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艷
繪畫療法在中小學心理輔導中的應用
● 陳 艷
繪畫療法是藝術治療的一種重要形式,它以繪畫為中介,結合患者對繪畫作品的聯想和解釋,對患者的情緒障礙、創傷體驗等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和治療。繪畫療法的焦點不是集中于繪畫藝術的審美特性以及繪畫技能上,而是注重治療過程,即患者的神入過程, 患者的知覺以及他們與咨詢師分享這一過程的可能性。
神經生理學家斯佩里的腦裂實驗證明:人類的左腦同人類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相關聯,而右腦則主要掌管人類情緒、無意識信息和藝術能力。[1]因此,同屬右半球控制的繪畫藝術活動可以影響和治療患者的情緒機能障礙。
繪畫治療大師Robin(1998)對繪畫治療的作用機理做了較為全面的分析。他認為:(1)人類的思維大多是視覺的;(2)記憶可能是前語言的或者是禁錮的,人類的創傷經驗等可能被人類壓抑,用語言無法提取,從而難于治療。還有許多情緒體驗的內容本身就是前語言的,不能為我們的語言所描述,也就無從治療;(3)人類的陰暗面更容易通過繪畫藝術來表達。繪畫藝術本身是符號性和價值中立性的,患者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自由和愿望,而且患者的這種表達具有極強的隱秘性,沒有社會道德方面的顧忌;(4)繪畫治療過程包括心理治療和創造兩個平行的過程。除了心理治療之外,創造過程也為患者提供一種看待自己面臨問題的新方式。[2]
繪畫療法的操作流程包括建立互信關系、繪畫藝術活動、分享和對話、評估與診斷、治療與改變等幾個步驟。這幾個步驟之間并非線性的關系,可視當事人的具體治療情況做適當調整。
輔導教師要積極而真誠地關注受助者,創設支持性的、容納性的治療環境,給受助者介紹繪畫作品是用來溝通的工具,而跟畫的好壞沒有關系,降低個體對繪畫藝術體驗的敏感性,排除其焦慮,盡力與其建立良好的互信關系。
繪畫活動有兩種類型:(1)自主性繪畫。即繪畫的主題和內容由受助者自主決定,輔導教師不做限制。(2)規定性繪畫。輔導教師規定了一定的繪畫主題,或者給定部分繪畫內容,規定必須在給定繪畫內容內完成添補,比如畫人智力測驗、自畫像、家庭畫、樹木人格圖及房樹人測驗等。或者給出一組具有一定象征意義的形象圖片,由被試自由選擇其中幾個形象,并想象這幾個形象之間正在發生的故事,再通過畫一幅畫表現出這個故事,如斯爾文系列繪畫測驗。
在繪畫活動結束后,輔導教師要用指導語鼓勵受助者闡釋自己的作品,讓輔導教師分享受助者的作品,并與受助者展開對話。比如:房子有幾層樓?它是木房、磚房或其它?它是你自己家的房子嗎?在畫的時候,你想到了誰的房子……這個人是男的還是女的?他多大年齡?他是朋友、親戚,還是其他人?在你畫圖時你想起的是誰?他在干什么?他在哪里?他在想什么?這個人給你什么印象……
這個階段,輔導教師結合受助者的繪畫作品以及與受助者的對話,對受助者的心理問題進行評估與診斷。對繪畫作品的分析包括繪畫作品的整體風格分析和局部細節分析。繪畫作品分析主要包括:
——畫面的布局。如果畫面非常大,可能是一種攻擊性傾向,情緒化、躁動的傾向;如果畫面非常小,可能表現出拘謹、膽怯和害羞的傾向,或者缺乏安全感、情緒低落、退縮的傾向。如果畫面在紙的上方,表明繪畫者高層次的抱負,會努力達到目標,也可能代表一種樂觀,有時是一種不合理的樂觀;如果畫面處于紙的中間,代表了一種安全感,或者比較固執;如果處于紙的下部,表明沒有安全感,繪畫者情緒低落傾向或悲觀主義傾向。
外科護士VTE預防行為子問卷得分(52.44±10.53)分,大部分做到及以上平均得分率為50.5%,各條目具體得分情況見表5。
——畫面的色彩。紅色表示個體熱情、活力、健康、希望,灰色表示平靜、穩重、樸素、壓抑,黑色表示凝重、哀痛、肅穆、神秘,白色表示圣潔、天真、清爽,等等。
——筆觸。如果筆觸特別用力,可能代表自信、神經繃緊、攻擊性或脾氣暴躁;輕微力度可能代表猶豫不決、畏縮、沒有安全感;斷續的、彎曲的筆觸表示繪畫者的猶豫不決、依賴和情緒化傾向,或者是柔弱和順從。
