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鑫 汪 晗 郭潔雯 張安錄
(1.華中農業大學土地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70;2.長江水利委員會規劃設計院,湖北武漢430010)
微觀福利視角下的庫區移民搬遷意愿調查3
聶 鑫1汪 晗1郭潔雯2張安錄1
(1.華中農業大學土地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70;2.長江水利委員會規劃設計院,湖北武漢430010)
三峽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受到資源、環境的限制,又面臨再次移民的規劃。為有效的緩解由于搬遷中搬遷主體與搬遷規劃向左而產生的社會矛盾,優化搬遷政策制度,實現社會的和諧,就應分析庫區移民自身的福利狀態與搬遷意愿之間的關系。本文在福利理論分析框架下建立理論模型并設計問卷,在多層隨機抽樣調查的基礎上,對理論模型進行驗證,運用Logit模型建立三個逐次包含的模型,進行回歸分析,試圖找到對移民搬遷意愿產生較大影響的福利影響因素,并分析其原因。研究表明,對于庫區人口搬遷的自身福利的變化而言,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為:居住環境、居住方式、教育程度、飲水方式、政策了解程度、環境滿意度等;收入、承包地面積、工作等因素也起著一定的影響作用;年齡及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電話和教育建設對于搬遷意愿的影響則不明顯。
庫區移民:搬遷意愿;福利;logit
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由于庫區蓄水等原因涉及到主動、被動搬遷人口近300萬,在過去搬遷安置措施中除了將部分移民外遷至其他省份,大部分的移民安置屬于就地后移安置。這批后移的移民雖然居住的條件和生活條件較過去有相當大的改善,但是三峽地區由于本身底子薄,環境資源容量有限,使得其進一步發展受到約束。在此情況下當地政府提出“生態移民”的規劃,中央政府也計劃投資1 920億進行“庫區后續豐穩致富項目”,以期望用再次移民搬遷、再次規劃發展來實現三峽庫區范圍內的經濟資源、社會人口的可持續發展。在由非自愿性移民所引發的社會問題中,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移民的搬遷意愿與政策的搬遷規劃相左。如何將政府的移民規劃與移民的自身意愿相協調,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這需要對影響移民搬遷意愿的原因進行分析。Jackson和Sleigh認為對移民而言存在一個合理的價格,這個價格可以實現非自愿性移民向自愿性移民的轉變[1],在國內王茂福、楊濤等學者從如何完善補償的角度對非自愿性移民進行討論[2-4]。從文獻回顧可以發現國內外對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移民政策的優劣,安置費用的多寡,補償維度的豐富對移民意愿的影響上,都是從外部因素對于搬遷決策的影響角度來進行研究[5],忽略了作為搬遷過程中作為“搬遷的主體”“移民自身”在搬遷中所的作用。本文嘗試從微觀的、內部的角度去分析庫區移民自身資源稟賦與搬遷意愿之間的關系。在具體方法上以福利經濟學理論為分析框架,將三峽庫區搬遷人口自身特點與森的可行性理論結合起來,實現福利的影響因素具體化,建立個體搬遷意愿與自身福利稟賦之間關系的理論模型,并通過問卷調查取得數據對此進行實證研究分析。
1.1 理論模型的構建
本文根據印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所提出的新福利經濟學理論來建立理論的模型。森認為創造福利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所帶來的那些機會和活動(opportunities and activities)。而這些機會和活動是建立在個人能力(capabilities)的基礎上,因而福利的實現又取決于其生活的功能向量(functions)[6]。根據森的這一理論,結合庫區移民的具體現狀我們選擇了以下指標,來衡量庫區移民的自身福利狀態。根據福利的表達方式以及內容的不同,我們將指標劃分為為個人福利指標、外部福利指標以及心理福利指標三個維度。
1.1.1 個人福利指標
