話題女王,從吸毒、酗酒、被父母切斷經濟來源,到與姑姑公開搶男友、與同性戀女友爭吵、分手……這位10歲擁有第一個名牌包、16歲擁有第一輛車的社交名媛,似乎過得并不幸福。
而有著123年歷史的強生集團或許并不想以這樣的方式出名。這家美國500強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制藥企業之一,同時也生產醫療器械和個人護理用品,在全球57個國家建立了230多家分公司,擁有200多個子品牌,2008年的銷售額超過600億美元。
但是,自從羅伯特·伍德·強生二世在1965年把自己的獨子趕出家門,強生家族的成員就再也沒有擔任過強生集團總裁的職務。靠著繼承巨額財產,強生家族的后代們雖然可以過著奢侈揮霍的生活,但他們卻總是成為負面社會新聞的主角。
1910年,64歲的強生集團創始人羅伯特·伍德·強生死于布賴特氏癥(腎小球腎炎)。他的弟弟詹姆斯繼任至1932年。接著,羅伯特的兒子——羅伯特·伍德·強生二世,在1932—1963年期間擔任公司董事長。盡管他只有一個獨子——羅伯特·伍德·強生三世,但父子倆的關系卻一直不好。1965年,強生三世被趕出家門。在此之前兩年,強生二世已經將董事長的職位交給了一位家族之外的職業經理人。
被趕出家門后,強生三世從強生集團總部所在的新澤西州搬到佛羅里達州,并開設了自己的公司。遺憾的是,1970年,他死于癌癥,年僅50歲。此后,再也沒有一位家族成員登上過強生集團總裁的寶座。
強生三世共有5個子女,其中有兩位(基斯·強生和比利·強生)在1975年分別因過量吸毒和車禍去世。其余三位分別是:羅伯特·伍德·強生四世,即凱絲的父親,以花費6.35億美元買下“紐約噴氣機”橄欖球隊而聞名,還是布什在2000年和2004年總統大選中的四大贊助者之一,曾為布什的選舉出資數十萬美元;伊麗莎白·利貝·強生,凱絲的姑姑,結過5次婚離過5次婚,每年零花錢超過1億美元,最出名的新聞是“每5分鐘給新男友送一份禮物”、“贈送法拉利跑車作為分手補償”、“與侄女爭男人”;以及凱絲的叔叔克里斯托弗·沃爾德·強生。
財富似乎并沒有給強生家族的成員們帶來多少幸運,倒是強生公司的產品的確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雖然開始僅是一間只有10多個人、資金缺乏的小公司,但強生兄弟很重視產品質量和服務。
1861年,16歲的羅伯特·伍德·強生投奔叔叔詹姆士·伍德,來到紐約州波基普西市的一家藥店當學徒。本來只是為了躲避內戰,沒想到,在藥店的工作成為了他后來一生職業生涯的開端。
3年后,羅伯特遇到了比自己大一歲的藥劑師喬治·約翰·西伯里(后者后來成為美國藥學協會會員),兩人一見如故,決定合作創業,開了一家名為“西伯里&強生”的公司。
當時,著名的英國外科醫生約瑟夫·李斯特剛剛提出“看不見的病菌”理論:手術室內即使打掃得非常干凈,所有器皿都消毒完好,卻還是有細菌,這些細菌可以通過空氣傳播。羅伯特和西伯里對這個新理論很感興趣,并試圖針對“看不見的病菌”制造適合外科手術室使用的產品。
創業初期,兩人都非常努力,羅伯特常常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很快,公司就開始有盈利,并逐步發展壯大。不過,西伯里和羅伯特也逐漸開始在經營理念上產生分歧。并且,羅伯特希望讓自己的弟弟——詹姆士·伍德·強生也加入公司,但西伯里堅決反對。
于是,1886年,羅伯特把自己的股份全部賣給西伯里,與兩個兄弟——詹姆士·伍德·強生、愛德華·米德·強生合作開了一家新公司,取名“強生&強生”,寓意著“強生兄弟”,總部設在美國新澤西州的新布魯斯威克(至今強生公司的總部仍在這里),專門生產無菌外科敷料。羅伯特在新公司里占有一半股份。
雖然開始僅是一間只有10多個人、資金缺乏的小公司,但強生兄弟很重視產品質量和服務。他們的第一本藥品目錄印了滿滿32頁,分類詳盡,每一種藥品都針對不同情況給出了用量建議。這種用心周到的態度很快得到了市場的正面回應。新公司成立的第二年,月收入就達到了2.5萬美元。
1887年,羅伯特·伍德·強生又遇到了另一位對他意義重大的朋友——弗雷德·B·基爾默。當時基爾默是一位知名的藥劑師,在當地擁有一家藥廠。后來,基爾默加入了強生公司,并為強生建立了第一座醫學研究實驗室。基爾默在無菌敷料方面做出過很多創新,他還編寫出了第一本外科手冊。
19世紀末,鐵路交通在美國迅速發展起來,人們可以更加頻繁地旅行、走得更遠。為了適應旅游者的需要,基爾默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個急救箱,這種方便攜帶的小型醫療設備迅速流行起來,急救箱上的紅十字標志很快變得家喻戶曉。
“如果我們根據這些原則運作,我們的股東必將獲得合理的回報。”
雖然強生是做醫療產品起家,但今天,強生最為人所熟知的卻是個人護理消費品,比如強生嬰兒用品系列、邦迪創可貼、露得清、可伶可俐等。
事實上,強生開始涉足個人消費品的起源非常偶然。1890年的一天,基爾默收到一位外科醫生的來信,這位醫生在信中向他抱怨道,病人在使用了某種藥膏之后,皮膚感覺非常不舒服。于是,基爾默給他寄了一小包意大利滑石粉,把這種滑石粉涂在用過藥膏的皮膚上,可以有效地減緩不適。
