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肖靜 劉子玉

[摘 要] 吉林省的消費率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及鄰省,而吉林省的農村居民消費所占比重卻持續降低。運用空間自相關檢驗模型對吉林省地市區域的農村居民收入和消費價格指數的空間依賴性進行分析,得出吉林省農村居民消費符合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吉林省不同地市間的農村居民消費呈現出空間集聚現象;9個地市的農村居民消費具有明顯的空間自相關性;吉林省在制定農村居民消費政策時應該考慮空間的相關性。
[關鍵詞] 吉林省;地市區域;農村居民消費;特征研究
[中圖分類號] F126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The consumption rat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and neighboring in Jilin province, but consumption proportion of rural residents continues to reduce. Analyzing spatial dependence of income and consumption price index of rural residents by means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est model, we concludes that the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accords with 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of Keynes, the consumption has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obviou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nine cities, so the spatial correla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to consumption policy.
Key words: Jilin province, region,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characteristics study
一、引言
近年來,國際經濟形勢受到歐債危機和全球經濟低迷等一系列因素影響,中國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沖擊,吉林省作為中國的農業大省,也不同程度感受到全球需求暴跌的沖擊,就業壓力加劇,這些都直接影響到吉林省民眾的生活。為了應對這種沖擊,吉林省應該從發展方式轉變上看待問題,要積極擴大內需,特別是要加快形成主要依靠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吉林省通過改變三駕馬車中,從前將投資作為第一位的格局,把消費放到了首位,同通過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實現吉林省經濟增長的長期目標。吉林省是農業大省,擁有1492.7萬農村居民,因此如何解決吉林省農村居民消費問題是擺在吉林省各級政府面前的一個關鍵問題。因為吉林省農村居民的消費長期低迷,其消費率一致持續在60%以上,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及鄰省。而吉林省的農村居民消費所占比重卻持續降低,從1980-2012年的32年間下降了近26個百分點。因此,如何提高吉林省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引導吉林省的農村居民朝著正確的消費方向前進,也是促進吉林省農村經濟增長,調整好經濟結構,促進吉林省更好的改善民生的重要決策。吉林省的農村居民消費又存在著區域性的不同特點,特別是吉林省不同地市的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不同,消費結構也不一樣,如何破解吉林省不同地市之間的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不同的問題,防止經濟在不同地市之間的不均衡和集聚現象,同時也是吉林省各級政府改善民生,制定相應經濟政策和消費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根據吉林省的省情,并對吉林省地市區域的農村居民收入和消費價格指數的空間依賴性進行分析,分析吉林省不同地市的農村居民消費的區域差異和集聚特征,為吉林省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二、空間計量模型的相關理論
本文利用空間自相關檢驗模型(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根據變量選擇不同的數據并進行處理,對吉林省地市區域的農村居民消費特征進行分析研究。全域空間的自相關是從整個區域空間來探討吉林省不同地市的農村居民消費的空間分布情況。
利用式(4)-式(6)的差值來檢驗吉林省n個地市區域的農村居民消費是不是存在著全域空間的自相關關系。根據相關文獻資料可知,空間計量模型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空間滯后模型,它的形式是y=pWy+xβ+ε,另一種是空間誤差模型,它的形式為y=Xβ+ε,這里的ε是隨機誤差項向量,而且ε=Wε+μ,限于篇幅,這里就不再贅述。
三、吉林省地市區域農村居民消費特征研究的實證