家庭收入情況:以馬歇爾和庇古為代表的舊福利經濟學派認為,福利可以用物質來替代,因此往往用收入等貨幣指標來來福利進行衡量。森也認為收入是反應功能的一項重要的表達方式,且能反應家庭的社會地位,因此我們選擇收入狀態去衡量物質方面的福利。又由于中國特有的戶籍制度,使得在進行重大問題的表決時都是以戶為單位的,因此這里的收入的計量是以戶為單位進行統計。選取指標包括:家庭年純收入、家庭主要收入來源、耕地面積以及承包地占收入比例。由于調查的對象為庫區移民(多為農業人口),因此考慮到移民遷移后(可能失去土地)對收入的影響,純收入越高可能對土地的束縛越小對移民可能呈正搬遷意愿,而家庭收入農業收入占主要地位、承包地面積大、承包地收入大都會使得移民也許更依賴土地而不愿意遷移。
個人特征情況:在我國通過趙耀輝,張少春的實證研究都表明教育和年齡等人力資本因素在促進農村勞動力遷移中起到了十分顯著和重要作用[7-9]。移民的福利通過戶主的教育程度、工作等個人特征指標進行表達。我們的選擇指標為:戶主年齡,教育程度,和就業水平。我們推斷戶主年齡大、教育程度高、就業水平高能更快的適應搬遷后的新生活環境。
1.1.2 外部福利指標
居住條件:人類對住房有著天生的需求。從原始的功能來講,住房能提供冬天防寒、夏天避暑和保障安全的功能,因此居住的條件反應了福利的高低。在我國農村住房更是身份的象征[10]。衡量住房的條件我們根據居住的面積以及房屋的結構來表示,前者反應了居住的舒適度,后者則反應了住房的質量。住房質量越好,面積越大代表居住的現狀良好,住戶不愿意輕易改變居住現狀,可能會對搬遷產生反向的作用。
居住的環境:Todaro認為原有環境的制約,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11]。在庫區由于農戶居住地多在山嶺地區,水、電、教育等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戶的生存受到影響,因此,選擇飲水方式、電話、電視到戶率、距小學的距離來反應農戶的居住環境福利。除此之外還應該注意到由于庫區人少,且地理條件惡劣,往往會出現一座山嶺只有1-2戶居民的狀態,居住的方式是散居還是群居,居住的是否是地質災害發生區,也從側面反應了農戶居住環境的適宜程度。如果居住的地方安全,且基礎設施完備,移民可能也不會愿意搬遷。
1.1.3 心理福利指標
心理:森認為福利的衡量不應該僅僅包括物質的福利,還應該包括精神的福利。黃有光認為福利的定義可以闡述為:個人福祉 (individual—welfare)它可以被看作是個人的(wellbeing),或者是個人的快樂(Hedonic)、幸福(happiness),這種快樂包括聲色(Sensual)的享受和痛苦以及精神上的愉悅和折磨,其側重點在心里的感覺[12]。對于本文研究的群體——庫區移民來說,心理狀態的表達通過直接詢問被調查者對現在居住現狀是否滿意以及對現行搬遷政策的了解程度來得知。居住現狀滿意的可能會拒絕搬遷,而對政策越了解可能會能更好的對自身的狀態進行一個評估,但是對搬遷的傾向影響不太確定。
綜上所述把影響搬遷意愿的福利因素歸納成:個人福利指標,外部福利指標和心理福利指標三個維度。家庭收入(income)、個人特征(characteristic)、居住條件(home)、居住環境(Environment)、心理(happy)七個大項16個分指標,并構建基于農戶福利的遷移傾向函數(MIGRATION):

1.2 調查問卷的設計
在問卷的設計過程中,首先根據理論模型建立調查表,然后邀請目標群體中的成員進行焦點小組討論(focus group discussion),訪談對象每個鄉選取10-12人,涵蓋不同的年齡、性別、教育程度以及身份(組長、村長、組員),對測度項進行反復的討論,刪除不符合目標群體的提問方式、選項內容(如選項為開放式還是封閉式,選項間隔的大小等),保證問卷的內容效度(face validity check)。在經過重新設計問卷后再進行大規模的實地調查。
在本研究的調查區域選擇上,我們根據地區發展的經濟水平、人均收入、城市化程度、產業發展水平、庫區淹沒涉及的人口、淹沒面積等指標。從庫區所涵蓋的夷陵區、秭歸縣、興山縣,巴東縣、巫山縣、巫溪縣、奉節縣、云陽縣、萬州區、開縣、忠縣、石柱縣、豐都縣、涪陵區、武隆縣、長壽區、渝北區、巴南區、江津市19個縣、市、區中。選擇處于中等水平,且有一定代表性的F縣,再采取概率抽樣中的多段抽樣(multistage sampling)方式抽取樣本,在F縣中隨機抽取了4個鄉,再從每個鄉中隨機抽取1-2個村,每村抽取1-2個組實行全面鋪開調查,調查每戶的具體情況。調查共涉及到11組,發放問卷1 172份,回收問卷1 123份,其中剔除問答有缺失的或者前后矛盾等問題的問卷后得到可進行處理有效問卷873份,占總問卷數的74%,超過模型所需樣本數。在數據進行處理前我們運用SPSS1510中的克郎巴斯(Cronbach’s)a系數對原始數據進行信度檢測,查看結果的一致性或穩定性,反應被測特征的真實程度。一般來說,Cronbach’s a系數能夠達到0.5,認為測量結果的一致性良好,如果Cronbach’s a系數可以達到0.8甚至更高,那么測量結果的一致性非常好。根據測試本調查的Cronbach’s a系數可以達到0.78,一致性非常良好。