——線條。長的線條表示繪畫者能夠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但有時會壓抑自己;短而斷續的線條表示沖動性,強調橫向線條表示無力和害怕,自我保護傾向或者是女性化,強調豎向線條代表自信和果斷;強調曲線可能代表厭惡常規。線條過于僵硬代表固執或攻擊性傾向,不斷改變筆觸的方向代表缺乏安全感。
——畫面內容。以畫樹測驗、畫人測驗和畫房測驗為例。
●畫樹測驗分析。樹木的成長代表了個體自身的成長。樹干是直立還是彎曲則反映了個體成長的歷程是否坎坷;樹干的粗細則代表了個體生命力旺盛的程度;樹干的傷痕則代表成長過程中的創傷;樹干是否富有立體感的陰影反映了兒童觀察能力和體驗能力;樹冠的舒展順暢程度表示個人成長的順利程度;樹枝是否枝繁葉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格的完整程度。[3]
樹木與周圍景物的關系也有相應的寓意。比如與房子的距離和大小關系則代表了自己與家庭的關系;是否有風讓樹有搖擺的傾向,表明兒童對于外界環境有沒有控制感,對于外界的刺激消極應對或是無力應對;樹洞中或是樹枝上是否有寄居動物、寄居動物的數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及其位置反映了兒童的安全感、是否愿意分享等特點。[4]
●畫人測驗分析。畫人測驗主要反映了個體的人際關系。第一,親密度。畫中的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實生活中的心理距離,即二者間的親密度,包括畫中是否有身體接觸和相互之間的活動與面部表情。第二,適應性。適應性主要是從畫中的人物布局進行分析,人物布局的相對位置反映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的地位關系。第三,溝通。溝通主要靠畫中人物的活動或面部表情來分析。面部表情的愉悅即反映了個體本身的情緒及其畫中人物之間的關系的愉悅程度。畫中人突出的活動或某個身體部位的缺失與突出也反映了一定的人物特性。
●畫房測驗分析。屋頂是否存在及其完好的程度反映了個體的安全感;屋頂是否有精心細致刻畫,可能反映了個體的心理能量聚集在現實生活中的程度;[5]而房子有無門窗則反映了與外界溝通的有無;房屋的門如果很小,也表明兒童對于外界的防御心理比較重;地基分析的重點是地基是否平坦、完整,是否有傾斜或是切斷。
在此階段,輔導教師可結合傳統的談話療法,如認知療法、人本主義療法、行為主義療法等,與繪畫療法相結合,重在喚醒受助者內在的心理力量,通過其認知的轉變,使受助者的心理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而在輔導過程中一系列的繪畫活動本身所具有的情緒宣泄作用使學生情緒上的沖突得以緩和,有助于輔導的深入。
將繪畫療法引入中小學心理輔導中,有以下優勢:(1)省時經濟,易于兒童完成。(2)易于引發兒童興趣,與兒童建立友好、信任的關系。(3)繪畫療法不受學生語言、年齡、認知能力及繪畫技巧的限制。(4)可以降低學生的防御機制,有利于真實信息的收集。(5)繪畫治療的測驗可以多次使用而不影響診斷的準確性。(6)治療的實施不受地點和環境的限制,既可以應用于團體輔導,又可以應用于個別咨詢;既能作為一項單獨的技術應用于咨詢,也可以作為談話治療的一種輔助手段與傳統談話療法的理論取向相整合。
以下是筆者在中小學校心理輔導中應用繪畫療法的一個案例。患者陳某,13歲,男,初一學生,自幼父母離異,父親再娶,且父親對其非常嚴厲,經常用棍棒“教育”。由于害怕父親打罵,該生在家中表現出沉默、順從、禮貌,但在學校則完全相反,經常出現辱罵、打架以及擾亂課堂紀律等行為。
