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是關系到我國城鎮化進程和現代化發展的重大問題,歷屆政府都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建設小康社會、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核心任務。然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沒有現成的路擺在我們面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歐美等發達國家鄉村建設的經驗對于我國來說是非常有益的。為了開闊視野、啟發思路,本文系統梳理了美國、英國、德國等歐美國家鄉村發展的歷程,歸納其演進規律,總結經驗教訓,得出這些國家的鄉村建設對我國農村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新農村 歐美 科技
一、前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0%左右。我們的黨和國家要代表人民的利益,首先應該代表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群眾的利益。習近平書記曾經說過,即使我國的城鎮化達到70%以上,依然有4~5億人留在農村,農村不能成為留守的農村和記憶中的家園,新農村發展和農業現代化要同步發展。如果農村發展緩慢,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局面不會得到明顯改善,農村生活也不會得到較大提高。國際經驗表明,能否保持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關鍵。建設新型農村是所有國家或地區實現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目前等歐美等發達國家國家的城鎮化率平均在85%左右,鄉村建設是無疑是其城鎮化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這些國家的農村改革和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實現了農村與城市的協調發展,也積累了一些農村建設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二、美歐等發達國家鄉村演變的歷程
(一)美國農村發展
工業革命之前,美國也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導的國家,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95%。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美國的新農村建設也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美國現代化的過程,也就是美國農村建設的過程。到了1920年,美國的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這標志著美國的農村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目前,美國農民人口僅有200萬左右,農業產值僅占全國總產值的1%,但美國政府依然十分重視農村發展。縱觀美國的農村發展,其主要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來改造傳統農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美國在農村建設中大力推生物技術的應用,美國的農業是現代高科技農業的代表。根據資料顯示,美國在生物技術開發與研究方面的資金投入年增幅超過了15%,美國農民可以利用計算機來監控土壤的成分、識別病菌,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在美國的很多農村都采用了滴管技術,水分的營養直接到達植物的根系部位,節水高效。
二是發展信息農業。美國的農業是完全市場化的,農場主根據農業市場的信息來決定自己的經營和管理行為,做出合理的生產和銷售決策。由于美國農產品出口比率大,受國際、國內市場的雙重約束,為此,美國農業部為其提供了全面、準確、及時的農產品信息服務,農業部對國內外的農產品信息進行搜集和整理,每月都要對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形勢進行預測。農場主利用網絡、電話等多種媒介在家里就可以接受到農業部、科研院所以及圖書館的信息,了解當前農產品的價格、品質改良以及動植物防治等方面的數據。
三是規模化經營。美國是一個土地私有制的國家,土地征用完全是市場行為,按照市場規律進行自愿買賣和公平交易,因此很少有沖突的發生。經過土地的大量贖買,美國的農場數量大量減少,同時農場的規模逐漸擴大,根據資料顯示,在1935年美國農場數量減少一半,同時農產用地規模增加了三倍多,平均為457英畝左右。這為農業規?;洜I提供了條件。同時也催生了精細的專業化分工,盡管只有200萬的農業人口,但為農業服務的人口有1500萬,涉及到農產品加工、生產、銷售、研發、運輸、服務等所有環節。
(二)英國的農村發展
英國是世界上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國家,同時也是傳統農村最早消失的國家。二戰之后,英國開始工業化建設,大量的人口涌向城市,給城市帶來巨大的負荷。在此背景下,英國政府開始鄉村建設的規劃,一直持續到70年代,逐漸在農村地區形成經濟增長中心,提高了服務設施利用率,農業生產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到1850年,英國實現了城鄉一體化,傳統農村開始消失。其主要做法有:
一是有力促進勞動力的轉移。英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隨著圈地運動和工業化發展起來的,盡管圈地運動帶有暴力和強制的色彩,但這項持續了400年的運動客觀上加速了土地的集中,釋放了大量的勞動力,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成為技術熟練的產業工人,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到了1978年,英國農業人口僅占全國總人口的2%。同時,英國政府大力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術培訓,例如在查理一世時就頒布法令,父母有義務送一定年齡的子女去學徒,費用來自于社會捐贈。
二是修訂多項農業生產保護政策。為了保護本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英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產業政策,對農業進行政策性保護。例如英國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財政補貼,對農產品種植和牲畜飼養進行補貼,對歐盟之外的國家進口的農產品征收關稅,人為的提高外來農產品的價格,來保護本國的農業。英國政府對農業的補貼曾一度高達農業總收入的123%。
三是建立完善的勞動者保障體制。英國有著完善的社保制度,建立了全國統一的醫療制度、義務教育制度和養老保障體制,城鄉之間沒有差別。
(三)德國的農村發展
德國是一個強調均衡發展的國家,不僅城鄉之間差別很小,而且城市與城市之間也很接近。德國的鄉村普遍景色優美、空氣清新、交通便捷、設施完善,人民安居樂業。盡管從事農業的農戶不到60萬戶,但農業生產率很高,絕大部分農產品可以自給,只有少數調劑品種需要進口。其農村發展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德國工業反哺農業的力度很大,幾乎所有的農村地區都修建了污水和固廢處置設施,實行收費管理制度,為農村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對偏遠的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例如水電煤氣等,實行政府財政補貼。例如從2000年開始,連續六年間,德國政府補貼農村設施建設共計85億歐元。同時,德國政府對農業企業和農業種植戶都實行了綠箱補貼。