3.1 個人福利指標數據描述
通過對最后匯總的調查數據的分析和研究可知,調查區域人群的年齡分布為:20-29年齡段,30-49年齡段,50-59年齡段,和60歲以上年齡段人數的比大體為6∶12∶5∶8,年齡的中位數為30-49年齡段大于30歲,超過60歲人口(被撫養人口)占總人口的22%①,調查區域人口處于老齡化階段。在教育程度方面受過大專以上高等教育的人數只有63①人,占到調查總人口數的3%①不到,89%①的調查對象學歷水平為初中及小學文化程度。與此緊密對應的是94%①的人口就業方向被局限于本地務農和外出在勞動密集型企業打工。這符合教育程度與就業水平正相關的調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在從事經商的住戶幾乎是100%的選擇搬遷。從收入調查數據統計的結果來看,97%的家庭純收入集中在1 000-3 000元,有41%的家庭收入主要來源為外出打工,37%的為種植收入且80%的家庭耕種面積在4畝以下。當地農戶家庭收入絕對量偏少、且收入結構單一局限。

表1 分鄉鎮從業情況表Tab.1 Sub2township practitioner Table
3.2 外部福利指標數據描述
外部環境是描述目標人群生活狀態的重要數據,根據我們的調查統計發現90%以上的農戶的房屋人均占有面積在60-70m2之間居住較寬敞,且84%的住戶房屋結構為磚混結構(有預制板和紅磚水泥支撐的住房),11%的住戶為磚木結構(木梁與紅磚支撐的住房),5%不到的為土木(木梁和土磚支撐的住房)或木(純木頭木板支撐的住房)結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電話、閉路電視(衛星鍋)的入戶率比較高基本達到95%以上,但是在自來水入戶率情況不容樂觀,只有不到10%的居民可以飲用到經過水廠消毒的自來水。75%左右的農戶飲水的來源為山澗流水和山泉水,剩余15%的住戶飲水靠坑塘或水池積聚的雨水且由于雨水分布的不均,每年30%左右的時間無法保持持續的水源。在庫區小學的普及率基本做到了每村一所小學,且保證小學的直線距離在2公里以內(我們運用V8軟件在航拍電子圖上測得小學的輻射距離)。在居住地域與方式的統計中,我們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衛星圖片和國土監理部門的實際踏勘復審的結果,發現有16.1%的居民居住在滑坡、危巖等需要治理和監控的地質災害頻發地帶。散居(我們將小于50人居住的稱為散居,反之為集中居住)與集中居住的戶數比為3∶7。
3.3 心理福利指標數據描述
由意愿調查表匯總表我們知道,90%以上的農戶現有環境居住甚不滿意。對與搬遷補償以及后續安排的政策方面,表示了解的占人數的17%,有點了解的占4%,不了解的將近80%。政府對農戶關于搬遷補償以及后續安排的政策的效果相當有限,亟待加強。
為了驗證個人福利、外部福利、心理福利分別對搬遷意愿產生的影響,以及便于比對分析。本文將建立三個逐次包含的模型來進行評估。在模型1中包涵個人福利指標,模型2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外部福利指標,模型3則是整合個人、外部和心理三部分指標的因子。在模型的選擇上本文選用二元選擇模型(Binary Choice Model)中常用的Logit模型來分析,其中有移民意愿的為“1”,選擇沒有移民意愿的為“0”。對于模型擬合度的檢驗則使用期望—預測表(Expectation2Prediction Table),和 Hosmer2Lemeshow擬合優度檢驗來分析和比較三個模型[13]。建立Logit模型為:

具體的模型定義如下。
模型1:年齡(AGE)為被調查者實際年齡,教育程度(EDU)設置為漸進式:1=小學及以下,2=初中,3=高中或中專,4=大專及以上;就業水平(JOB)為“0”為務農,“1”為非務農;家庭年純收入(PINC)為調查家庭收入的具體金額;家庭主要收入(MINC)來源:“0”為農業,“1”為非農業;承包地面積(LAND)為實際承包耕種面積;承包地占家庭收入比例(RINC):1=30%以下,2=30%-50%,3=51%-80%,4=81%以上;