在初次見到陳某時,筆者試圖通過談話了解其心理,但陳某沉默以對,初次輔導以失敗告終。在第二次見面時,筆者改變了策略,從其感興趣的繪畫入手,讓他信手涂鴉,并與他交流繪畫的心得,逐漸降低其防御心理,然后讓他畫一幅房子圖。下圖為陳某所畫的“寶塔”式房子。從圖中可以看出,畫面布局非常大,幾乎填住所有的空隙,給人一種壓抑感,表明該生可能存在自我中心傾向,情緒躁動,存在攻市性傾向;筆觸用力,線條較僵硬,也代表他神經繃緊,有攻擊性傾向;房子無窗,無門,顯示出該生對于外界的防御心理比較重,極少將自己的想法與外界溝通。房子有很多房間,當問其畫這么多房間干什么用時,陳某回答:“房間多,自己愛住哪里就可以住哪里。”房子前面的一對假山幾乎擋住了半個房子,表明其遇到了挫折,也說明該生的閉鎖心理。

從整幅圖來看,陳某存在叛逆與攻擊性心理,這種心理傾向因在家中害怕被父親打罵而被隱藏起來,一旦脫離父親的視野范圍就變得越發嚴重。同時,長期在父親的棍棒高壓下,陳某的心理也變得越來越封閉,朋友越來越少。可以說,陳某在學校的行為既是其叛逆心理的表現,也是他為了吸引別人注意而采取的一種對策。
在治療階段。筆者引導陳某思考以下問題:住在這樣一個房子里舒服嗎?怎么樣才能讓房子住得更舒服?而后,陳某對畫進行修改,如在房間里安上窗戶、把鏤空的地方變成露臺,給房子加上門……之后,筆者又讓陳某由作品推及到對學校和家庭中的學習和生活方式的思考:思考親子沖突的根源,這種沖突是否有解決的方式,即便一時沒有辦法完全解決,現階段能夠努力做到的、能夠達到的目標和實踐方式有哪些;思考學習和同伴關系存在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并制定出自我調整計劃。輔導過程中教師營造了自由、開放和安全的氛圍,對該生出現反復、退縮等表達充分理解的同時,給予積極的鼓勵,對輔導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及時調整策略。
(一)與學生建立互信關系至關重要。任何一種心理輔導方式,都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互信關系,繪畫心理療法也不例外。不少輔導教師很容易忽視這點,在沒有被學生信任的情況下就采用繪畫療法,其分析和診斷的結果很容易出錯,因為學生可能會故意隱藏內心的真實想法。
(二)僅憑一幅繪畫作品診斷學生的心理是不可靠的。只有將學生作品結合對學生的了解,或者對多幅作品加以比較研究之后,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
(三)在分析繪畫作品時,要注意整體分析與局部分析的結合。在兒童繪畫作品中出現的一些細節,有時是某個年齡階段的繪畫特征,或某種文化背景因素造成的,僅僅據此作出的評估結論很可能出現失誤。因此,在關注細節的同時,更要關注繪畫作品的整體風格,強調學生對繪畫內容、主題的定義與講述的重要性。
(四)注意將繪畫療法與其它心理輔導方法相結合。繪畫療法在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評估與診斷上有其優勢,但如何進行治療,還要將認知療法、人本主義療法、行為主義療法等與繪畫療法結合起來。
(五)注意喚醒學生內在的積極情感體驗,依靠學生的內在力量重塑學生的健康心理。
(六)教師在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解釋時,應強調“是什么”和“怎么樣”,而不是“為什么”,因為學生往往并不清楚自己行為背后的原因,這需要輔導教師根據學生的作品和解釋進行診斷。過多地追問 “為什么”,很容易引發學生的抵制心理。
[1]孟沛欣,鄭日昌,蔡焯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團體繪畫藝術干預[J].心理學報,2005,(3).
[2]魏 源.繪畫是人們最適宜的心靈表達方式[J].醫學與哲學,2006,(3).
[3]葉 斌.投射測驗與心理分析[J].心理與就業輔導,2003,(2).
[4]梁煥萍.運用投射性繪畫測驗進行家庭式咨詢的個案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39).
[5]陳 侃,徐光興.抑郁傾向的繪畫診斷研究[J].心理科學,2008,(3).
陳 艷/廈門市音樂學校
(責任編輯:陳培瑞)