二是健全法律制度。在德國農村發展的歷程中,政府出臺了諸多法律制度,1954年出臺了《聯邦土地管理法》,之后經過多次修訂和完善。各聯邦州也出臺了相應的州土地管理法規,有關村莊更新的條款更是成為建筑法典內容之一。例如德國政府嚴格執行《土地整治法》,嚴格土地使用制度,保證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沒有被破壞。其他法規包括自然保護法、景觀保護法、林業法、土地保護法、大氣保護法、水保護法、垃圾處理法等。
三、依靠全民參與
在德國農村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政府充分聽取當地居民的意見,在法律的保障下,德國村民積極參與到新型農村的各項建設之中,通過平等參與和協商,縮短社區政府、專業機構、專業協會和村民的距離,加強相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社區政府通過講座、集會、媒體以及網絡等平臺,將有關信息及時傳遞給村民,廣泛向村民征詢意見,針對村莊更新提出具體措施。全民參與對新型農村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保護了農村地區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文物古跡。
四、美歐等發達國家鄉村演變的啟示
(一)政府大力倡導是做好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前提
由于農業的先天弱勢,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農村的發展遠滯后于城市的發展,如果沒有政府的干預和推動,依靠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城鄉一體化的均衡發展是不可能實現的。從歐美等國家農村發展的歷程來看,政府的大力推動起到了關鍵作用。美國、英國和德國等國家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農村設施建設、農業生產補貼、農業信貸以及農業企業的扶持,這也是發達國家農業發展迅速的重要原因??v觀我國,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資金涌向了城市,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進入城市務農,農村基礎較為薄弱,要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政府的重視和投入,政府要采用必要的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導社會資源向農業和農業生產單位轉移,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供優勢服務。同時,加大農業生產補償力度,提高農業比較收益,提高農民的務農積極性。
(二)農民組織的作用發揮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保障
歐美等發達國家農村發展經驗表明,尊重農民的正當權益、發揮農民組織的作用是決定農村發展的關鍵。國外政府在農村建設的工程項目都與農民生活、生產息息相關,讓農民得到了切實的實惠,激發了農村組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將政府主導的農村發展變成民間主導的群眾運動。而且國外農村組織發育比較成熟,在農業科技推廣、農民技能培訓和農產品市場信息提供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國的新農村建設中,也要發揮農村集體的自主作用,確保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解決好如何讓農民成為傳統農業的獨立主體和如何使農民成為有自主能力的農產主體這兩個問題,政府要加大宣傳力度,教育農民、培育農民、組織農民,用現代理念和科技造就現代化農民。
(三)科學技術的廣泛運用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關鍵
科技是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歐美等發達國家對農業技術的推廣非常重視,盡管歐美等國家的農業人口規模少,但大部分農民都掌握了現代農業經營方法,了解農業機械的操作方法,農業生產率非常高。美國農業人口僅200萬,卻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我國農村居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掌握的農業科技知識十分有限,為了使新科技在農村盡快轉化為生產力,就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技術指導,政府組織技術人員深入農村第一線開辦培訓班,舉行農業科技知識講座,指導農民發展高附加值的農業,最終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多層次、范圍廣的科學技術研究和推廣體系。
(四)農業生產區域化專業化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路徑
歐美國家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推行區域化布局和專業化生產。例如美國北加州土壤、氣候條件最適宜葡萄的生長,這個地區葡萄業迅猛發展。而加州南部由于氣溫較高,而且雨水充足,更適宜水果種植,因此,當地農民就大量生產水果。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自然條件和經濟特點多種多樣,政府應引導農業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使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業和養殖業合理布局、平衡發展。同時積極實施品牌經營戰略,加快組織機制創新,搞好宏觀調控政策制定、產業導向和區域規劃,以經營工業的理念來經營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效益,這是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效率和加快農業發展步伐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秦富.國外農業支持政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2]蘇學平.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78.
[3]李水山,趙方印.中外農民教育研究[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
[4][美]雷納.科爾曼.農業經濟學前沿問題[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2.
[5][美]舒爾茨著,梁小民譯.改造傳統農業[M].商務印書館,1987.
[6]史美蘭.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國際比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7]常江,朱冬冬,馮姍姍.德國村莊更新及其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借鑒意義[J].建筑學報,2006(12).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4年度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美歐等發達國家鄉村演變的歷程與啟示,項目編號:2014101。
作者簡介:仵明麗(1982-),女,漢族,河南鄲城人,講師,碩士研究生(華中科技大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