本論文把吉林省地市區域農村居民人均消費作為被解釋變量,把吉林省地市區域的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價格水平為解釋變量,建立模型,取吉林省的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延邊市9個地級市進行回歸分析,以此來驗證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數據來源吉林省各年統計年鑒和吉林省各地市的各年年鑒。有的可能缺少某年的居民價格指數,就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代替,因為分析的空間狀態,所以利用消費價格指數不會影響具體的分析結果。為了檢驗吉林省各地市區域的農村居民消費的差異與集聚的規律,本文擬提出兩個假設作為檢驗的工具,第一個就是假設吉林省各個地市的農村居民消費行為滿足于凱恩斯絕對收入假設理論。第二個就是假設吉林省地市區域的農村居民消費存在著空間集聚的特征。
這里的C表示消費額,Y表示收入,P表示消費價格指數,α與βi(i=1,2)為待估參數,βi表示為邊際消費傾向,通過分析模型形成整體上是否成立來研究吉林省各地市區域的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是否取決于收入的絕對水平。筆者選擇2012年的數據進行分析,所獲得的9個地市區域的擬合優度為0.8725,大于0.8,F值為135.847,伴隨概率為1.774e-021,說明模型總體上成立,又由于收入變量的參數βi是0.8014,P是0,這也說明了吉林省地市區域農村居民收入決定消費,而且邊際消費傾向還比較大,所以,滿足第一個假設吉林省農村居民消費符合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的原理。又因為1986-2012年期間9個地市區域消費(根據常理,為了不出現偽回歸,ECQ取對數)的MoranI平均值是0.42748,而且每一年的無空間相關假設的概率也都在0.05以下,說明了吉林省內相鄰的地市區域的消費水平存在著一般意義的正相關,從這一點來看第二個假設是成立的。根據空間自相關檢驗模型計算得到MoranI的2001年和2010年統計值,吉林省9個地市區域農村居民消費指數2001年MoranI為0.4307,2010年MoranI為0.4425。通過計算結果可知,吉林省農村居民消費行為表現為,消費水平較高的地市是相鄰的,相鄰地市的消費水平也相近。endprint
通過分析反映了地市區域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的空間集聚特征,下面來驗證第二個假設。如果在坐標系下進行分析,則2000年,長春位于第一象限,屬于高-高的自相關關系的集群;松原和四平屬于第二象限是低-高的負空間自相關關系集群;白城、通化、白山、遼源等地市在第三象限,是低-低的空間自相關關系的集群;吉林市和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在第四象限,是高-低的空間自相關關系。2012年,長春、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在第一象限,是高-高的自相關關系的集群,松原在第二象限是低-高的負空間自相關關系集群,白城、通化、白山、遼源4個市位于第三象限,也是低-低的空間自相關關系的集群;四平在第四象限,屬于高-低的空間自相關關系。
通過分析可知,吉林省的各個地級市的農村居民消費在各個市域之間存在空間的擴散效應,說明吉林省相鄰地級市之間消費是互相影響的,而且地市區域的消費也具有空間的相互影響現象。而且價格變量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5%的顯著性檢驗,可是卻沒有通過1%的檢驗,這也充分證明了吉林省的物價還是比較穩定的,農村居民消費的物價彈性小,這是主要是因為吉林省各個地市區域的農民消費基本上都集中在生活必需品,價格方面的作用不是很強,因此對消費量的影響不是很大。
四、結論
本文借助空間經濟計量模型,在考慮到空間因素影響的條件下,探討了吉林省地市區域的農村居民消費所具有的特征,通過研究表明:
(一)吉林省不同地市間的農村居民消費呈現出空間集聚現象
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消費水平,由于吉林省相鄰地市的經濟水平相當也就導致了相鄰地市的消費水平也接近,消費模式也是伴隨著當地經濟發展而定的。自從吉林省實行了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的國家戰略,國家給予很多政策支持,更為長吉兩市的經濟聯動增長提供了動力支持,只有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消費水平。農村居民的消費環境不好,消費理念、消費文化也比較低,導致消費性價比也比較低,不僅如此,農村居民還存在著習慣于維持性消費和示范和攀比的現象。
(二)吉林省9個地市的農村居民消費具有明顯的空間自相關性
利用空間滯后模型,通過對吉林省地市區域的農村居民消費特征進行分析,反映出吉林省地勢區域的農村居民消費具有明顯的空間依賴性,地理空間效應對吉林省9個地級市的農民消費起著一定的作用。通過前文中的檢驗可知,空間誤差模型還是能夠很好地解釋吉林省不同地級市的農民消費的變化規律及其影響因素的空間作用機制。
(三)吉林省在制定農村居民消費政策時應該考慮空間的相關性
根據吉林省的地圖來看,地域狹長,區域跨度較大,各個市域的發展各不相同,從地市區域的范圍來看,每個地級市的消費結構都不一樣,消費存在著空間的正向依賴性,鄰近地市的農民可以說有著傳染性,存在著溢出效應,基于此,吉林省在制定農村居民消費政策時就應該把空間相關性考慮進來,同時制定政策時要向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市傾斜,通過穩定物價,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增強消費信心,改進農村地區銷售網絡,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問題等下功夫。
[參 考 文 獻]
[1]劉子玉.吉林省農村居民消費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0(6):90-120
[2]王進.中國農村消費區域分類及其特征分析[J].農業經濟,2011(10):87-89
[3]韓爽.擴大內需與區域經濟發展[J].科技信息,2008(32):241-242
[責任編輯:劉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