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月寧
“剛做項目經理的那段時間,白天的工作非常繁忙,有時晚上躺下根本睡不著。即便人已經躺下,想到什么就趕緊爬起來記下,唯恐第二天忘記,影響工作。”
回想起過往的經歷,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合伙人謝佳揚笑稱,時至今日,每當工作旺季到來的時候,她還是會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因為那又將是一連串廢寢忘食的不眠之夜。
但因為真的喜歡,謝佳揚在審計這一行里已經堅持了20多年。
“2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最大的影響因素竟然是我當年要做專業業務工作的選擇。”
大學畢業后,謝佳揚被分配至政府部門工作,人事部門想留下她這個黨員好學生。然而最后,她選擇了江蘇省財政廳的會計師事務作為她職業生涯的起點。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才剛剛起步。
時逢中外合資企業會計制度出臺,新踏上工作崗位的謝佳揚接受任務后去學習,之后回來馬上向相關政府主管部門和企業講授制度及具體的規定、要求。那一兩年成為謝佳揚的“授課時光”。吸收的新知識,往往稍做消化就要轉手傳遞出去。
這段頗具挑戰的工作經歷鍛煉了謝佳揚獨立主動的工作風格。“當被賦予責任的時候,我會非常努力而主動,不是我份內的事我也積極去做,責無旁貸的工作我更會認真做好”。

不久,謝佳揚調入國家財政部下設的中華會計師事務所。在當時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外商企業紛紛到中國投資,中華所的誕生順應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大潮。
在這個國有性質、當時最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里,謝佳揚完成了從初級審計員到項目經理、經理最終至合伙人的蛻變。
用謝佳揚自己的話說,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做審計員的時候,工作以協作為主,相對被動,但她是一個被經理“搶著用”的審計員。而做項目經理和經理時,需要具備對任務的全面把握能力、專業的風險控制能力以及指導團隊成員工作的傳授能力和管理能力,她也是一個被審計員“搶著跟”的經理。
讓謝佳揚倍感成就的,是她個人的發展始終與社會和行業的發展緊密相連。
“無論是最初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審計,還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證券市場的起步,第一批參與者中都包括中華所的注冊會計師們。”
在中國首批具有證券業資格的三家會計師事務所中,中華所是當之無愧的天字號。首批核定的全國25位取得證券業資格的注冊會計師就包括謝佳揚。這些信息全部刊登在當時的《人民日報》上。
總結過往,傲立行業發展潮頭的謝佳揚認為保持認真的工作態度、吸納新知識的能力和團隊工作精神是從事審計行業的基本素養,“無論哪個行業,認真是成功的最基本素質。每個人的能力和幸運度也許存在差異,但是認真去做一定會有結果。”
1990年,謝佳揚受財政部公派赴香港一家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一直處于國內審計行業最高端的謝佳揚在這里發現了一片新天地。“從審計方法到工作底稿,包括一些法律法規、會計制度,香港都和內地截然不同。”
需要學習的并不只是制度。
當時,香港同事的普通話遠遠沒有今天這么普及和流利,雙方溝通起來頗為不暢。半年之后,謝佳揚和同事們的專業素養和經驗才慢慢被香港同事認可和接受,“他們覺得彼此之間是可以相互學習的”。
一次,事務所幫助一個國際知名品牌快餐企業向所在地稅務局申請稅收減免,任務被謝佳揚接了下來。
“我起草了一份報告,陳述了這個店在當地的客流量和人流量的影響, 還分析了中方分得的利潤狀況及為當地提供的管理經驗和市場理念,并強調董事會已做出‘將獲得的利益在當地繼續投資’的決議。根據以上事實、稅法和稅法解釋文件規定,該企業完全可以享受稅收減免政策。”
謝佳揚的報告還沒被送到當地稅務局,就已經把香港的同事打動了,最終順利獲得了批準。“審計是一個獨立、客觀、公正的行業,因此更需要我們以專業技能來服務客戶。所謂專業技能,其實就是一種知識的分享和傳遞”。
滿載著在香港的所見所聞所學,謝佳揚回到中華會計師事務所后直接參與了第一批中國企業在香港上市的審計工作。
“從香港回來后,正好趕上資本市場的開放,所以我又成為最早一批做上市公司的中國注冊會計師”。謝佳揚的名字也隨著上市公司的公開信息出現在公眾面前。
可以說,跟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謝佳揚一步步邁入了自己職業生涯的佳境,前后主持了數十家上市公司和十多家中央企業的審計工作。
20世紀90年代中期,謝佳揚組織參與了亞洲開發銀行的一個會計改革的技援項目,因而又被財政部派往美國的會計師事務所“見習”。“他們的后續教育以及規范化管理讓我很受啟發”。
在美國參加行業協會組織的培訓時,謝佳揚發現前來參加后續教育的人的年齡參差不齊。有離開審計工作現在又希望再返回這個行業的,有休完產假的歸隊者,美國審計行業的這種將“制度的要求和自覺的行為化為一體的培訓方式,包括與人的溝通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那時,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多年的謝佳揚第一次聽說事務所還設有市場部,也第一次了解到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及組織計劃的周到和嚴密。“當時國內所和他們相比,的確有很大差距。”
因為已經身處管理崗位,謝佳揚從美國回來后立即把這些先進的工作方法引進到中華所的日常規范中。“這時候我不僅從業務的角度學習借鑒,更急切地希望從管理理念上找出差異。”
1998年,是國有會計師事務所改制轉型的年代,謝佳揚再次順應時代的要求,加入了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和同事們一起,同樣把天健會計師事務所發展成為業內翹楚。“主要工作是服務大型國有企業,包括促進金融機構的轉型,改革等”。從體制內轉到體制外的換位并沒有給謝佳揚帶來思想負擔,她的擔心在業務方面——謝佳揚及其他合伙人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自身的資質和能力已經沒法滿足服務了多年的客戶的要求,我們需要與更多更優秀的人合作,站在更高的平臺上,才能給客戶提供更完善的專業服務。”
2005年,隨著天健與德勤的順利合并,謝佳揚成為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合伙人,她的這個愿望終于變成了現實。
“德勤遍及全球的網絡、先進的工作方法和豐富的國際企業服務經驗,帶給我更為寬廣的視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和更大的實現抱負的平臺。而對我的客戶來說,特別是那些希望通過走向國際市場實現做大做強的中國企業,他們能夠從中獲得亟需的全球市場行業信息、高質量的服務和強大的團隊支持。”作為在本地成長起來的中國注冊會計師的代表,謝佳揚在德勤工作的時間越長,越能夠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努力的,更是幸運的:選擇了一份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在一頁頁工作底稿和一份份審計報告中留下自己的成長歷程。很少有人可以像我一樣,體驗到這份職業的各種體制背景,并且趕上了中國改革開放每個階段里最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