模型2: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房屋面積(ARE)取房屋建筑面積;房屋結構(STR):1=木,2=土木,3=磚木,4=磚混;最近小學的距離(SCH)為每戶距離小學直線距離;飲水方式(WAT):“0”為非自來水,“1”為自來水;電話(TEL):“0”為未接通,“1”為接通;電視(TV)到戶:“0”為未到戶,“1”為到戶;居住方式(WAY):“0”為非群居(散居),“1”為群居;居住地帶(DIS):“0”為地災區,“1”為非地災區。
模型3:在模型2的基礎上加入:對居住現狀滿意程度(KNO)和對搬遷政策的了解態度(ACC):“0”為不了解,“1”為了解。
4.1 模型的檢驗結果
4.2 模型數據分析
從表2給出的三個包涵不同變量模型的與搬遷意愿的之間的回歸結果以及各個變量回歸系數的顯著程度,首先我們可以看到被調查者年齡(AGE)在模型一中有顯著的負效應,而在模型2和3中表示為顯著的正效應或者是不顯著的負效應,年齡對因變量的解釋方向比較模糊。教育(EDU)的影響在統計學上顯著為正,教育學歷越高越傾向于搬遷,這與已有的相關文獻的研究相符。就業(JOB)在模型1,2,3中顯示均顯示出明顯顯著的正效應。家庭純收入(PINC)在模型1中表現為顯著,在模型2,3中顯出不太顯著,且回歸系數較小。主要收入(M INC)在3個模型中表現為不太顯著和不顯著。承包地在收入中的比例(RINC)在模型中表現住明顯顯著為負的效應,說明了承包地收入越高對農戶的搬遷的負影響越大。同樣的表現在模型中的承包地的面積(LAND)變量上。住房的面積(ARE)和住房結構(STR)在模型2,3中表現的出負的相關性,且系數小非明顯顯著,這說明住房大小和住房結構不是農戶遷移意愿的主要影響因素。在基礎設施的表達變量上學校距離(SCH),電視(TV),電話(TEL)這3個變量在模型2,3中的回歸系數都非常小,對因變量的正負效應也不統一且不顯著。這說明這三項對于農民搬遷的傾向影響是極其有限的。在模型中用來反應基礎設施的飲水方式(WAT)在模型2和模型3中都非常顯著為負,相關系數的絕對值較其大。飲水是否便利、安全,關系到農戶的生活、生產,飲水的保障對農戶的搬遷意愿產生明顯的影響。居住方式(WAY)和居住是否地災區(DIS)在模型2,3中明顯顯著為負,其相對應的回歸系數也模型中較大的數值,這說明居住的是否安全,氛圍如何是對農戶的搬遷是有相當大的影響。居住現狀(KNO)在模型3中顯著為負,對搬遷政策的了解態度(ACC)在模型3中顯著為正,說明農戶對居住的心里因素以及對政策的了解程度,都會對搬遷的傾向產生較大的影響。

表2 模型顯著性和回歸系數Tab.2 Model significant and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我們用Eviews軟件上提供的Hosmer2Lemeshow檢驗來對模型的擬合優度進行檢驗。從回歸報告我們得到模型1,2,3的相伴概率值為0.171 4,0.361 8,0.243 6,這說明我們不能拒絕原假設(在Eviews中H-L檢驗的零假設為擬合完全充分),模型擬合良好。從E-P值來看模型1,2,3的總體判正率分別為78.73%,81.24%,83.10%,預測效果與相應的零截距模型而言,整體判正率逐步提高,模型分組越來越準確。
4.3 與理論模型預測比較的思考
在進行數據檢驗分析之前我們對影響農戶搬遷意愿的理論假說方程中自變量對因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定的假定。從檢驗的結果來看假說方程與檢驗方程存在著一定的偏差,我們針對這些差異進行重新進行思考。
(1)年齡(AGE)在理論模型中我們預測年齡對搬遷意愿具有正效應。但從計量模型的結果上來看,其影響相當小且方向模糊,在對年齡分組的搬遷意愿進行單獨的統計分析后我們發現年齡與搬遷意愿呈一個近似的U字形的關系,年齡在20-40歲之間的中青年愿意搬遷,而在50歲左右的人不愿意搬遷,而當年齡超過60歲以后搬遷的意愿又會稍微上升。我們分析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年輕人愿意出去打拼而中老年人則安于現狀,年歲更大的老者可能則與周邊的兒女的意愿類似。所以使得年齡這一變量具有模糊性。
(2)純收入(PINC)和主要家庭收入(MINC)我們預測的效應與計量結果相符,但是在回歸系數上,和顯著性的構想上則出現一定的偏差,計量模型顯示兩個變量在模型中表現不是非常顯著。我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并未區分純收入的來源,是打工等非農業收入還是農業收入。如果是非農收入高則農戶會傾向于搬遷,反之則不傾向。對于主要家庭收入(MINC)的不顯著原因則可能是因為收入的相對量對搬遷的意愿影響不大造成。
