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娜
2010新春伊始,我國許多省市就紛紛鬧起了“民工荒”,從東南沿海地區的一工難求到中西部地區的勞務輸出頻頻告急,“民工荒”自2004年以來再度成為各大新聞媒體報道的熱點。與此同時,每年我國都有數百萬大學畢業生涌入勞動力就業市場,我國就業形勢日益嚴峻。一邊“民工荒”企業招不到人,一邊卻是勞動力富余就業形勢嚴峻,這種“悖論現象”看起來是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看起來矛盾,其實是統一的。因此,科學地分析“民工荒”與就業難產生的原因,并采取積極地應對措施,從而促進中國勞動力市場健康有序地進行,對保證中國經濟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可見對該問題的研究不容怠慢。
一、勞動力市場結構差異
1.兩層次市場的劃分。勞動力市場分層理論是在制度層面對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劃分,它不能很好的反映中國勞動力市場主體特點,不能更好的體現中國現階段“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宗旨。因此,筆者認為在這里運用根據勞動力的特征把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分為農民工市場和大學生市場兩類不同的市場的這一分法加以探討,更有價值意義。由于農民工市場和大學生市場兩類勞動力市場的供給主體不同,決定了兩類市場的供給和需求特征以及均衡結果的不同。
2.農民工市場的供求與均衡。農民工市場的供給決定其主體是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工作意愿、工作環境要求和工資要求有其特殊性,他們的受教育程度低,大都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其人力資本積累最低,掌握的科學理論和專業技術少,大都靠出賣自己的體力和花費更多的勞動時間來換取工作報酬。農民工市場的需求方主要是個體私營、民營企業、三資企業,他們一般是待遇較差,工作強度大,勞動密集甚至是體力勞動的企業。
據實證分析表明,就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而言,城市勞動力人力資本高于農村進城勞動力人力資本。因此,對企業主來說,雇傭更多的農民工意味著擁有更多更廉價的勞動力,近年來,中國加工制造企業以驚人的低價迅速搶占國際市場得益于國內低廉的勞動力資源。加之目前中國農村勞動力市場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0.6%,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占9.1%。雖然中國已有1/3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農民工成了產業工人的主體,然而由于素質不高,主體地位并不穩固。因此,由于人力資本積累不高,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為了生存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而獲得相對低廉的工資。同時由于在同等人力資本情況下,在城市工作的收益率遠遠高于農村,務工收入遠遠高于農村糧食收入。這樣在農民工市場上供求均衡的結果是:均衡工資較低,工作待遇差,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勞動密集,甚至安全沒有保障。
3.大學生市場的供求及均衡。大學生市場的供給方受過高等教育或職業技術教育的畢業生,其人力資本投資成本高,知識收入預期高,決定了其勞動力供給的要求高于農民工,因此他們對工作環境條件待遇的需求就較高,工資期望值也較高等。
大學生市場的需求方與農民工市場的需求方相同,但是,這一需求方主要是針對大學生招收高新技術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且一般農民工無法勝任,即不可直接替代。因此,在大學生市場上供求均衡的結果是:較高的均衡價格工資、較高的工作待遇和工作環境要求,工作穩定性強,安全保障程度高。
二、原因分析——兩個市場的不均衡
1.農民工市場的不均衡。自從中國加入WTO后,東南沿海招商引資力度加大,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CEPA協議及泛珠三角合作等因素,原有企業的擴張和新增企業的發展,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導致大量加工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過熱,發展速度過快,進而對勞動力尤其是農民工的需求增大。但是由于農民工的整體素質普遍偏低不能滿足企業對其的技能素質要求,加上農業稅收的減免措施,計劃生育政策的繼續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和高校的擴招以及沿海發達地區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地遷移等因素都減少了農民工的供給。這樣一來,在農民工市場上對勞動力需求的不斷增加與供給的不斷減少構成矛盾,也就無法實現均衡,造成大量崗位空缺形成“民工荒”。