強生公司并沒有把這個偶然事件當作一個小插曲。受此啟發,他們在銷售某些可能引起皮膚不適的產品時,開始附送一小罐滑石粉。沒想到,滑石粉受歡迎的程度很快超過了產品本身,越來越多的顧客向強生公司要求直接購買這種滑石粉。于是,強生歷史上最著名的產品之一——“強生嬰兒爽身粉”誕生了,其主要成分就是這種意大利滑石粉。
隨著嬰兒爽身粉在市場上越來越受歡迎,強生公司開始了第一次戰略轉型,把個人護理消費品領域納入了公司的經營范圍,并逐步把它作為重點業務來發展。
今天的強生集團,業務橫跨制藥、醫療設備與個人護理消費品三大領域。雖然制藥仍然是規模最大的部分,在業務中的比重超過40%,但規模最小的個人護理消費品部門的知名度卻最大。
強生的發展歷程印證了“偉大公司‘偶然’造就”這句話,它似乎總是能把偶然事件變成讓公司大步飛躍的必然因素。
1920年,強生公司再次遇到了一個重要的“偶然”。一位名叫厄爾·狄克森的員工在做飯時,手不小心被菜刀割破了。為了方便包扎換藥,他自制了一些藥膏帶:在一小塊膠布上粘好涂有藥膏的紗布,隨取隨用。這種藥膏帶使用起來非常方便,不需要專業醫護人員來換藥,紗布又可以防止膠帶粘在傷口上。
狄克森對自己的這個小發明非常滿意,在一次與同事的閑談中,他說出了這件事。沒想到,同事們也都非常感興趣,大家很快將這個產品的設計思路提供給公司。于是,經過一些實驗和改進,對個人護理產品市場影響深遠的邦迪創可貼問世了。如今,邦迪創可貼已經成為強生歷史上最暢銷的產品,賣出了超過1000億片。
強生公司的規模不斷壯大,制藥、醫療設備、個人護理消費品漸漸形成鼎足之勢。1932—1963年間,在羅伯特·伍德·強生二世帶領下的強生集團,發展成為價值超過1780億美元的大企業,并在1944年成功上市。
上市前夕,強生二世寫下了一篇文章——《我們的信條》。在這篇至今已被翻譯成36種語言的文章里,用戶利益被排在了第一位,接下來是員工和社會,文章末尾這樣寫道:“如果我們根據這些原則運作,我們的股東必將獲得合理的回報。”
如果你在1944年強生公司剛上市時,以37.5美元的發行價格買下一股強生股票,并進行紅利再投資,到今天,這一股股票將給你帶來90萬美元的財富。
在逐漸變大的強生公司,“分權”制度是一種從上至下奉行的文化。強生旗下的各個公司相互獨立,鼓勵員工獨立思考,盡量在自己所管轄的范圍內獨立完成工作。
強生信奉“分權=創造力=生產力”,它總是盡量讓旗下公司保持“小而獨立”的狀態,自行負責研發、生產和銷售。在收購新公司后,一般也盡量讓它維持獨立性。
在中國,就有強生(中國)有限公司、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上海強生制藥有限公司、強生(中國)醫療器材有限公司、強生視力健商貿(上海)有限公司5個子公司,相互之間保持獨立。
這種制度幫助強生培養了很多優秀的管理人才。強生的各級管理者被充分信任。他們知道,在自己所管轄的領域內,自己可以做出實質性決策,因此,他們總是樂于創新、樂于對資源做出最有效的分配和利用。強生旗下各公司的管理者通常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人才,他們了解當地市場,在當地市場上不斷成長。有分析師把這種模式稱為“由下而上的管理”。
也有人形容強生的業務和分公司多得像“一盤散沙”。但很顯然,這盤“散沙”是很有力量的。
在過去100年中,強生公司的復合增長率達到了10.5%,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如果你在1944年強生公司剛上市時,以37.5美元的發行價格買下一股強生股票,并進行紅利再投資,到今天,這一股股票將給你帶來90萬美元的財富。
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美國500強企業的利潤平均減少85%,但強生的利潤卻逆勢增加22%。這使得強生在美國500強中的排名由35位上升至29位,更成為美國第6大最賺錢公司和第5大最有價值公司。
之所以規模排在第29位,賺錢能力卻排在第6位,得益于強生公司一向審慎的風格。從強生二世開始,“創造儲備”和“未雨綢繆”就成為強生公司在財務上一直奉行的原則。因此,強生公司很少借貸,也不會冒險做價格過高的收購。
一位分析師曾這樣評價強生公司的財務策略:“他們會考慮10年、20年后的境況,擁有財務靈活性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所以即使偶然失手,也能屹立不倒。”
2006年,強生和波士頓科學公司對著名心血管器械制造商Guidant公司的爭奪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05年底,強生與Guidant公司達成收購協議,但隨后出現的產品問題降低了Guidant的估值,于是,強生調低了報價。沒想到,這時候殺出了波士頓科學公司,表示愿意出更高的價格收購Guidant。這引發了長達13個月的價格拉鋸戰。最終,波士頓科學開出了270億美元的天價,而強生退出了競爭,獲得7.05億美元違約金。
事實證明,波士頓科學的出價真的太高了,這讓它在之后深陷財務泥潭。《財富》雜志將這起收購評為“史上最糟并購案”,而強生公司CEO威廉姆·韋爾登則這樣評價:“當價格過高、我們認為無法盈利時,我們會說‘NO’,而很多人則會當局者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