(3)反應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我設計了飲水(WAT)、電話(TEL)、電視(TV)、教育(EDU)4項內容,其中只有飲水產生明顯的負顯著性。而其余3項為顯著或不顯著,并且影響相當小。分析其原因,由于科技的進步和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的完善使得電話、電視、以及村小學等基礎設施基本完備,人們無論搬遷到那里都一般不會缺少這些設施。
(4)居住方式(WAY),是否地災區(DIS)從計量模型的結果來看這兩項是決定人們是否搬遷的重要因素。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首先需要滿足的應是安全,這是符合我們的預期設定的。
(5)對于對搬遷政策的了解程度(ACC)我們在設定時并不肯定其效用的方向。根據計量模型我們發現越是了解相關搬遷政策的越接受搬遷。我推測因為現在對于農戶的搬遷補償政策越來越豐富且適用,農戶越了解政策越知道搬遷政策對于現有自身福利條件的改進,就會越傾向于搬遷。
農戶的搬遷意愿很大程度上與自身的特性與所處的環境有關,我們根據森的可行性能力分析框架把農戶的福利分為:個人福利指標、外部福利指標、心理經濟指標三類。并結合搬遷農戶的特性找到影響其福利的因素項,實地調查獲取數據后,再分別建立計量模型進行驗證。驗證發現影響農戶搬遷的主要因子分別為:居住環境、居住方式、飲用水方式、受教育程度、政策了解程度以及環境滿意度這6項。收入、承包地面積、工作、住房環境等因子產生次要影響。年齡、基礎設施建設因素中的電話及教育因素對搬遷產生影響甚微。基于對此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1)我們在搬遷過程中應首先對居住在地災、散居、飲水不便利的住戶進行搬遷。這樣即考慮了移民自身的搬遷意愿又實現了科學的搬遷。有利于保障群眾的生命安全,以及在干旱等情況發生時可以更加及時有效的進行應對。
(2)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加強移民地區的教育培植,提高居民的教育、接受以及再就業水平,這樣有利于減少農戶對搬遷的抵觸心理,使其較順利的接受搬遷安置。
(3)加大對移民安置政策的信息公開度,從制度上和實踐上將搬遷住戶也納入到搬遷安置的決策過程中去,讓他們積極參與搬遷政策,了解安置政策進展、程序、特點、目的等,作為目標群體對搬遷安置的過程進行監督和檢查。這樣就會盡量的避免制度在執行的過程中產生誤解、抵觸情緒甚至導致群體事件的產生。
因此,了解影響農戶的福利的因素對于搬遷意愿的影響程度,對于我們制定更科學合理的安置政策、更有效的對目標群體進行安置,創建和諧公平的環境有著積極且直接的意義。
References)
[1]Jackson S,Sleigh A.Resettlement for China’s Three GorgesDam:Socio2 economic Impact and Institutional Tensions[J].Communist and Post2 Communist Studies,2000,33:223-241.
[2]段躍芳.水庫移民補償理論與實證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3:7-8.[Duan Yuefang.Reservoir Resettlement Compensation Theory and Empirical Research[D].Wuha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7-8.]
[3]王茂福.水利工程的農村移民的福利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5:14-18.[WangMaofu.Hydraulic Studyof theWelfareof Rural Migrants[D].Wuha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14-18.]
[4]楊濤,施國慶.社會公正視角下的失地農民[J].農業經濟,2006,(10):44-45.[Yang Tao,Shi Guoqing.Social Jus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less peasants[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6,(10):44-45.]