2.大學生市場的不均衡。同樣之所以在大學生市場上會出現就業難,是因為在大學生市場上由于大學畢業生在其選擇就業地區和就業崗位上存在偏好,據統計有64%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后選擇在我國東部沿海和北京上海等地區發展,只有6.5%的畢業生選擇西部地區,這樣他們就在一些地區一些行業中出現“擠堆”的現象競爭壓力大,加上上面我們提及的高校擴招供給量增大以及一些大學生在學習期間并沒有真正學到知識和技術,空有文憑而沒有本領成了“花瓶”在找工作時卻不愿低就。而同時在大學生市場的需求方與農民工市場的需求方相同,謀求利潤最大化的本性使他們不會輕易提高給勞動者的工資,雖然隨著經濟的發展、競爭的加劇他們對大學生的數量有所提高,但更多的是對高素質掌握高新技術的人才數量的增加,且增長的幅度遠遠小于大學畢業生率。于是在大學生市場上勞動力供給量的增加遠遠大于需求量的增加構成矛盾,也無法實現均衡,造成大量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形成“畢業即失業”的現象。由此可見,中國“民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并存的原因是中國兩個市場不均衡的結果。
三、問題的解決——三層次市場的劃分
1.三層次市場的劃分。兩個不同文化層次的人群所遭遇的相矛盾的問題使我們不得不去反思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現狀,反思造成這兩種現象的原因,反思面對市場經濟轉軌我們應做哪些調整,應尋找一條怎樣的出路!
上面通過對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兩類不同市場的供求雙方特征和均衡結果的討論和分析,我們可看出:大學生市場與農民工市場的不均衡且不能自動分流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的最主要原因,而當前中國大學生市場有分為以白領階級和高級主管為主的高端市場和以技術工人和管理工人為主的低端市場兩部分;農民工市場同樣存在著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為主的高端市場和以純粹出賣體力為主的勞動者的低端市場。由于大學生市場的低端市場與農民工市場的高端市場的構成主體其實是一樣的,都是一般管理工人或技術工人,因此,這兩個部分的勞動力來源是相同的。這樣我們就可把這四個市場合并為三個市場,即高端的大學生市場、中端的技術工人管理工人市場和農民工市場。如果在中國勞動力市場上能夠實現勞動力的自動分流,即部分大學生憑借其人力資本優勢占領高端市場,部分農民工憑借其技能優勢位居中端市場,同時另一部分大學生則因為人力資本積累不夠必須淪為農民工行列也進入低一級的市場—中端市場,最后是文化技能水平較低靠出賣體力為生的農民工組成了低端市場。這樣就自動形成了三層次的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市場的不均衡就會解決了,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的現象就會消失了。
2.劃分的實施思路。現如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建立與完善,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而一邊的“民工荒”和一邊的就業難近年來一直是一個突出而又迫切的問題,這是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勞動力市場整體完善的結果。市場一方面為勞動力提供了任意馳騁的廣闊天地,另一方面也使他們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多方面壓力。
同時我們應看到這一現象也對中國經濟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譬如,民工荒將會催生區域間的產業轉移,實現梯度發展,而且有可能有效地改變“強資本弱勞動”的勞資分配關系格局,實現勞動力的自動分流和促進城鄉的統籌發展。同時“民工荒”和大學生就業難現象的出現也進一步促進了中國市場體制的完善、戶籍制度的改革以及社會保障的更加合理化發展,進而轉變人們的就業觀念,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更加健康有序進行。
綜上所述, “民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必定的動態和長期的過程,要解決當前日益凸顯的問題,應當致力于深化市場機制改革,從根本上消除勞動力流動的障礙,實現勞動力市場的自動分流,這才是治本之策。
總之,盡管中國勞動力市場還存在著不均衡,但總的來看,這種趨勢在逐漸下降,盡管勞動力市場的不均衡是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要遇到的一種常見現象,但過于嚴重的失衡仍會有礙于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所以,現階段我們要認識到中國勞動力市場不均衡產生的主要原因,并結合中國的國情提出一些相應的解決對策,從而盡量降低其不利影響,使其保持在有利于經濟增長的水平。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改善中國現存的“民工荒”和“大學生就業難”的“兩難”局面,促進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和勞動力市場的自動合理分流,使中國的勞動力供給和需求相匹配,真正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作者單位: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