[5]魏珊,余江.非自愿性移民的可持續安置——基于移民安置控制權分配的規范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5):76-81.[Wei Shan,Yu Jiang.Sustainable Allocation of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Normative Analysis Based on Allocation of Resettlement Control Rights[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19(5):76-81.]
[6]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任賾,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50.[Amartya Sen.A Free Look at the Development[M].Ren Ze,Yu Zhen,Translate.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2:150.]
[7]趙耀輝.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J].經濟研究 ,1997,(2):37-42.[Zhao,Yaohui.China’s Rural Labor Mobility and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Which[J].Economic Research,1997,(2):37-42.]
[8]張少春,等.“完善農村義務教育財政保障機制”課題組.普及農村義務教育對農民增收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5,(9):10-17[Zhang Shaochun,“Improve the Finan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Task Force.Populariz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to Increase Income for Farmers Empirical Analysis[J].China’s Rural Economy,2005,(9):10-171]
[9]Zhao Yaohui.Labor Migration and Returns to Rural Education in China[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7,79:1278-1287.
[10]Bratt R.Housing and Family Well2Being[J].Studies Housing,2002,14(1):13-26.
[11]托達羅.第三世界的經濟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Todaro M P.The Third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M].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1988.]
[12]黃有光.黃有光自選集[M].山西:山西經濟出版社.2006:151-153.[Ng Yew2Kwang,Ng Yew2Kwang’s Elections[M].Shanxi:Shanxi Economics Press.2006:151-153.]
[13]劉陳杰,王雪.農民工非持久性遷移行為調查分析:理論與實證——基于北京市農民工生活狀況的調查[C].經濟發展論壇工作論文,No.FC20060122:16.[Liu Jie,Wang Xue.Non2persistent Nature of Migrant Workers Migration Behavior Analysis:Theory and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Living Conditions Survey of Migrant Workers in Beijing[C].Economic Development Work of the Forum papers.No.FC20060122:16.]
[14]程鵬立,李紅遠.水利水電工程移民安置社會評價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9,(4):119-123.[Chen Pengli,Li Hongyuan.Hydropower Project Social Assessment Resettlement[J].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2009,(4):119-1231]
[15]鐘水映,魏珊.工程性移民安置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Zhong Shuiying,Wei Shan.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settlement[M].Beijing:Science Press,2003.]
[16]Pigou A C.Wealth and Welfare[M].London:Macmillan,1912:1-3.
[17]Ng Yew2Kwmlg.Utility,lnformed Preference,or Happiness?[J].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1999,16(2):197-216.
[18]Daniel Kahneman,Alan Krueger Developments in the Measurement of Subjective Well2being[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6,20(1):3-24.
The Investigation of Reservoir Resettlement’s Relocation W ill from M icroeconom ic Welfare Way
NIE Xin1WANG Han1GUO Jie2wen2ZHANG An2lu1
(1.College of Land 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0,China;2.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Changjiang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Wuhan Hubei430010,China)
The developmentof the Three Gorges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was restricted by resourcesand environments.And it is facing the re2migration plan again.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ttlements’welfare state and the relocation will can reduce tile social conflicts caused by the inconformity between themitigation subjectsand relocation plan.It can also optimize the relocation policiesand achieve a harmonious society.This paper built theoreticalmodels and designed a questionnaire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welfare theory,using the multi2random survey to testify the theoreticalmodels.The paper also used the Logitmodel to build three successivemodels for the regression analysis,in the purposeof trying to find the significantwelfare indicatorswhich impact relocationwill a lot,and the reasonsof it.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considering the impactof population relocation in the reservoir area’sownwelfare,themost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were:the living environment,settlement patterns,education,the pattern of drinkingwater,proficiency to the policies,satisfaction to the environment,etc.Sub2factorswere:income,land area,job,etc.Age,aswell a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like telephone and educational constructions had not an obviously impacton the relocation will.
reservoir resettlement,relocation will;welfare;logit
X32
A
1002-2104(2010)09-0159-06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9.027
2010-03-30
聶鑫,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地資源經濟與管理研究。
張安錄,博士生,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地資源經濟與管理研究。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農地城市流轉中不同利益集團福利變化與福利均衡研究”(No.70773047);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農地城市流轉的選擇價值和外部性研究”(No.20070504020)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土地使用權征用的制度安排與農民損失及補償政策研究”(No.08BZZ026)。
(編輯:劉呈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